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使命,增強辦刊自信。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黨報黨刊的政策性、指導性、權威性等特性仍然突出,在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我們要深刻認識黨刊肩負的重大職責使命,切實增強辦好黨刊的自覺自信。
樹立大黨建理念,豐富黨刊內容。黨刊要反映各種類型基層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發揮職能作用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發揮對基層黨建工作的反映、交流和指導作用。此外,黨刊還應當廣泛地關注和反映黨治國理政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反映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反映黨領導下各領域的豐富實踐探索和火熱的社會生活。
占據宣傳制高點,種好責任田。黨刊必須站在高處,胸懷全局,全面、深入、及時地傳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梳理、解讀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重大趨勢和內在脈絡,客觀正確地分析形勢、引導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堅持問題導向,回應讀者關切。黨刊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問題導向,回應讀者關切,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關注點、興趣點、利益點策劃選題、組織文章。黨刊不僅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給群眾,而且要把群眾的關切和訴求反饋給黨和政府,切實回答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
(周秀清/《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媒介融合三大誤區待解
“互聯網思維”還是“融合思維”?所謂“互聯網思維”,是指基于互聯網的特征來思考問題。在實踐中,一些傳統媒體急于求成,在“互聯網思維”的旗號下,紛紛開辦法人微博、微信公號和新聞客戶端(APP),加上早已普及的手機報、樓宇信息屏,并認為這就是“媒介融合”。其實,所謂“融合思維”指的是基于融合文化的特征,從新舊媒體融通性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一種大系統思維方式,它包括并超越了單純的“互聯網思維”。
“技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近年來,業界先后出現了“渠道為王”“關系為王”的討論,內容生產者往往誤以為只要采用了最前沿的技術,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簡單拼接,就可以被用戶接受。但其實,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其傳播的內容。
融合新聞必須是大成本、大制作?當前一種錯誤的印象,即認為融合報道產品制作成本較高,制作周期較長、調動新聞資源較多、制作技術較負責的新聞文本形式,是普通媒體難以駕馭的。其實,融合新聞生產不僅僅只是“大而全”,也可以做到“小而美”。在媒體的媒介融合實踐中,日常化、輕量化、小成本的融合報道應該是媒介融合內容生產的常態。
(王君超、朱天牧/《中國記者》)
報業轉型最根本的是媒體人的轉型
近年來報業等傳統媒體就轉型發展的方式和途徑做了許多探索與嘗試,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轉型路徑。但是,推動傳統媒體轉型發展,在考慮業務轉型和品牌轉型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媒體人的轉型。
要深入探討傳統媒體的轉型,就必須要搞清楚傳統媒體的價值到底是什么。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增加媒體屬性。現在的傳統媒體也好,新媒體也好,還是將來打算介入的行業也好,這些都需要具備采集、篩選、發布、傳播等信息處理功能,而這些專業能力,恰恰是傳統媒體人的核心價值所在。所以,無論立足于業務的轉型還是立足于品牌的轉型,都應首先立足于媒體人的轉型。
總之,報業轉型最根本的是媒體人的轉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圍繞傳統媒體的價值,充分發揮傳統媒體人在報紙、新媒體等新行業方面的潛力和價值,來考慮媒體人轉型方向和介入的領域。這樣的轉型才是完整的、有效的轉型。
(宣柱錫/《傳媒》)
內容生產仍然是核心競爭力
堅持正確導向,將核心價值觀宣傳作為內容建設的底色。實踐表明,主流媒體嚴守導向,堅持核心價值觀,不僅在多元的思想環境中為人們提供了清晰的價值判斷,也極大地增強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成為傳統媒體影響力向新興媒體延伸和拓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發揮機構媒體優勢,構筑內容特色、提升內容品質。由于移動互聯網具有即時傳播的特點,傳統新聞媒體在新聞首發首播上的優勢已顯著減弱,能否為用戶提供獨家深度的觀點、解讀和調查成為媒體競爭的焦點。
注重用戶體驗,從新聞傳播向信息服務拓展。在移動傳播時代,媒體提供內容時,不能僅局限于新聞的生產傳播,而應當樹立更加寬泛的信息產品概念。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各媒體應主動適應不同渠道傳播特性,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相應信息服務,以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加強互動分享,打通內容傳播的“最后一公里”。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信息的傳播出現了社交化的趨勢。媒體要適應移動傳播新態勢,高度重視與社交網絡的融合,有針對性地調整新聞生產的內容與方式,不斷提升內容的分享性,使自己的新聞產品成為網民樂于、易于分享的信息,有力提升了主流媒體內容產品在社交平臺的影響力。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