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晨璐
【摘要】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不僅擁有了更多元的呈現方式,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文分別從新聞策劃、新聞制作以及新聞傳播三個方面來剖析當前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發生的變化以及背后的動因,揭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如何才能有效借助各種新興媒體來實現自身的優勢和價值。
【關鍵詞】全媒體深度報道策劃制作傳播
“全媒體,通常指媒體機構通過記者采訪編輯,運用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表現手段,通過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的融合接收,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一媒體內容的媒體形式。”①全媒體時代下,各種新型媒體快速發展,“互相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間的關系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以及媒介終端已經開始出現高度融合。”②身處媒體環境不斷改變的全媒體時代,對于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主要是將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及新聞現象通過調查準確地進行描述和觀察,再通過電視媒體對新聞事件和新聞現象進行有效的報道。所報道的新聞事件和新聞現象都是經過嚴密的調查分析總結歸納和思辨的,而且通過電視的表現方式和技巧與宣傳手段的傾向性緊密結合在一起,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和發展趨勢。”③毋庸置疑,電視由于其受眾范圍廣、多樣化的傳播符號、豐富的傳播信息以及先進的傳播技術在所有媒體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新聞深度報道首選的載體。為了能夠順應全媒體時代,做出更加深入人心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借助其他新興媒體激發自身的潛力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利用多種媒體擴大消息來源,做“以人為本”的新聞
一個好的深度報道,在策劃階段就要標新立異,要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在第一時間就吸引觀眾的眼球。選題從哪里來,這需要調動全媒體思維。“傳統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新聞信息來源主要在于讀者來信、電話通訊員,甚至親自走訪等形式,效率較低,途徑狹窄,周期較長。”④在全媒體時代,隨著網絡技術、手機移動通信技術、智能技術等的興起,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事件的參與者,被賦予了“新聞報道者”的角色,可以隨時隨地借助微博微信等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為深度報道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以微博為例,新近發生的事件根據公眾關注程度的不同會有一個排名,熱門搜索的范圍涵蓋了時政、經濟、體育、娛樂、民生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應有盡有。當你點進每一個熱搜詞,千千萬萬大眾都在其中暢所欲言,觀點也五花八門。深度報道節目策劃者或許可以從某個話題中提取最具爭議的兩個觀點,通過一期節目,將二者的矛盾擺在觀眾眼前,對其進行辯論,孰是孰非,觀眾自有判斷。這樣做出來的報道不僅具有深度,而且在新聞點評的過程中還增加了觀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度。一檔新聞眼光敏銳的深度報道節目,會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如建立微博小組、公眾微信群,設置專門的網絡輿論觀測員和新聞事件觀察員,第一時間與新聞當事人取得聯系,做進一步了解。還可以建立與傳統報紙和網絡消息源信息共享的數據庫以求最大化地擴大信息來源的渠道。新聞資源豐富了,新聞深度報道可以選擇的余地也隨之增大了。
眾所周知,在全媒體時代,最不缺的就是新聞素材,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形成了受眾快速瀏覽,碎片化閱讀的習慣。這種情形下,新聞深度報道更有存在的必要。此外,由于每個人都能夠隨心所欲地發聲,導致產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有些信息甚至危害到正確價值觀的傳播,這是新聞工作者在選題時應該高度關注的。如何來選擇主題?筆者看來,應該以“人”為根本出發點。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新聞通常具備三個本質——人、細節、表達。由此可見,“人”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既然“人”已然成為當今媒體版圖的中心,那么新聞的選題也必須從“人”出發,不僅要具有代表性或普遍性意義,還要關注百姓切身利益和真實想法,表達深刻的思想,將人文關懷放在首位,充分了解、洞悉隱秘的人性,這樣才能做出既有人情味又沉穩、具有思辨色彩的百姓愛看的深度報道。
因此,在新聞策劃階段,電視媒體在充分利用各種方式擴大新聞來源的同時,深諳深度報道的核心——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凸顯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優勢。
二、充分運用電視媒介的傳播符號,尋求創新的表現手法
電視和其他媒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能夠運用文字、影像和聲音等多種途徑將新聞事件呈現在觀眾眼前,凸顯電視新聞報道的亮點。一般來說,當一種媒體具備了多樣化的傳播符號,其信息的傳播效果就會更好,再加上電視的受眾范圍廣,所以電視是最好的深度報道的載體。同時,怎樣最全方位地使報道更加深入成為了電視深度報道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全媒體時代的電視媒體可以在其他媒體聯合作用的支持下真正將深度報道的制作動態化、數據化、立體化。
1、在深度報道的信息采集和拍攝手法方面
可以突破原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借助當下先進的拍攝設備,力求最大化實現深度報道的可信度和現場感。搶拍、隱拍、追拍、跟拍都可以適當運用,只要是在法律法規的允許范圍之內。可以深入事件發生的地點,展現事件發生的背景,將鏡頭對準事件的當事人,將隱藏在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來,并且制造事件的懸念感和緊張感以及動感,讓觀眾的眼睛和心跟隨鏡頭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與變化。此外,還可以運用長鏡頭完整再現事件的過程,凸顯空間感。區別于動態短消息,深度報道在拍攝事件的過程中必須要恪守畫面的連續性和真實性。當記者跟隨當事人的腳步,用一氣呵成的長鏡頭記錄下事件時,新聞的可信性也大大提高。這也是電視深度報道的生命力所在,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深度報道無疑是失敗的。
2、在深度報道的表現形式方面
除了要善于將同期聲、音樂、字幕等多種電視手段有機結合,科學運用,達到最佳的表現效果之外,將數據整合與3D技術結合不失為更好的選擇。全媒體時代有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數據的應用。“人們對數據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在數據中尋找可以解讀的信息,以數據的形式呈現信息,讓事件更清晰,將新聞背后的內涵和意義表現出來。”⑤,數據的直觀性是它獨有的優勢,各式數據的正確運用可以為深度報道的真實性和嚴謹性推波助瀾。
如今電視媒體已經有選擇性地將日益精進的3D技術運用在法制節目中,收效甚好。若能將此大范圍地運用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中,其三維的表現形式直接沖擊觀眾的眼球,幫助觀眾在腦海里加深印象。立體化的影像便于觀眾理解,對新聞事件關鍵性細節的設計、繪制和準確呈現的效果將大大超過語言文字和圖片視頻。
此外,視頻剪輯設備、字幕自動生成設備等都將使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它們有朝一日定能成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駕輕就熟的拍攝和呈現方式。
三、融合傳播渠道,打造開放的互動平臺
當一檔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誕生后,能否融合全媒體的傳播渠道,最大程度擴大其影響力度和影響范圍,關系到該深度報道最終是否深入人心,成功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如何選擇?互聯網是首選。互聯網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平臺,每個公民不僅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源,而且還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上傳到互聯網上共享。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在互聯網上打造一個與節目同名的平臺,當節目在電視上播放完畢后,及時將節目上傳到平臺,方便更多的觀眾收看并隨時發表意見,這無疑為深度報道節目的進一步完善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供了一個好方法。開發網絡平臺后,節目的幕后團隊和邀請的專家學者等都能加入進來隨時隨地為觀眾和網友答疑解惑,這樣才真正體現深度報道的價值。此外,還可以開發節目的深度報道專欄。結合電視的視頻、音頻等,第一時間更新新聞事件的動態,設置相關的新聞鏈接,讓觀眾對新聞事件有更完整深入的了解,通過充分發揮專欄的跟進、持續性、穩定性和動態性以及內容豐富多樣的優勢,實現觀眾與新聞事件的互動,拉近距離。
全媒體時代出現的各類新興媒體彌補了電視單向傳播的局限性。深度報道節目可以通過民意調查、報名、投票、博客、論壇、現場電話連線、微博微信實時點評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實現與觀眾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動,能有效增加深度報道的效果,并針對觀眾的反饋作出相應的調整,力求提高深度報道的傳播影響力。
結語
如今,各種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對于電視媒體來說無疑是把雙刃劍,它們產生威脅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電視媒體需要把握住機遇并使自身不斷進化,發揮自身獨特的傳播優勢,不遺余力地展現深度報道背后的真實,弘揚新聞的社會價值,展現新聞深度報道的深度、力度、廣度,才能在日新月異的媒體環境變革的大環境中生存下去,才能贏得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參考文獻
①②付裕,《全媒體時代之我見》[J].《記者搖籃》,2015(1):39
③吳隆建,《如何挖掘電視新聞專題的深度》[J].《新聞傳播》,2014(3):198
④劉麗娜,《淺談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版面設計》[J].《學理論》,2014(5):109
⑤劉會敏、呂樹建,《打通兩個輿論場,增強黨報影響力》[J].《新聞戰線》,2014(12):39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