陸澍敏
1月16日,證監會在例行發布會上宣布,對45家證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現場檢查結束,發現了12家證券公司的兩融業務存在問題,并對相關公司進行了處理。這12家違規券商,包括了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這些國內規模最大的公司,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向不符合條件的客戶融資融券、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向不符合條件的客戶開放兩融業務,這是向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人群推薦高風險的業務;而違規為到期兩融合約展期,則降低了市場參與者的風險意識,為下一次更大的風險埋下了地雷。證監會的處理意見僅僅是暫停三個月兩融業務開戶,筆者認為明顯偏輕,但至少表明了管理層的態度——是時候該控制中國股市的杠桿風險了。
南北車合并的內幕交易
2014年年底,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公布合并方案,復牌后兩股均連續漲停,短短半個月已經翻番。然而有消息傳出,南北車的一些高管及家屬在停牌前頻頻買賣本公司和對方的股票,涉嫌內幕交易。根據南北車的自查報告,中國北車共有14名高管和8名高管家屬、中國南車共有3名高管及3名高管家屬買賣南北車的股票。公司對此定性為價值投資,這樣的說法顯然不能服眾,也給證監會出了難題。南北車重組是由國資委直接主導,涉及國家利益,如果因為內幕交易被暫停甚至終止,不是損害了國家利益嗎?問題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國家利益,那就是證券市場的三公原則,如果證監會不能依法監管,而是搞雙重標準,區別對待,證券市場的法制基礎就會動搖。這對市場造成的損害,不是一個南北車合并所帶來的收益所能夠彌補的。
瀘州老窖,存款去哪兒了
1月16日晚間,瀘州老窖發布公告稱,根據現就異常存款所了解的情況,公司將對三處共5億元存款在2014會計年度按40%比例計提壞賬準備。這意味著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瀘州老窖存款失蹤事件有了定論,2014年度將因此損失2億元的利潤。2013年底酒鬼酒也同樣發生過1億元存款被盜的事件,投資者不禁要問,為什么發生此類事件的總是酒企?異地存款失蹤,和流行在白酒企業中的“存款賣酒”模式是否有必然聯系?在中央八項規定和軍隊禁酒令的政策沖擊下,這兩年白酒企業的銷量大跌,股價走勢也都萎靡不振,前幾年市場飛速發展時埋下的公司治理隱患逐漸浮出水面。這對于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雷,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離這一行業,等待時間推移來把地雷一個個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