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舊聞、食事作家,上海作協會員,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一百年前老上海人過春節吃什么玩什么?從國學大家陸澹安先生的過年舊事里,舊時文人過年雅興逸趣可見一斑。
陸澹安,生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祖籍蘇州洞庭東山楊灣,早年家住上海大東門外咸瓜街大王廟巷。宣統二年(1910年),陸澹安17歲那年的大年初一,午后到城隍廟的豫園玩,園里人比肩接踵,幾難舉步,清代遺留的九曲橋是一座很古的木橋,橋邊的小街小吃攤鱗次櫛比,都是上海老味道,但是城隍廟一帶春節賭攤特別多,一群群想大賺一票的賭客,圍著賭攤,拼命叫喊“中、中、中……”旁邊的流氓趁機鬧事,好渾水摸魚。舊時城隍廟大門口算命、看相的“小神仙”也多,農村來的鄉下人都要請瞎子算算他們來年的收成和運氣。陸澹安常到福佑路如意樓上喝茶聽評彈,蘇州人講的吳儂軟語老上海人最喜歡聽,過年在茶樓里品茶,剝瓜子、長生果等零食,餓了叫客小籠饅頭、蔥油拌面,吃吃喝喝聽聽,看看街景,可以消磨老半天時間。
晚清,上海人過春節玩麻雀牌成風,往往一夜玩到天亮,餓了,小街里有挑擔叫賣糖粥、餛飩、湯圓可以充饑。那年頭白天還有賣熏腸肚子、燒鴨、野味熟菜的,過年弄點紹興黃酒,土灶頭下炒點時鮮蔬菜,約幾個朋友稀里呼嚕小酌一番,醉飽始散,爆竹聲里,不知東方之既白。
民國八年(1919年)春節,陸澹安到金山張堰鎮親戚家做客。現在去金山,高速轉瞬就到,當年先要乘電車到滬杭車站搭火車到松江,轉乘黃包車到洋橋,再改搭駛往金山張堰古鎮的腳劃船,陸澹安感言:“船小搭客甚多,擁擠不堪,坐處高僅尺許,各人抱膝而蹲,足維伸縮久則酸疼異常,轉側不寧,交通不便,其苦如此 !”晚飯一桌過年菜肴燒得好吃,都是金山漁船捉來的大黃魚、烏賊、貝類等海產美味。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年初一,陸澹安日記:(筆者翻成白話)“早上遵循老傳統,祭天祀祖,午后到豫園散步,看見九曲橋等處修葺一新,只有大殿自火災毀壞后正在重建,還沒有竣工,玩了一會兒登上得意樓聽彈詞《珍珠塔》,演員是沈嘯章,嘉興人,蘇州話唱得不自然,非常刺耳。五點步行回家。晚飯后和家人玩骰子游戲。”
陸澹安說舊時過年,好吃的有三鮮暖鍋,里面放熏魚、肉皮、蛋餃、粉絲、咸肉、魚圓、肉圓、黃芽菜,說是三鮮,其實是什錦,一家人圍著吃得熱氣騰騰,當然還有熗蝦、海蜇頭、醉蟹、白斬雞、白肚等冷盆,紅燒甲魚、生煎大明蝦、蔥爆蛤蜊、蝦子大烏參、油豆腐塞肉等。還有燒好的一大砂鍋水筍燒肉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過年在家里吃百葉包肉沒有問題,假如老板請你吃百葉包,是要你卷鋪蓋走人 !
澹安公說,1930年代過年,上廣式茶室啖早茶午茶吃點心是西裝筆挺、頭勢清爽的上海年輕人趕的時髦,開始有“小壺天”供應廣東叉燒包、蝦餃、燒賣,后來的“安樂園”、“西湖樓”、“新雅”、“如園”、“虹廬”等大小廣式茶室時興早茶三分到五分錢,各類點心一二分錢一件,三四角小洋吃得你肚子大飽走不動路 !至于老上海遍布晚清遺留下來的老式茶樓則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的地方,木頭樓梯很陳舊,長板凳硬邦邦,大方桌油膩膩,小吃有生煎饅頭赤豆糕,奶油話梅粽子糖,檀香橄欖鴨胗肝,咸蘿卜條鹽津棗。
現在年輕人喜歡玩“微信”,老上海文人喜歡射“詩謎”(謎語一種)。它是詩中的謎,謎里的詩,如白居易的“烏鳶爭食雀爭窠,獨立池邊風雪多。盡日踏冰翹一足,不鳴不動意如何?”謎底是“鶴”。陸澹安先生學問淵博,他是滬上謎學團體“萍社五虎將”之一,過年常到“群學會”射“文虎”,后來到上海“大世界”射“詩謎”,百發百中,捧得筆、墨、明信片等獎品歸。
過去的歲月隨風飄去,留下的是過年的回憶和老上海人曾經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