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慈
【摘要】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頑疾。長期的、功利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角色發生異化,催生了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角色。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角色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管理方式上均不適應時代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需求,亟需實現角色轉變,探索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長的陪伴者、心靈的呵護者,不失為可行的路徑。
【關鍵詞】班主任角色轉變教育改革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開始向縱深發展。我國持續的基礎教育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革除應試教育的弊端,讓學校教育重回培養學生素質的軌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提高對信息時代和現代社會的適應性。
在我國,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師,一個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也是一個班級全體任課教師教學、教育工作的協調者,同時還是學校與家長、學生與家長交流的紐帶。”①“任何形式的改革,實質都是教師的改革。”②教師是教育改革措施的執行者,是關系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而班主任角色對于學生的成長更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在革除應試教育弊端,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探索應試中心主義班主任的角色轉變十分必要。
一、我國中小學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角色的由來與缺陷
長久以來,中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是圍繞著學生的幾次“人生大考”進行的,學校教育的目標被單一化為應試。班主任作為班級學科教學的承擔者和班級管理者,工作的目標也被單一化為應試。分數是“1”,其他方面都是“0”。在應試中心思想的催化下,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成為我國中小學班主任的主要類型。
在教學上,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為了讓學生考出高分,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少學多練的學習策略,非考不學的教學原則,罔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亦讓學生被動地形成了“知識來伸手,知識來張口”的惰性。
在班級管理上,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往往采用高壓管理的方式,造成了班級氣氛和師生關系的緊張,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班主任為了保證學生考出高分,謝絕學生做可能會分心于學習的事,即使是學生參與正當的課外活動和人際交往也不甚支持,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長期的高壓管理亦造成師生關系趨于對立。
長期的應試中心思維,企圖將學生置于矛盾的真空中,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學生多有失范心理現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主要教育者,不得不說,班主任對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缺失是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角色的重要不足,亟需改善。
二、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的轉變路徑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人才。《綱要》的內容為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角色的轉換指明了方向——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要努力實現角色轉變:在教學上,要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環境,做學生的促進者,而非逼迫者;在學生管理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學生成長的陪伴者,而非監視者,亦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學生心靈的呵護者。
1、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曾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羅杰斯在80年代學習的自由一書中引用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論述:“教比學難得多,因為教學的目的只有一個:允許學習。真正的教師除了讓學生學以外沒有別的目的。”③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以往的“教導”作用,轉為“促進”作用,應學生的呼聲而共鳴,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應對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的挑戰。
我國專職班主任尚在少數,大多數班主任首先是班級的學科教學者。在課堂教學中,班主任可以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多媒體技術、靈活的課程編制、互動性的教學過程來消除學生長期被動學習而滋生的惰性,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班主任是全體任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協調者,班主任的這一身份,掌握著比其他任課教師更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有著更多的了解。班主任可以做學生與其他各科老師的溝通者,減少學生學習的障礙,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2、做學生成長的陪伴者
應試中心主義的班主任應轉換學生管理的思路,改變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高壓態勢,由學生失范行為的監督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陪伴者,化解與學生的對立情緒。
班主任應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班級是學生學校生活最重要的環境,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班級里度過,班級氛圍對于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壓、嚴管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制造出的班級氛圍讓學生神經緊張、倍感壓力,學生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中很難身心愉悅。反之,班主任扮演學生成長的呵護者,為學生創造優美的教室環境,倡導良好的班風、學風,維護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關愛和歸屬管,能讓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班主任應支持并積極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學校是社會的雛形,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學生社會化進程的第一步就是在學校中完成的。學校教育能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書本知識,更有適應社會的知識,例如人際交往。學校組織一系列課外活動,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促成學生分工協作和團隊合作精神,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交友圈子,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班主任應當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學生一道參與校園生活。
3、做學生心靈的呵護者
在中小學生心理問題頻現的社會背景下,班主任應該成為學生心靈的呵護者。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師生關系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關系。班主任須消除教師權威的慣性,把學生當做與自身平等的個體來交往,順利開展班主任的心理輔導工作。
其次,班主任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無條件地關愛學生,敏銳地洞察學生的心理活動。教師與學生有著較大的年齡差,但并不意味著不能理解學生的想法。班主任對學生的背景有著基本的了解,亦能在一系列的班主任工作中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因此可以對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基本的評估。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亦能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只有理解學生,才能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更加順暢,讓學生對老師更加信賴,有利于營造學生和諧的心理狀態。
班主任應無條件地關愛學生,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對于班主任角色的轉變有著巨大的改革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曾在《與人交往》一書中說道:“如果我與人接觸時不帶任何掩飾,不企圖矯揉造作地掩蓋自己的本色,我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甚至從別人對我的批評和敵意中也能學到,這時,我也能感到更輕松,與人也更加接近。”④我國當下仍然盛行應試教育,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導致教師竭盡全力培養優等生、狀元等少數學生,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部分教師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富二代”“官二代”非常熱情,對平民子弟則不甚上心,在學生中人為地制造差異,沒有做到無條件地關愛學生。
再次,班主任要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學好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豐富的知識儲備,有利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及時發覺學生的心理偏差并通過一定的辦法及時矯正,以防止學生行為失范。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許多學校設置了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主要是針對新生的入學教育和考前心理輔導,根本上還是以適應學校生活和提高應試水平為目的。“由于師資有限,課時數目有限,許多學生得不到心理咨詢的機會,所以出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由此可見,班主任教師是心理輔導的重要力量。”⑤事實上,許多優秀的班主任已經對學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心理輔導和幫助。心理戰,亦是班主任老師應該好好鉆研的陣地。
參考文獻
①②陳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角色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③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M].Columbus, OH: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④林方:《人的潛能與價值》[M].華夏出版社,1987:136
⑤蔣忠,《班主任應成為學生心理輔導的主力軍》[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作者:長江大學教育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