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锏
【摘要】《廣播電視口語報道》課程在廣播電視學專業中開設得不算普及,以筆者在專科院校開設該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研究能夠提高該課程的實用性,從而提升未來媒體人的現場口語報道能力和水平,也供相關院校借鑒和完善。
【關鍵詞】廣播電視口語報道課程
一、廣播電視學專業開設《廣播電視口語報道》課程的意義
教育部于2012年9月將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更名為廣播電視學,其核心課程為《新聞理論》《中國新聞事業史》《新聞采訪教程》《新聞評論》《傳播學》《節目主持》等,將《節目主持》定位于核心課程,因為廣播電視學專業畢業,主要就業方向是傳媒一線,常言道“七分采訪,三分寫作”,面對采訪嘉賓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抓住核心問題,面對突發情況,怎樣才能第一時間把新聞口播準確、清晰、恰如其分的報道出去,這是一個合格記者應具有的基本業務素質。
新聞內容包羅萬象,記者要和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行業、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就要有很好的親和力和理解力,并且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及時領會被采訪者的內在語,“規定情境”中提問什么,忌諱問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數,這樣記者的口語表達能力自然尤為重要。
二、我國相關高校開設《廣播電視口語報道》課程的現狀
1、課程定位不夠準確
筆者調研985高校、211高校和二本院校、專科院校,發現大多數院校開設了《播音主持》或《節目主持》課程,廣播電視學專業屬于非藝術類招生,總體上說普通話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及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普通話是一個語言基礎,若操一口方言普通話怎么能主持好節目?更何況培養目標中更多的涉及面還是新聞記者、編輯、評論員等等,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訓練就能完成好節目主持是不現實的,所以筆者認為該課程的定位名稱值得商榷,換成《廣播電視口語報道》是不是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施性?
2、課程內容名不副實
調研發現即使是985、211高校,廣播電視學專業中開設的《播音主持》課程完全是純粹的《普通話》課程,包含普通話聲、韻、調、文章朗讀、即興說話等等,典型的普通話課教學內容,《廣播電視口語報道》絕不能局限于此,而要鍛煉和培養學生們面對突發新聞的口語報道能力,很多時候面對攝像機來不及寫稿,前美國肯尼迪遇刺時就是合眾社記者史密斯第一時間發出的口播新聞。
3、學生太多機會太少
作為非藝術類專業班級人數鎖定在55人以內,調研發現該課程每周均為一次,時間90分鐘,口語類課程應采取小班教學,有針對性的展示和輔導,避免濫竽充數。加上還有老師的點評和示范,每個學生分到的時間和機會就更少,課程結束同學們上臺機會寥寥幾次,期末考試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急需解決。
4、重文輕語觀念嚴重
我國傳統教育中重視寫而忽略說,加上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不善于語言表達,報道新聞不夠詳細和準確,用詞缺乏考究,現場感不足。當今傳媒行業對突發新聞都是采用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和傳播,比如汶川地震、東方之星翻船。而同學們習慣了寫新聞,一旦開口“說”新聞就表現出怠慢和恐慌,緊張之余常常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后語,不知所云等等,一方面是有聲語言表達缺少訓練,另一方面是面對冰冷的攝像機缺乏對象感而產生的慌亂。有的學生甚至會有寧可寫幾篇新聞稿件也不愿來一小段現場報道的思想,忽略該課程的重要性。有的把作業寫成文字稿,照著念或者背,完全不具備報道欲望也不顧攝像機的存在和功能。
三、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播電視口語報道》課程的實施內容
1、明確方向,找準方位
作為高職高專的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該專業全稱叫新聞采編與制作,學制三年,辦學層次大專,培養適合從事市、縣、鄉鎮等基層新聞單位宣傳和網絡編輯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定位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定要有所專長,針對學生文化比較薄弱,更多挖掘其非文化潛能,學生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比較厭倦理論課學習,更容易接受實踐性課程,樂于動手和動嘴。而該課程正好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訓練和培養學生們進行口語報道的能力。
《廣播電視口語報道》在大二上學期開設,前期學過《攝像》《普通話》《新聞理論》等課程,課上采用攝像機實拍的形式,真實記錄下每位同學鏡頭前的實況,輪流拍攝和現場報道,將攝像知識投入到實踐中,結合學生們的動手和動嘴能力,將“我在現場”引入到課堂當中。從課程名稱不難看出,側重于口語,課上更多的是做練習,盡量少講理論,而是老師及時點評,必要時可回放錄像,“有圖有真相”更有說服力。
2、師生互動,精彩連線
課程前期階段,學生不太熟悉課程內容,教師需和學生們互動,避免學生的尷尬心理同時也能增強師生的交流和合作。筆者發現以往兩個學生上臺做練習,難免不太情愿,而當教師也參與其中后,打消了部分的緊張氣氛,學生們本著“獵奇”心理很想看看老師的表現,頓時氣氛轉為活躍,還曾屢次出現同時有數位同學踴躍參與的場景,這一點也是別的課上看不到的靚麗風景線。
針對校園內曾經發生過的“新聞”來進行互動,學生們更為熟悉,教師扮演演播室內的主持人,學生扮演“現場”的記者,兩人進行視頻連線,這些“新聞”都是大二學生經歷過的,比如每年新生報到注冊當天,就新生數量、報到時間、老生接待情況、報到手續辦理、住宿條件等等都是可以進行連線的,再比如新生軍訓期間,“主持人”會針對新生軍訓的人數、時間、天氣狀況以及防暑等工作進行即興提問,而“現場”記者則需要作出明確詳細的回答,要求聲音自如,音量適中、吐字清楚、普通話較標準,語意明朗、有問有答、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副語言恰如其分。校內的活動比較多,就系里每年冬天都舉行朗誦賽、辯論賽、主持人大賽、演講賽、而該課程又是放在冬季學期開設,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現場報道機會。師生互動掌握時間主動權的是教師,避免過于拖沓的節奏出現,使得課堂內容更加緊湊和精致。
3、小組合作,責任明確
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三至五人,自由組合,除了前期需要在課堂上做兩三次師生之間的互動外,其他上課時間課堂上不進行訓練,而把訓練下放到課外,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安排,課后老師布置作業,要求每個同學課后發一個廣播電視口語報道的作業,作業形式為視頻,時間三分鐘之內,內容不限,可以涉及校園內外,無所不包。每次上課把每組的錄制視頻播放,進行針對性指導。要求小組內要有團隊合作意識,分工明確,為了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前期訓練階段允許適當剪輯。面對新聞點該如何選取,考查新聞意識,此外對視頻的剪輯也要責任明確到個人。以小組為單位,對于機器的遺失和損壞,小組內成員共同賠償,增強責任意識,塑造團隊凝聚力。
4、增加學時,加強訓練
前文提到該課程作為廣播電視學的核心課程,每周兩個學時顯然不夠,而該課程與其他課程有明顯不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向藝術類專業一樣小班級教學,若學生超過三十人就要考慮增加學時。針對此情況,可以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增加到每周三到四節課。
5、回放錄像,看清自己
電視媒體面對億萬觀眾,一方面要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面對鏡頭要有對象感和傾訴欲望。把握好節奏,由于缺少字幕所以語速要盡量放慢。此外還要留意副語言,電視鏡頭有著放大缺點的功能,杜絕擠眼弄眉、忸怩作態,課上發現這恰恰是同學們的統一缺點,面對鏡頭不斷整理頭發,站姿不穩,若是全景不難發現很多學生有身體的晃動,當想詞時會出現翻白眼等不雅動作,鏡頭畫面非常難看。另外還要規范自己的語言,盡可能的不用網絡用語和流行用語,采用視頻錄制形式,回看自己,離電視臺的出鏡記者水平又有多大距離?習慣是養成的,多次錄像和回放,同學們會有意識的改掉一些鏡頭前不規范舉止,避免在考試中出現低級錯誤。
6、量化考核,等級分明
期末考試采用視頻錄制,并將所有視頻在課上播放,優良中差一目了然,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觀和公正。視頻時間三分鐘左右,選題自定,杜絕剪輯,要求制作成能在電視臺公開播放,基本達到市級新聞出鏡記者水平。量化考核是指每一次視頻作業都要打分,最后成績按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六四比例來合成,避免部分學生平時偷奸耍滑不按時按量的完成作業,只想在期末考試中“好好表現”的滑頭思想,重視每次視頻作業的完成質量,針對照稿念和背稿的情況,一旦發現將掛科,只能參加補考,補考方式參照期末考試內容。雖然是口語考試,但難度系數絕不亞于筆試,從思想上引起學生們的重視,在以后年級的教學中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的完成此課程的傳授。
結語
《廣播電視口語報道》算是一門新興課程,它是在《普通話》《演講與主持》《即興口語》等課程的基礎上融合與發展起來的,但它絕不僅僅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更不僅僅是擺設課程,而要充分的調動起教師和學生們的學習、探討熱情,把該課程設計得更加貼合傳媒一線,更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利用該課程大幅提升學生們的廣播電視口語報道能力,為日后培養更多的、優秀傳媒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①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②畢一鳴:《語言與傳播——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③吳郁:《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新疆藝術學院影視戲劇系播音主持藝術方向2015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