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2014年的電影《少年時代》是一部看似低調的野心之作。美國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花了12年的時間,記錄了一個小男孩從6歲到18歲的身心變化,真實地捕捉著時光在小男孩一家人身上留下的痕跡。影片充滿了冒險和實驗精神,在推崇獨立風格的美國圣丹斯電影節上一亮相,就獲得贊譽無數,隨后在柏林電影節又摘得最佳導演獎。2015年1月12日,金球獎揭曉,《少年時代》獲劇情類最佳影片、導演、女配角獎,成為最大贏家。幾天后,它又入圍奧斯卡。影評人紛紛評價,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以拍攝獨立電影起家的導演林克萊特,由此也進入了好萊塢一線導演的行列。
電影《少年時代》將鏡頭對準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6歲的小男孩曼森因為父母離婚、母親再婚、又離異而不斷轉校,頻頻脫離漸已適應的生活群體,小小年紀的他眼神里總是透著一絲憂郁。歲月流轉,少年長出胡茬,高中畢業完成成人禮,影片最后,曼森18歲了。導演林克萊特用鏡頭將時光像珠子一樣串連起來,呈現一個少年成長中所經歷的愛與痛。
早在1999年,林克萊特就有了拍這部電影的打算。“那時我當父親6年多了,看到孩子在我面前慢慢長大,讓我想到童年的一些事情。”但那時他還不知道怎么才能把那些記憶放進一部電影里頭,因為他的想法貫穿了不同的年齡段。后來,他終于有了一個完整的電影構思,就是把一個小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的點滴小事拍成電影。這個構想聽起來沒什么特別,而林克萊特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執著地等著電影中的角色同真實時間一起變化——影片中曼森長大了12歲,電影也拍了12年。
為了不打擾曼森的扮演者埃拉·科爾特蘭的現實生活,林克萊特只利用每年寒暑假進行拍攝,如同拍攝一部紀錄片一樣。他也沒有過多去設計和干涉劇情走向,而是根據小演員自身的發展狀況來編寫下一年的劇本。“在拍攝之初,我身體里的導演就炒掉了我身體里的編劇。”
林克萊特刻意淡化了戲劇性的情節,讓演員真正融入生活。比如,有一場戲是父親和孩子一起看球賽狂歡。林克萊特直接把現實中休斯頓太空人隊的棒球比賽拍進影片。他說:“我想展示的是某種推動我們每個人變化的東西。”
在故事中,林克萊特也加入了許多自己對時代的觀察。電子游戲、《哈利·波特》系列電影、9·11事件、美國大選……或大或小的社會事件都在這個小家庭的生活中留下印跡,讓電影不僅成為一段個人記憶的重現,而是一曲足以引起共鳴的樂章。
“我一直認為,《少年時代》呈現的是一個經歷了上千次挫折而被終結掉的童年。隨著面前的世界變得寬廣,他自身的覺醒,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悲傷的,但卻是成熟必須付出的代價。” 也許林克萊特就是想告訴觀眾,歸根結底,時間是最有殺傷力的。當觀眾看到片中的母親在收拾屋子時不經意地對兒子感嘆,“好像前一天你才學會騎單車,后一天就是我的葬禮了”,誰都不免一番唏噓。
林克萊特曾說:“拍電影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很難通過后天的教和學去領會。”這是他的切身體會。
他沒有進過任何電影學院,只是憑借興趣從事電影。1991年,林克萊特拍了一部引起相當反響的作品《都市浪人》。他將鏡頭對準一群在城市中無所事事的流浪漢,將時間壓縮在一天里,淡化情節、淡化中心人物,對傳統的敘事方式顯示出不屑一顧的叛逆姿態。影片獲得了圣丹斯電影節和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提名,林克萊特成為電影界的一顆新星。
緊接著,他拍出《年少輕狂》《搖滾校園》《新少棒闖天下》等一系列以夢想、奮斗為主題的影片。
這個偏愛青少年題材的不羈導演,也是一個書寫愛情的行家里手。“愛在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被全世界文青收進“必看愛情電影”之中。三部曲和《少年時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銀幕內外經歷了同等長度的時間。三部曲分別拍攝于1995年、2004年、2013年,由林克萊特的老搭檔伊桑·霍克和朱莉·德爾佩扮演一對戀人,從1995年邂逅到9年后重逢,再9年后他們已是一對疲憊的中年夫妻,不同的人生階段兩人擦出不同的火花。銀幕外的觀眾也隨著影片人物一起成長——在20來歲時相逢卻錯過,在30歲時對婚姻期待又糾結,在40歲時面臨中年的危機。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城市的一天之內,林克萊特用幽默、生動的語言,以及詩意的鏡頭和空靈的音樂,展現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愛情的感悟和思考。
雖不乏商業化嘗試,但骨子里,林克萊特還是流淌著先鋒的血液。
他始終遠離美國的主流電影工業體系,進行著自己的影像實踐。在2001年的作品《半夢半醒的人生》中,林克萊特讓一名大學生進入一個超現實的幻境中,不斷遇到稀奇古怪的人,日常生活的規律和秩序被完全打破。影片的復雜之處在于,觀眾搞不懂主人公到底是身處現實還是幻境。影片的拍攝方式很特別,先用真人演出,后期把真人畫面重新加工,最終呈現出的是一部類似于動畫片的形態。
林克萊特堅信,在電影中,故事情節并沒有人們說的那么重要。他的解釋是:“當電影中有什么別的東西吸引住你時,人們是不太會在意情節的。我認為,當演員不需要闡釋劇情時,我們會看到他們更為自然的表演。如果他們能真正融入角色,成為角色的話,你也會相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每個瞬間。”
3年前,得州的一場大火中,林克萊特打造了20多年的家頃刻間灰飛煙滅。他還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膠片收藏。然而他驚訝于自己并沒有因這件事過分傷心,他曾說:“9·11讓我意識到,這世界上或許沒有任何東西能永遠存在。事件發生前不久,我還去了世貿中心的雙子塔,感嘆這建筑真是人類的奇跡,沒想到一切瞬間坍塌。”
沒什么東西永遠存在,尤其是人的成長、變化。無論是“愛在三部曲”,還是《少年時代》,林克萊特都與時間賽跑。《少年時代》的片頭曲里唱道:“從我出生的那天起,我就開始變老。”而對林克萊特來說,歲月就在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