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

2015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約翰遜。
在習主席出訪美國前,國際社會普遍注意到了一個特殊細節,那就是9月9日至12日,習近平主席的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率公安、安全、司法、網信等部門有關負責人訪問美國,同美國國務卿克里、國土安全部部長約翰遜、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等舉行會談,就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等執法安全領域突出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重要共識。
這個細節特殊就特殊在,中國此次挑選了主管政法工作的孟建柱為習近平主席的出訪“打前站”,而以往承擔這個角色的以外長王毅居多。在過去,戰略與經貿都是中國領導人出訪最突出的領域,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其他國家,因此,除了國家主席、總理外,分管經貿的副總理或分管外交的國務委員通常是出訪頻率較高的身份,也是可能成為特使的重要人選。
國際社會從這個細節閱讀出,中美在孟建柱特使提前出訪美國進行磋商的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已經非常具體而棘手。
一系列的“雜音”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在習近平訪美前,美國圍繞所謂“中國網絡黑客問題”以及中國跨境追捕等領域的分貝也空前提高。
長期從事中美關系研究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美國移民法院出庭律師——張軍指出,與穩健發展的經貿往來相比,中美在法律領域的合作往來是一個“短板”。張軍說,很難想象未來經貿關系還是中美雙邊關系中唯一的壓艙石,中美在法律領域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因此法律領域的合作往來必須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張軍對美國法律和國際法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2007年6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對一百多位出庭律師舉行莊嚴的宣誓儀式,張軍作為唯一的華裔律師,創造了歷史。張軍還是中國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中華司法研究會的會員。
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美時參加了唯一一場華人華僑的歡迎晚宴,張軍擔任了主持人。
2015年9月3日,張軍作為杰出華人代表受邀參加了天安門閱兵觀禮。
對中美兩國的法律合作,張軍有著怎樣的見解?
中美雙邊關系中的“短板”
《新民周刊》:您為何認為中美兩國在法律領域的合作是一個短板?
張軍:我們都注意到,中美經貿往來已經達到每年6000多億美元的規模,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相比之下,其他領域呢?如果說中美軍事合作是兩國雙邊關系中最短的一塊板,司法合作可能就是僅次其后的短板。坦率地講,中美兩國在法律相關領域的合作目前是比較欠缺的。在習近平訪美前,中國派出了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作為特使“打前站”,這在中美建交以來是沒有過的,足見雙方在相關領域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這種挑戰在我看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美之間至今沒有全面的司法合作協議,這是對中美司法合作深度發展的一個大障礙,比如中方希望加大引渡中國外逃美國貪官的力度,顯然現在因為中美沒有締結雙邊引渡條約,導致在海外追逃的問題上不能以協議的形式進行,只能按個案處理,比如楊秀珠案,如果有雙邊引渡協議或者相關司法合作協議,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處理。
第二,在習近平主席訪美前,美國釋放出信息,二三十年來積累了3.9萬名來自中國的非法移民,美方希望加快遣返,需要中國配合。
中方顯然首先考慮的是海外追逃,而美方首先考慮的是反恐、遣返非法移民,當然更重要的是所謂網絡攻擊問題。關于網絡攻擊,美國一直將矛頭指向中國,奧巴馬在習近平訪美前更是對這個問題發表了一次最嚴厲的演講,將網絡攻擊問題推向了一個歷史高潮,這樣公開嚴厲的指責,由美國的總統親自披掛上陣是很少見的。中國一再聲稱自己也是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者,在這方面和美國并沒有分歧,中方反對網絡攻擊和網絡商業竊密的立場是堅定的,中美兩國開展對話合作、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符合雙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圍繞網絡犯罪的問題,中美現在看來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在較勁。
談到法律合作,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法治國,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但美國的一些法律體系也許在中國未來的立法中或許還是有借鑒價值的,尤其是在保證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以及環保立法方面。
這些都凸顯出中美法律合作的重要性。
《新民周刊》:中美兩國在司法領域有著很高的依存度以及廣泛的合作空間。短板確實存在,但我們也看到中美正在努力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關于海外追逃問題,到了9月18日就傳出了消息,中美兩國司法執法和外交等部門密切合作,將潛逃美國14年的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楊進軍強制遣返回中國。這是美國首次向中國遣返公開曝光的“百名紅通人員”。 9月24日,潛逃美國14年的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鄺婉芳又被強制遣返回中國。這無疑是中美反腐敗司法執法合作的又一重要行動。
張軍:這些貪污犯罪嫌疑人被強制遣返,可以說是中美反腐敗執法合作的重要進展,為雙方下一步在該領域合作打下了重要基礎。
其實,有分歧是可以理解的,中美兩國的法律框架不同,在美國,對證據要求很高,對獲取證據的手段和方法要求也很高。因此,需要中美司法界進一步合作探索。
出訪前有“雜音”是一種常態
張軍:今天的中美關系,已經不是30多年前鄧小平訪美時雙邊需要的層面,已經遠遠超出了雙邊關系,影響全球,所以中美雙方領導人都要從很高的層面來看待與處理中美關系。
依照我的觀察,中國更愿意從戰略高度,從十年、二十年,長久的角度構建中美關系,但是美國的領導人似乎更愿意談更具體和量化的問題,比如人民幣匯率問題、遣返非法移民問題、商業網絡攻擊問題,美方希望得到具體的結果。
司法合作是一個短板,公共外交何嘗不是?當然公共外交比司法合作要好,在過去30多年中,我們看到中美雙方有近百個交流平臺,但基本都是政府主導的,真正人民對人民的交流平臺很少。
中國赴美留學生,從鄧小平訪美時只有50名左右發展到現在近35萬名,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美國2014年也完成了中美達成的十萬強計劃,10萬名美國留學生到中國。短期來看,這些措施可能看不到什么效果,但是如果長期堅持做下去,持之以恒,對中美關系是大有裨益的。
中美之間有一些結構性的分歧與問題恐怕不是現在就能克服的,甚至即便未來,也是無法克服的,中美意識形態、政府架構、政治體制存在巨大差異,無法克服,那就讓它存在,減少摩擦。但是,中美很多分歧與矛盾,更多還是來自對對方的不信任、對對方行為的誤判和對彼此的不了解。
《新民周刊》:中國外長王毅說習近平此次對美國的國事訪問,首先是一次增信釋疑之旅,增信釋疑是習主席此次訪美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張軍:我非常認同這一點,增信釋疑會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發展,深化中美在地區和全球范圍的互利合作。尋找解決分歧和矛盾的辦法,為世界和平和兩國人民謀福祉。
《新民周刊》:我們都知道健康的中美關系對兩國、對全球的重要性,但是回到司法領域層面,習近平訪美前,美方在非法移民、網絡攻擊、境外追逃等問題上對中國頻頻發難,這是一種偶然嗎?
張軍:這當然不是一種偶然。中國的領導人對美國的訪問,在美國從來就充滿雜音,這是一個常態,不是新動向。
中美兩國的此次首腦會晤,提前了差不多半年時間公布,這在中美兩國外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甚至美國和其他同盟國高層之間的訪問,如此早宣布也是不多見的。這有好有壞,好處就是大家都知道會晤的時間,雙方可能都會去創造積極良好的氣氛,比如中美對大氣減排達成協議,美方對中方抓捕出逃貪官也呈現出積極的一面。壞處就是給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提供了充分時間去準備“炮彈”。

這次訪問逼近美國的2016年總統大選,美國總統選舉以前提前一年開始,現在基本上是提前兩年開始,奧巴馬即將離任,就會面對非常大的來自反對黨的壓力,美國的總統大選是一個指揮棒,所以你會看到美方關注的議題不斷在改變,或者討論議題的分貝在增加。
有雜音很正常,恰恰也說明中美很迫切需要這樣一次國事訪問就具體問題展開磋商。
中美不能僅僅是“買賣關系”
《新民周刊》:根據您的觀察分析,美國法律界對中美法律合作有著怎樣的期待?
張軍:中美之間存在很多法律問題,迫于兩國政治和法律體系的不同,解決起來比較困難,讓人甚至產生一種無力感,比如中美雙方雖然多次表示,愿意共同努力增加中方直接在美投資,但問題是中方真正投資時,往往會遇到特別大的困難,一方面,一些中資企業在美國投資時可能確實對美國不夠了解,給自己造成困難,但另一方面,在中資企業開發案、申請投資案批準方面,聯邦政府、地方政府都可能會出現障礙。
中美經貿往來對中美雙邊關系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被認為是一個壓艙石,但是,我很難想象經貿關系變成唯一的壓艙石。中美雙邊關系如果僅僅是靠每年6000億美元左右的經貿關系維系,是難以持久的,隨著中美交流的進一步深入,法律合作的短板一定會成為制約因素。
法律也應該成為一塊壓艙石。中美關系不能變成買賣關系,應該發展成一個全面的戰略關系。
《新民周刊》:道理顯而易見,但如何去相向而行?
張軍:美國的民眾通常對國際問題包括中國問題關心不夠,因而對國際問題的判斷,很容易受到美國媒體和政客的影響,每個政客都有自己能影響到的人群,因此圍繞南海、黑客、人民幣匯率等問題,美國民眾對中國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印象。
中美很多問題,因為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一時半刻克服不了,但是中美利益攸關,一定要減少誤解、誤判與不信任。中美現在比較嚴重地不信任,每次都說要加強信任與了解,說總是容易的。
一方面美方不了解中國和平崛起的意圖,不斷在南海、東海問題上指責中國,美國不信任中國會和平崛起,美國要重返亞洲,這些年來原本說自己是一個大西洋國家的美國更愿意說自己是一個亞太國家,這是因為亞太地區過去30多年對美國有非常大的經濟推動作用,美國非常愿意卷到亞太事務中來,但中國也未必了解美國重返亞太的意圖,如果把美國所有重返亞洲的動作都理解為針對中國,恐怕也是誤讀。
美國國內的選舉政治導致領導人不得不在某些問題上采取短視做法,我個人覺得中方是沒法改變美國這個問題的,那就要深入了解這個現狀,做好工作;美方也不可能改變中方的政治現狀,美方也要考慮,在敏感問題,比如南海與日本問題上不斷挑戰中國,是不是可???漫無目的的隔空喊話對中美關系是無補的。中美雙方需要不斷溝通,了解雙方真正意圖。
《新民周刊》:因此,中國外長王毅表示,中方期待中美雙方對各自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意圖進行再確認,對中美日益增長的共同利益進行再確認,對雙方維護和平、穩定與發展承擔的責任進行再確認。
張軍:這很重要。放眼人類歷史,中美這樣的大國關系,是沒有過的,中美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斷碰撞,最終形成穩定的相處模式,但是原則是不能發生不可控的局面。
我們絕對不能用熱戰與冷戰的思維來看今天的中美關系。中美在2013年提出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
但新型的大國關系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未來要以此次中美首腦會晤為契機,不斷豐富完善其定義。
鄺婉芳與開平案
中行開平案,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大的銀行資金盜竊案,涉案資金折合人民幣超過40億元,這一“紀錄”迄今未被打破。涉案主犯分別為中國銀行開平市支行的許超凡、余振東、許國俊三人。
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前行長許超凡和許國俊,兩人的妻子鄺婉芳、余英怡,以及鄺婉芳的哥哥鄺華寶,因涉嫌貪污挪用中國銀行公款近5億美元、并通過拉斯維加斯賭場洗錢、欺詐等15項罪行,已被拉斯維加斯的一個聯邦大陪審團起訴。 這是近年來美國一次宣布起訴中國貪官人數最多的案件。鄺婉芳在美國被成功定罪并入獄服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