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顧佩璇
【摘要】本文以《合肥晚報》和萬家熱線兩家媒體的新聞攝影報道專欄為研究對象,結合2014年全年內容樣本,從選題、視角等方面剖析新聞攝影專欄的內容選擇,審視市級媒體新聞攝影專欄的發展。研究發現紀實攝影和中心圖運用是其主要表現方式,并對攝影專欄引導輿論以及利益驅動下媒體可能出現職業倫理道德問題等展開思考。
【關鍵詞】新聞攝影專欄攝影報道
在眼球經濟時代,攝影圖片成為助力“輕閱讀”、“快閱讀”的重要力量,其與文字報道的配合操作充實了新聞內涵,以新聞攝影圖片為主的專題報道模式漸漸興起。本文選取地市級都市報與網絡媒體兩種類型,以合肥市主流都市報《合肥晚報》與合肥市民營網站萬家熱線的新聞攝影圖片專版2014年專欄內容為樣本,分析市級媒體新聞攝影專欄的發展,探究地方媒體在攝影圖片內容、操作模式上的特性與對民生新聞的影響。
一、新聞攝影專欄出版數量
《合肥晚報》作為黨報辦刊歷史悠久,在2011年轉變為都市報,以“最合肥、最生活”為口號,在合肥都市報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合肥晚報》的“今日快鏡”攝影專版不定期刊出,2014年該專欄共刊出100多期,每期占報紙一個整版。
萬家熱線成立于2007年,日訪問量已超過800萬,用戶數達280萬人,成為合肥市當地門戶網站。它于2013年11月啟動籌備已久的原創攝影圖片欄目《萬象》。2014年全年《萬象》共刊出59期。
《合肥晚報》在數量上體現出紙媒對新聞攝影的重視,也可視作除了走深度報道路線外,紙媒在媒體競爭中另一種自我救贖方式。此外,網絡媒體具備的信息海量性特性,使得每期圖片總容量遠超過報紙圖片數量。
二、新聞攝影報道的內容選擇
1、貼近生活的軟新聞
在講究嚴肅性的硬新聞或是災難報道、突發事件里,新聞攝影報道通常充當文字報道的配角。在攝影報道專欄里,攝影圖片成了主角。攝影專欄報道常以主題策劃的方式誕生,內容多以時效性不強的軟新聞為主。這類新聞生活氣息濃厚,反映普通百姓的平民生活或趣味性的奇聞軼事。比如2014年3月共推出9期“今日快鏡”專欄,其中3期報道專題類型為軟新聞?!稘h風徽韻祭花神》專題報道了民間傳統的花朝節,全省各地60多名漢服愛好者著漢服齊聚一堂拜祭花神。
2、視角著眼平民
無論報紙或是網絡,新聞攝影專欄都將平民作為新聞的主角。關注不同群體的生活百態,將民生新聞做足做強。民生新聞往往是都市報或網絡媒體喜愛的類型,但民生新聞業受限于市民生活的瑣碎性,新聞價值弱化,尤其在有版面限制的紙媒上更為突出。而新聞攝影欄目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自2011年起,踐行新聞戰線中的“走轉改”方針也助力新聞攝影專欄下放視角,關注民生。
比如3月19日“今日快鏡”欄目刊出《大蜀山守護者》,記者跟隨守山人的一天,整版通過五幅攝影圖片揭開守山人的神秘面紗?!跋挛?點半,太陽余暉灑滿大地,胡全和隊友卻剛剛開始一天的工作——清點隊員的到崗情況”。拍攝社會各行各業,展示不同群體生活類型的報道不在少數,比如當月該欄目還刊登題為《與動漫擦肩》的報道,將鏡頭對準一群動漫愛好者。
人物報道在網絡媒體上更是盛行,在現實生活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群體和行業更為突出。比如《萬象》第69期刊登《出租房里的愛情》,整個報道由18張圖片組成,攝影師記錄下7對情侶在合肥租房的故事。這些情侶既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有在城市打工的人,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是“蝸居”在城市里。第49期通過19張圖片報道《外教Esther的小城17年》,給受眾展示了一名獲得安徽省政府頒發的“黃山友誼獎”的外國人,以外教身份在安徽安慶市17年生活的典型縮影。人物報道占據了《萬象》里重要部分,攝影鏡頭里的鮮活人物在眼球經濟時代確是十分受用。
3、關注城市變遷
“城市表情”一詞源自復旦大學教授、著名紀實攝影家顧錚的《城市表情》一書,也特指以城市為題材的攝影。近年來,在社會進程的宏觀大背景下,攝影圖片下的城市變遷即“城市表情”的新聞攝影報道成為熱點,有學者指出影像最本質、最基礎的價值在就于推運社會的進步和記錄歷史。相較于國內大的媒體,市級媒體在選題上立足于當地及所屬區域,關注城市變遷的視角更細化切實。
“今日快鏡”專欄展現城市變遷的主題往往圍繞合肥市當地各項政策路線、發展規劃以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城市表情,選取題材的切口較小,從某個村落或社區看合肥當地的城市變化。比如3月18日“今日快鏡”刊登《王大郢的“蛻變”》,報道導語耐人尋味,“在合肥市……有這樣一個村莊:因為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都姓王,所以得名王大郢。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個小小的村莊遠近聞名。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王大郢正在醞釀轉身。”新聞攝影圖片拍攝了拆遷中的王大郢、拆遷師傅忙碌的身影、王大郢的老居民搬家的身影,以及在廢墟上駐足眺望的老人。雖有不舍,但在城市的變遷里,王大郢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塊洼地,昔日的安徽“第一村”正等待著它的重生。此類題材在“今日快鏡”中比比皆是,用攝影圖片的報道方式讓受眾直觀感受到身邊的城市變化和生活氣息。
這類題材在網絡媒體上雖沒有人物報道數量多,但也出現小部分。比如《萬象》第60期《蛻變——合肥南站的成長日記》,用了25張圖片全方位展示合肥南站的開通。在合肥南站正式開通運營的日子里,攝影師整理出一年多以來采訪拍攝的合肥南站部分建設節點圖片,通過拍攝同一地點、同一視角的南站新貌,回顧合肥南站的成長歷程,感受蛻變的力量。又如《綠皮車表情》記錄了合肥始發站最后一班綠皮車的退役。
4、追蹤重大報道
攝影報道不僅應用于軟新聞類操作,它與文字相配合,對重大新聞報道更具視覺沖擊力。“今日快鏡”中有很多此類題材,一方面是重大事件需要攝影圖片配合,另一方面源于某個主題事件牽引出的追蹤報道。比如當年合肥市民長期受霧霾困擾,對以往邀請專家解讀天氣或邀請醫生介紹大氣污染下防治等類型的報道表現出明顯視覺疲勞。3月26日《合肥晚報》在“今日快鏡”里連續兩個版面推出《肥城霧擾》,用鏡頭說話,直擊霧霾,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讓受眾感受到大氣污染的壓力?!敖袢湛扃R”3月推出《打傳今早捉到一條大魚》,既使得社會新聞報道生動傳神,用視覺鏡頭讓受眾跟隨打傳辦行動,也進一步警示當地相關部門嚴格執法,加強打擊。
三、新聞攝影報道的表現方式
1、紀實攝影的運用
攝影應用在新聞領域與其他領域存在一些不同,攝影在其他領域或許更注重美學上的修飾與技巧,而新聞攝影圖片更可視作一種記錄媒介。綜觀兩家媒體2014年專欄內容,新聞攝影報道的表現方式傾向于紀實攝影。紀實攝影的兩大特點在于:真實性,紀實攝影記錄對象的真實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其二為社會性,通過對拍攝對象所代表的社會關系的記錄來反映社會現實,即表現攝影是對現實的理解和思考。換言之,新聞攝影記者的重要目的在于提供視覺上的信息以引起公眾的注意,從而生成會說故事的照片。
兩家媒體在攝影報道中大量采用紀實主義手法,攝影的力量促使受眾直觀接觸到真實的社會。比如關注弱勢群體是紀實手法常用的主題?!度f象》欄目常將焦點聚焦在身患頑疾的大學生身上,如《“瓷娃娃”杜亞倩》、《腦癱大學生李剛》、《袖珍男孩的大學路》等。攝像記者跟隨這些大學生們體驗他們的特殊生活,所拍場景正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2、中心圖的突出運用
中心圖的運用是紙媒慣用的手法,縱觀2014年全年“今日快鏡”攝影專欄,在報紙的版面安排上幾乎都采用一張大圖為主,穿插幾張小圖的方式。該運用方式或許考慮到中心圖的強大視覺沖擊力,中心越明顯越強勢,更加強化版面。此外一些小圖的運用達到副中心圖片的效果。它在信息量上的價值不及中心圖片,但卻能夠補充和完善主圖所欠缺的新聞事實,與中心圖形成配合,達到新聞事實與情感的傳遞。
四、新聞攝影專欄報道引申思考
1、攝影專欄的輿論引導
新聞攝影專欄在民生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為弱勢群體發聲,呼吁社會關注民生。比如前文所述的《萬象》針對底層市民推出系列報道,向社會闡述生活疾苦。
從城市變遷角度而言,“今日快鏡”捕捉出合肥發展進程中的城市表情,從村落的變遷到社區的改變,引導輿論往正確的方向演進,預防因城市變遷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揭露時,圖片以其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更易獲得有關部門重視,比如《打傳今早捉到一條大魚》,聚焦熱點至傳銷組織這一社會毒瘤,引起人們警覺,推動社會問題解決。
2、網絡媒體的攝影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一直是新聞發展道路上關注的熱點。相比較文字形式,攝影作品在視覺上更為直觀,引發人們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思考。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網絡媒體因網絡信息傳播病毒式的特性與把關人環節較傳統媒體可能存在缺失,造成監管上漏洞等因素,更易出現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攝影報道。
參考文獻
①曾磺:《報道攝影》[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②特倫斯·萊特:《21世紀新聞攝影人生存手冊》[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③高寶燕,《透過鏡頭的人文關懷》[J].《新聞前哨》,2004(5)
④楊峰,《關注民生是根本——淺談都市報的新聞攝影》[J].《新聞愛好者》,2010(6)
(作者:均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