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摘要】受新媒體的沖擊,報紙的弊端逐漸顯現,我國不斷有知名報紙停刊。新聞記者這個職業還能存在多久?本文從報紙轉型才是應對新媒體沖擊的有效途徑出發,提出職業化才是記者的從業之道。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化報紙轉型
“《上海商報》下月正式停刊,接下來的還有《申江服務導報》和《上海壹周》”,今年8月18日,這樣的一則新聞引起了不少業界人士的一聲嘆息:報紙的冬天或許真的來了。細數起來,現在全國的已停刊的知名報紙就有一大串了:《雜文報》、《新聞晚報》、《足球周刊》、《21世紀環球報道》……
受新媒體的沖擊,報紙的弊端逐漸顯現:一天只出版一次,新聞刊出后很可能早已成了舊聞。就是像《新聞早報》、《新聞午報》和《新聞晚報》這樣的一日三次出版也無法和網絡新聞滾動播報相媲美。各家報紙的廣告收入也在近一兩年內出現斷崖式的下跌,許多地方報紙都在艱難地維持著,不做“省內第一家關門的報紙”。報紙將何去何從?新聞記者職業到底還能存在多久?
一、轉型:難逃停刊的悲劇命運
《上海商報》是全國第一家改制成企業的日報,也是上海地區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類日報。該報在2014年曾推出過創新工具庫平臺,搭建的微信平臺一度成為上海早期創業投資活躍的平臺之一。從《上海商報》的官網上可以看出,它嘗試的領域非常多,創業、融資、通訊、旅游、餐飲、汽車都有涉及。創刊于1985年10月,今年它正好30歲。但經過多種轉型嘗試,最終還是難逃悲劇命運:今年9月正式停刊。
國內還有不少報刊都嘗試過這種自救式突圍,但大多沒有跳過圈外,還是在做媒體式平臺。只有個別跳出圈外轉型其他產業的,比如做房地產的,做新能源電池的,才有所突破和收獲。
二、新媒體:倒在沒有盈利模式上
其實,談起報紙轉型,人們最早是寄望于新媒體的。6年前,隨著新浪微博的出現,幾乎所有報紙都開設了賬號。精耕細作了數年,目前,有些報紙官微粉絲量雖然達到上千萬,但因為缺乏盈利模式,它們的廣告收入并沒有發生多少實質性的變化。
另一個新媒體轉型方式就是開發報紙網站。最典型的是杭報集團旗下的“19樓”社區論壇。該網站主要以地方社區生活為主要服務內容,聚集了大量人氣,年創收也突破千萬元。從合肥本地社區論壇的運營情況來對比,這應該是同樣等級的。換言之,一個較大城市的社區論壇是存在這樣一個市場的。
然而,更多的報紙網站還是沒有走出“自我的圈圈”。其發展思路還是圍繞報紙新聞做網站,網站內容脫不了報紙特色,經營人才也是內部消化。報紙記者編輯做網絡新聞沒問題,很快會把網絡新聞做得有聲有色,給網站引來了很大的流量。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網站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有了流量并不等于有了效益。無法把流量轉化成經濟收益,報紙網站還是處在生死存亡邊緣。
三、收購:一次成功的資本運作
類似的報紙轉型還有許多,只有浙江傳媒集團轉型最為成功。早在2012年,浙江傳媒集團就跨界收購了杭州邊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浩方在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邊鋒網絡和浩方此前都屬于盛大網絡旗下,主營業務包括在線棋牌、電子競技平臺、桌面游戲及社區平臺增值業務,同時擁有邊鋒游戲、浩方電競、三國殺等眾多知名游戲娛樂品牌。
由于邊鋒和浩方在行業內的優勢顯著,因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收購,浙江傳媒成為了絕對的贏家。但另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浙江傳媒的這次收購,實質上也只是一次成功的資本運作,直接收購了一個極具盈利效應的非媒體網絡,尋求了一個生存的新支點。對于新聞主業來說,并沒有太大的改觀。
四、職業化:新聞記者從業之道
去年,有一個小新聞引起了圈里圈外吐槽。江蘇省高考理科“狀元”吳呈杰原本對北大新聞專業很感興趣,但“這兩天,所有采訪我的記者都不建議我考新聞”,于是,小伙子矛盾了。新聞一出,網友怒贊“苦勸的記者是業界良心”。
新聞記者這個職業到底還能存在多久?這兩年來,隨著報紙運途轉淡,報紙關停的腳步越來越近,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憂患也越來越明顯了。
早些年,報紙興盛時期,新聞記者是無衣食之憂的,只要一門心思做好新聞,可以不必關心柴米油鹽事。而今形勢大變,報紙生存堪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要說那些求學新聞專業的新生代們,就是從業數十年的老記們,也不得不為將來謀生計,這次不是轉型,而是要面臨轉行了。
難道以后的社會真的不需要新聞記者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么,未來的新聞記者又會面臨怎樣的從業狀況呢?
我們先不必急于尋求答案,不妨先疏理一下過去的記者從業狀況。大家都知道,過去的新聞記者都就職于一家報紙、電視臺或廣播雜志。這些舊媒體需要大量的廣告收入才能養活記者。一旦經濟平衡被打破,媒體也無法繼續生存下去,記者也失去生活依托。新聞理想都在巨大的生存陰影之下化為烏有。這也許就是舊媒體的一種魔咒。那么打破這種魔咒只有兩種途徑:
其一、媒體直接收購優質企業。傳統媒體經過興盛時期的積累,都擁有一定的資本。在自己不太擅長的商業領域里,如果不是用這些資本進行創業摸索,而是直接收購一家成功的企業,利用這家企業成功的商業模式轉型,或許是一種良策。當然,這種企業與媒體應有互補效應,才可以相得益彰。企業可以利用媒體更好地推廣自己,媒體又依托企業的產業化更好地生存。
其二、就是讓新聞記者真正職業化。6年前,隨著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的問世,許多記者都開設了自媒體。如果再大膽一些設想,假如新聞記者可以職業化,具體而言,就是設立公益基金,為有新聞理想的人員提供獎金和資助,幫助新聞記者成為一個做獨立新聞的自媒體記者,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沒有經濟利益的羈絆,新聞才真正可以輕松上路。一個沒有任何利益束縛的新聞也才會是真正的新聞,從而幫助社會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五、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新聞記者
隨著微博、微信的廣泛傳播,社會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了。一個突發事件,經常是先在微博、微信里發酵之后,才在傳統媒體上被廣泛報道。實質上,每個博主,都是一定意義上的社會新聞記者了。
所以說,如果一個職業化的新聞記者,僅僅去報道那些司空見慣的社會突發事件,這樣的記者是沒有發展前途的。那么怎樣的記者才是社會需要的呢?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專家型、學者型記者一定會受歡迎的。
人人可以是記者,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勝任記者這個職業。對一起復雜的社會問題的調查,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歷的。只有職業化的記者,才會去深入發掘、查明社會真相。而且這些調查,也需要一定的調查權限。只有職業化的記者,才有可能被賦予這樣的權限。
未來,能夠生存下來的媒體,將以何種形式存在,我們無法預言,但他們一定會有強大的經濟來源,這種經濟是來源于廣告還是其他形式的經營所得,我們也無法斷言。但是,未來的媒體將會是多樣化的,有一家獨大的“媒體航母”,也會有風格特異的“新聞獨木舟”。社會需要正義,新聞也需要理想。那些懷揣“新聞理想”的新聞記者,無論是在媒體供職,還是做獨立新聞的自媒體,都將更加專業化、職業化。
(作者:新安晚報、安徽網編輯)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