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雯
【摘要】本文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對該事件在微博中的傳播進行分析,梳理事件反映出的微博輿論傳播規律。通過對該事件的研究探尋大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微博輿論傳播規律的同時,也為此類事件的輿論引導提出建議。
【關鍵詞】外灘踩踏事件微博輿論傳播
一、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特征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灘聚集了眾多參與跨年活動的市民。23時35分左右,進入和退出陳毅廣場的人流發生沖撞致使部分市民摔倒,該處發生惡性踩踏事故。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作為大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有其作為突發事件的明顯特征。
1、突發性
上海已連續舉辦三年的“外灘燈光秀”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由于當天人流量大、安保力量不足,踩踏事件一觸即發,因此本次事件具有極強的突發性。
2、現場情況復雜、信息傳達不通暢
由于人數眾多且人流擁擠,發生踩踏時,擁擠的人流都無從得知踩踏處的具體情況,人們的自救也多基于自發的呼喊,信息交流受到阻滯。
3、事發時間節點特殊
慘劇發生在跨年之際,事發后民眾的情緒較其他事件而言更加復雜。
4、輿論對該事件的觀點較為一致、衍生話題多樣
該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其微博輿論演化模式也沿襲了一般公共話題的漩渦蔓延型模式,針對該事件的討論未形成多方辯論的局面,二次解讀的可能性較小,符合自然條件下的輿論擴散模式①。
二、事件傳播過程分析
1、傳播階段劃分
由于突發事件微博輿情一般要經歷突發事件發生、網民熱議、微博輿情產生和傳播、政府介入干預、事件平息等階段②。本文遂將此事件的微博輿情發展階段劃分為潛伏期、擴散期和消退期。
(1)潛伏期:2014年12月31日23:35前至事發當時
由于該事件具有突發性,潛伏期較短,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手消息基本來自在場的微博用戶。基于微博的“廣播”效應③,經過評論轉發和意見領袖的參與,該事件很快在微博上形成了小范圍輿情。
(2)擴散期:事發后至2015年1月1日
事發后,與踩踏事件相關的微博開始大量出現。除了在場的微博用戶和知悉情況的群眾外,部分反應迅速的媒體也加入了事件的報道。之后,隨著事件關注度的上升,微博輿論的主要話題變為確認遇難者名單、還原現場細節等。該事件迅速成為輿論熱點。
(3)消退期:2015年1月2日至1月8日
在這一階段,輿論的主要話題由淺入深:還原現場真實情景、為遇難者祈禱、普及踩踏自救知識等話題成為了民眾關注的重點。此時,輿情已不再局限于微博平臺,開始擴散到其他的媒體空間。之后,輿論開始慢慢降溫。
值得關注的是,在事發七天后,對遇難者“頭七”的關注再次將事件拉回了人們的視野。因事件屬性而引發的再關注也是本次事件的顯著特點之一。
2、事件的傳播路徑
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中,輿論的主要傳播路徑如下:身在現場的微博普通用戶發布第一手消息;普通用戶證實消息;認證用戶(多家媒體)參與報道并發布較為權威的事件信息;普通用戶和認證用戶都參與到事件的討論中。
(1)潛伏期
踩踏事件發生之前,身在外灘的幾位微博用戶就已表明了對踩踏的擔憂。此時距事發時間已十分接近。此外,不僅上海,當日的重慶解放碑也因人滿為患引發了眾多微博網友對踩踏隱患的討論。
經分析,最早與上海外灘踩踏事故有關的微博是用戶“請叫我金琪大學姐”發出的。她在12月31日23點48分發布的微博中稱自己經歷了上海外灘剛發生的踩踏事件,并簡短描述了事發經過。此時距離媒體報道的事故發生時間過去7分鐘。之后,多位用戶也發布微博證實了外灘發生踩踏事故的消息。
(2)擴散期
之后,事件進入擴散期。南方都市報、搜狐新聞、央視新聞等媒體的微博官方賬號都對事件的細節、死傷情況和受害者家屬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報道。主流媒體經過核實,也及時發布辟謠信息,擊碎了此前網傳的“高處撒錢引發踩踏”的謠言。從這時候開始,公眾獲取信息的來源漸漸從草根群眾過渡到主流媒體。
(3)消退期
事件進入消退期后,更多的公眾和媒體加入到了討論中。微博的傳播路徑相比之前兩個時期更為復雜。事故責任的追究、對遇難者的哀悼等都成為與事件有關輿論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經過系統整理的、由認證用戶發出的長篇報道成為此時微博內容的主流。
3、事件輿論場的形成
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輿論場的形成過程中,參與輿論的不同主體在其中發揮了各自的作用。
(1)事件親歷者
在這次事件中,眾多親歷事件的用戶通過微博發聲,幫助公眾最大程度地還原事件的全貌。他們的描述也是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中,親歷事故的南都記者鄭維更是將其經歷寫成了深度報道,該報道發布在微博后產生了很大影響。
(2)媒體(認證用戶)
媒體是此次事件中系統報道事件經過,挖掘原因并激發事件衍生話題的中堅力量。以人民日報微博為例,由于其賬號長期以來的廣泛影響力,大量的普通用戶和認證用戶都轉發了其微博。其中,一條關于踩踏事故如何自救的微博轉發量為1735次。其傳播路徑呈中心放射的蒲公英狀,輻射面也較為廣泛。
(3)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通過撰寫專欄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為事件話題的熱度貢獻了很多。以微博大V胡錫進為例,由于其本人巨大的粉絲基數,和財經網、中國青年網等媒體及微博用戶的多次轉發,其有關踩踏事件的微博影響廣泛。意見領袖的微博除了蒲公英式的輻射外,還具有更加復雜傳播形態特征。
(4)普通民眾(普通用戶)
普通民眾是本次事件中參與討論的主體中數量最為廣泛的群體,他們所發布的內容大多為零散的感情抒發,或是在轉發意見領袖微博時加入自己的觀點。普通民眾的影響力雖不如其他幾個主體強,但這一群體基數大,是構成輿論場的重要部分,其總體影響力不可小覷。
三、該事件反映出的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規律
1、首個消息源多為普通民眾,所提供的信息較為零散
突發事件由于事發突然,第一手信息通常由在場者發出。信息的組織較為零散,無法提供過多細節。雖然不一定有很高的轉發量,但首個消息源對于事后的信息確認和事件研究來說非常重要。
2、媒體反應迅速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超乎想象,加之當今媒體都對新聞有較高的敏感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突發新聞反應系統,在大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媒體通常是公眾獲取新聞的主要來源。
3、短時間內引發熱烈討論,焦點度極高
事件第一手消息傳出后能在短時間之內能引發極大關注,討論的參與者基本覆蓋所有類別微博用戶。此外,事發當天或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事件都會占據微博的熱門話題榜。
4、微博自身特性使其具有多種輿論功能
呈現現場、還原真相、引導觀點等都是微博在大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的重要功能。文字、圖片、視頻集于一體的技術特征,及時、廣泛、深入互動的特點及其輻射效應,既影響著事件的后續發展方向,也決定著某一時期內的輿論主導形態。
5、微博輿論場影響突發事件信息傳播
微博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和干預公共事件的能力。在此類事件中,微博不僅是輿論形成和傳播的重要渠道,也加強了自身與傳統輿論場的互動。
四、利用微博傳播應對突發事件
由上文可知,微博傳播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這類大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正視微博的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微博獨有的傳播優勢,服務大型集會活動,防止惡性事件發生。
1、通過微博大數據監測現場擁擠程度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將來源于用戶的數據利用起來服務用戶,是將微博物盡其用的體現。微博具有定位和添加話題功能,通過對用戶定位和相關話題熱度的監測來預估大型集會活動的現場人數,一旦用戶數量或話題熱度超過預警,應及時對人群進行疏散。
2、及時發布現場信息
在策劃大型集會活動時,應將其所涉及的政務微博、媒體微博、意見領袖等考慮其中,利用和發揮好它們的影響力。可使用微博及時發布現場信息、隱患初現時提供行動指導、惡性事件發生后安撫群眾情緒、傳授自救方法等。
3、相關部門利用微博及時進行信息公開
在事件發生后,相關部門應將傳播力廣泛的微博作為危機公關的重要手段,及時發布事件相關信息,跟進事件進展和調查進度,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可將輿論朝著好的方向引導,防止次生輿論危機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結語
微博擴大了社會成員間共通的公共空間,在突發事件的潛伏期、擴散期和消退期中,通過其自身的輿論作用機制,伴隨了輿論的引爆、擴散、交鋒和消弭。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網絡平臺,微博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有無限可能。如何發掘微博的潛在功能,使其在預防和服務大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探索。
參考文獻
①韓運榮、孫逸群、王榮,《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在微博環境下的輿論傳播——以H7N9禽流感為例》,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2013
②李欲曉,《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10(11):71-75
③金曉春、金永成,《微博的“廣播”效應探析》[J].《新聞界》,2011(2):36-37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