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媽媽,你知道我們班的白濱君是如何給貓分類的嗎?”
“哦?”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分的呢?”
“白濱君是按貓的胡子來分類的:卷胡子貓分一類;直胡子貓另分一類。”
這倒是個很有趣的分類法——我長這么大,還從不知道貓居然可以按胡子的不同來分類。于是,我家的小學生將她的課本拿出來,給我看她在學校新學的一篇名為“分類”的課文。
課文的第一頁是一個大標題:關于分類。旁邊是一幅占滿頁面三分之二的大圖畫,里面有許多貓。圖畫旁邊寫了一句話:“看看這幅畫里的貓,然后分為二個或三個小組吧。”我家小學生是按貓的頭巾和帽子不同,將貓分為“三角帽貓”和“紅色頭巾貓”,而他們班上的白濱君則按胡子的不同進行了分類。
第二頁就是正文。這頁上畫著許多人的頭像,占了整整一大頁紙,旁邊有個建議:“將自己的想法和朋友的想法比較一下看看。”建議的旁邊寫著這樣的提示:“大家都是如何分類的?分類的線索有什么不同?尋找彼此想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吧。”
在這一頁里,還用淺綠色框框,特別標出了一個重點,標題是“互相商談很重要”,內容是這么寫的:“在聽朋友意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朋友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哪兒相同?哪兒不同?對朋友的意見,有不同的地方,就提出疑問吧。互相商談,對于相互理解彼此的思考方法十分重要。”

接下來是一篇名為“分類”的閱讀資料。這篇閱讀資料稍長一點,大約有300字左右。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我翻譯得詳盡了些):
在東西很多的時候,按這些東西不同的特點,將它們分別整理、歸納成若干份,就叫做“分類”。
超市里的蔬菜、零食等放置的地方都不一樣,這是按商品的品種進行分類的;我們自己也在生活中進行著分類,例如我們若同時擁有幾個抽屜和柜子,就會考慮:這個抽屜該放什么?那個柜子里又放什么?
雖然說分類的方法是尋找“相同特點”,但是物品的特點不止一個。特點不同,分類方法也不一樣。例如我們要將衣服放進抽屜里時。可以按“使用人”的不同進行分類:哥哥用的、姐姐用的、自己用的,也可以按不同的衣服進行分類:例如裙子、襪子、T恤;而相同特征的物品,還可以再做“細分”:例如T恤,可以分為長袖的、短袖的、無袖的。
分類,在我們做事或者思考問題的時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不同的“分類”,我們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看法和思維方式。
閱讀文結束之后,接下來是布置給孩子們的作業:給自己的日常用品“分類”,整理出自己的“分類”法,并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表演說。
我家小學生光學這篇課文,大概就花三個星期,那幾個星期,她每天在家翻來覆去地分類和做記錄,為自己的演說做準備。

這個“分類”學習,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思考方式的培養,十分有幫助。起碼就我所注意到的,有以下這么3點好處:
學會尊重不同意見的人 ?明白對方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時,并不意味著對方錯,僅僅是對方與自己的“分類”方式不同,從而導致思考方法不一樣。
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用品和時間 ?例如:將自己的日常用品分門別類地存放,需要的物品很容易找到,避免生活零亂;另外,若學會將一天中要做的事進行“分類”,就會懂得輕重緩急,有效利用時間。
培養“細節精神”“分類”其實還與一個詞息息相關,那就是“細節”。我們常常說日本人做事認真,十分注重細節,而這份“細節精神”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正是通過“分類”的手法培養出來的。因為分到最后,就是“細分”和“微分”,這些“細分”和“微分”,在行動中體現出來,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細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