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 張朋歌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視聽媒介功能之一的娛樂屬性被放大,而文化命題卻被漸次淡漠。于是,在科技革新與互聯網技術所召喚的泛娛樂時代,電視媒體如何回避商業化裹挾下的收視率之惑,從庸俗、媚俗、低俗等審美錯位的價值困境中突圍,重喚文化自覺與使命,日趨成為當下電視媒介的自我反思與審視中言必談之的議點熱題。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泛娛樂文化自覺
一、電視文化自覺與使命
當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在中國內地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娛樂浪潮起始,各種以消費“全民參與”、“草根話語”為噱頭賣點的娛樂節目如潮水般紛至沓來,濃重而窒息的“娛樂”氣氛歇斯底里般充斥在熒屏的內與外。從真人脫口秀節目《今晚80后》到相親服務類節目《非誠勿擾》,從新聞評論類節目《南京零距離》到科教文化類節目《百家講壇》,娛樂過剩的現象已然逐漸蔓延、滲透至形形色色的各類型節目。于是,在這個媒介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最壞的年代,波茲坦所言的“娛樂至死”如期已至。
電視,作為一種極具包容與開放的媒介文化形態,成功地將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的美學特質融合雜糅于自身,一度呈現出豐富且頗具文化審美的高雅品格。但好景不長,由于視聽傳播所內在固有的意義表淺的本質,電視節目的發展演進無論在內容的編排還是在形式的設計上,不無意外地滑向對視聽刺激與娛樂受眾的追求。而隨著網絡時代與多媒體浪潮的噴涌襲來,“泛娛樂崇拜”的群氓文化更似餓狼撲面。于是,電視身為傳統媒體更應自覺肩負起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光榮使命。
二、電視媒介的泛娛樂困境與錯位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收視率一直是各大電視臺你爭我奪的關鍵。而當互聯網媒體也紛紛染指節目制作甚至倒逼電視的今時,這一形勢則愈發嚴峻。于是置身殘酷的媒介生態,為了獲得較高的收視排名從而獲得更多的商業廣告營收,傳統電視只得使出渾身解數去迎合觀眾的口味,更以“一切為了觀眾,為了觀眾的一切”為口號,將“娛樂的偏執”把玩至幾近迷狂,從明星競技到平民真人秀,不僅各種綜藝娛樂節目風起云涌,更是促進了其他節目娛樂化傾向。于是,當電視之娛樂這一單項功能被無限放大時,一種內在困境與危機的議題便日趨顯現并亟需注意。
1、媒介公信力的失落
為了更大范圍地適應當下普羅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口味,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始對較為正統、嚴肅的新聞類節目進行“娛樂化包裝”,從而增加新聞節目的趣味性、可看性。從新聞脫口秀節目《說天下》到社會話題評論類的《一虎一席談》,不僅新聞節目的播出形態開始多樣化,主持人的播報方式偏向生活和個性化,同時在新聞選材與評論角度上則試圖擺脫嚴肅性而貼近平民的家長里短。例如,《打魚曬網》作為河南電視臺一檔定位于80后青年受眾(同時也是“網絡的一代”)的新聞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自身即為80后的一員)信手拈來地以調侃方式,將近期的新聞事件結合網絡段子通過輕松幽默的播講語態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犀利措辭,成功吸引了目標受眾的持續關注。而這種侃大山式的“說新聞”節目,其實早在2006年湖南經視的《越策越開心》和2007年搜狐自制的《大鵬嘚吧嘚》等一批內地電視或網絡節目中已被廣泛采用。再如,遼寧電視臺2008年開播的新聞評論類節目《說天下》,從每期選取的新聞構成比例上看,源自百姓“雞毛蒜皮”式生活的民生類新聞占據著絕大部分;而嚴肅的社會時政類新聞則幾近失語,即使偶有涉及,主持人往往也會有意、無意地尋求一種趣味解讀的切入點,以娛人、自娛的態度去解構任一新聞事件。
雖然親民化、娛樂化逐漸成為了原本“高冷”的新聞評論類節目的風格主潮,但這一轉型策略卻也在不期然間導致了電視新聞報道與評論在媒介公信力層面的失落。即為了取悅觀眾,在新聞題材選取比例上的嚴重失衡,不僅會影響電視媒介對社會中價值新聞的敏感關注與深度挖掘,從而導致觀眾對單一信息的接收疲勞與麻木,同時也逐漸會使電視媒介本身從公眾視野偏離出其公信力表征的關鍵區位,久而久之造成其權威地位的弱化。而當公眾習慣性獲悉時政訊息與官方信息的渠道,被迫偏移至網絡新媒體等媒介時,電視作為傳統媒介的地位至此也就出現動搖。
2、核心價值的缺失
對于“娛樂至死”的無保留信奉與迷狂,勢必會淪陷在低俗、庸俗、媚俗等價值取向的有意識選擇。2012年星空衛視推出的一檔脫口秀節目《金星撞火星》,正是通過主持人金星(其變性人身份即是一種“題外之意”的娛樂噱頭)嘩眾取寵的表演和辛辣犀利的語言以博人眼球、吸引注意。比如某期節目中,對于“中國假貨泛濫現狀”的評價,金星就大膽直言道“中國制造永遠成不了中國創造,只能成為永遠抬不起頭的中國假造”。在人物訪談時,金星亦敢于打破常規,專門選取敏感甚至侵犯當事人名譽的問題,而其出場嘉賓也多是那些引起社會熱議甚至爭議的話題之人。比如,在對干露露母女的訪談中,金星直言不諱地問及干露露“是否有被潛規則”、“是自己主動還是被媽媽脅迫”。
此外,拜金、炫富、享樂主義等等與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相左的極端現象散布于熒屏,試圖挑戰傳統的價值觀念。尤其是馬諾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那句“寧在寶馬上哭,不在自行車笑”的大尺度言論,則徹底使愛情、婚戀那種初始的純潔與美好喪失殆盡。于是也就不難理解,從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到浙江衛視的《愛情連連看》等等,在這些近年開始火爆的婚戀類節目中,女嘉賓的心動指數、牽手成功的幾率往往是與男嘉賓的經濟地位成正相關。據粗略統計,在《非誠勿擾》2014年總共104期節目中,男嘉賓的平均牽手成功率雖只有45%,但其中“多金男”、“房車男”、“北滬廣深男”的平均牽手成功率卻高達76%。比如,在2014年12月8日這期節目中,面對開過三家公司、現任某手游公司CEO的“霸道總裁”黃迪,24位女嘉賓史無前例為這位男嘉賓全部亮燈,甚至大膽示愛、爭風吃醋。
3、文化引導的缺席
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三大頂梁柱之一,同時也是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擁有著新聞傳播、視聽娛樂、文化教育、輿論引導等多維度功能與使命。而放置在中國的現實話語情境,電視更是領頭表征著公共傳統媒介所應扮演的黨和政府之喉舌形象,即肩負社會責任感,傳遞社會正能量,引導公共輿論導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
但是,面對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和商業利益的誘導,一方面各級電視臺為了保持和提高收視率,一味地迎合大眾的廉價審美和速食趣味,分別在節目設置中的視覺層面和言語層面,通過不斷打破道德底線、制造話題噱頭來吸引注意。另一方面,面對新興網絡媒體的狹路相逢,電視媒介為了謀生反而自甘淪為通過簡單粗暴地攫取網絡資源(熱門視頻、搞笑圖片、微博段子等)從而實現對其信息的二手消費和販賣,以此來敷衍應對網絡時代的劇變與挑戰。這不僅是在扼殺電視本身所應有的原創活力與魅力,同時也是在上演一場電視媒介之文化引導使命的自主缺席。
結語
當今,隨著新媒體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滲透,面對因過度取悅大眾而導致庸俗、媚俗、低俗節目泛濫,媒介公信力喪失和主流價值觀中空的泛娛樂化時代,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頂梁柱應義無反顧地擔負起文化引領、價值導向的歷史重任。這就要求我們的電視節目制作人應始終懷有一種文化自覺的社會責任感,敢于不斷突破和創新,著力打造出兼具本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品牌欄目,在電視媒介場域重塑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促進中國電視事業的長足進步和精神文明社會的和諧發展。
【本文系河南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專項資助項目“電視媒體對受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及解決對策”(Y1327075)研究成果】
(作者:姜山,鄭州師范學院傳播學院助教;張朋歌,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