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表達及治理成為學者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影響公民社會生活的普遍話題。本文希望通過對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生成環境、表達渠道、傳播方式等進行研究,探索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的新特點,并試圖找到一套能夠有效治理非理性社會輿論的機制,使公眾知情權、監督權、表達權得到保障,公眾輿論表達渠道更加暢通,眾聲喧嘩的社會輿論更加規范合理,新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步伐更加一致,從而使我們這個社會更加和諧安定。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輿論表達輿論監督社會治理
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認為,輿論是“社會公眾”對“特定問題”的“意見、態度、信念、情緒的總和”,是一個“動態的傳播過程”同時,“輿論是一種社會控制機制,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①”。傳統社會時期,我國主流媒體控制傳播渠道,沒有公眾參與表達。伴隨數字技術興起和互聯網飛速發展,我國社會在轉型時期開始注重信息公開透明,公眾參與輿論表達的渠道也呈多元化趨勢,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輿論”成為現實。但我們不能忽視互聯網賦予社會輿論的不確定性和非理性,會遮蔽社會真實,放大社會矛盾。我們在討論互聯網時代給社會輿論帶來新特點的同時也必須明確非理性輿論是社會治理的一項艱巨任務。
一、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生成環境及主體概述
1、新環境: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多元的媒體環境
(1)轉型期開放的社會環境
當今時代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給予我國媒體強大的生命力和自主性。媒體在新聞采訪報道中擁有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更加關注與普通大眾息息相關的新聞信息。公眾通過媒體能夠了解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信息,并能將自身訴求通過媒體進行表達,公眾知情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得到保障。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很多媒體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制造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很多時候媒體呈現給公眾的事實是將少數典型、個別的事實經過簡單重構呈現出來的“媒介真實”,會遮蔽社會真實的深度和廣度,夸大個別社會問題,激化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
(2)新興技術支撐的媒體環境
伴隨新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新興媒體環境也日新月異。1997年被稱為是中國互聯網元年,2010年則是微博元年,中國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我國網民數量也與日俱增。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較2013年底增加14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6.9%②,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已經毋庸置疑。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網絡的低門檻和去中心化使公民新聞大量增加,互聯網成為公眾輿論表達的重要平臺,公民圍繞公共利益在網絡上發布議題并進行討論,最終意見聚合形成輿論。但自媒體發布新聞低門檻、無把關,普通公眾缺乏專業新聞素養可能導致社會輿論表達非理性和無序化,給政府輿論引導和社會治理帶來麻煩。
2、新場所:兩個輿論場互動共進
劉建明老師指出,無論是網絡還是主流媒體表達意見,其中包括經驗意見,只有在社會互動中得到大眾贊同,才能形成輿論和輿論場③。
(1)官方輿論場:傳統媒體面臨壓力
傳統時期政府信息封閉性強,是“宣傳場”而非“輿論場”,媒體給公眾提供的信息少之又少,公眾獲取新聞渠道單一,只能被動接受新聞。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公開透明,傳播迅速,官方輿論場如果還是只宣傳觀點不發布新聞就會失去公信力和權威性,在輿論引導中失去主動權。傳統主流媒體必須直面社會問題,真實反映公眾利益,主動與公眾交流互動,科學引導輿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民間輿論場:網絡輿論眾聲喧嘩
互聯網時代,以網絡媒介為主要陣地的民間輿論場開始頻繁發聲,其輿論傳播速度快、渠道方式多種多樣、參與主體平民化自由化的趨勢在公眾參與社會輿論表達中賦予新媒體強大影響力。網絡空間無限擴展也容易造成眾聲喧嘩局面,導致非理性、無序化輿論的產生。網絡媒介輿論表達低門檻、零把關、無限制、公民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利益訴求各不相同使網絡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輿論表達極端無序。
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應互相促進,合成一個彼此充分融合的輿論場,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社會輿論監督治理的有效性。
二、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新特點:機遇與風險并存
1、機遇:真正的輿論監督從希望變成現實
(1)公眾主動參與,社會輿論表達渠道多樣
互聯網時代媒體走進市場,信息更加自由開放,社會輿論表達空間無限擴大。論壇、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以其傳播迅速、表達自由、零把關低門檻等特質獲得大量受眾青睞。互聯網時代自媒體興起,使得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能成為記者拿起手中的麥克風發布信息、傳遞新聞,成為社會輿論表達主體。
(2)輿論監督門檻降低,互動性增強
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廣大公民社會輿論表達和監督的重要平臺。低門檻的網絡媒體加強了公民與政府、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交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主流媒體控制話語權的格局,呈現出開放自由的平民化特征。新老媒體融合互動加強了公眾與政府信息溝通力度。互聯網時代有利于政府引導社會輿論表達、公眾參與輿論監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3)輿論領袖作用更加突出,號召力強
1948年,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人民的選擇》一書中最早提出意見領袖的概念。意見領袖是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④。互聯網時代,很多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公眾人物經常通過微博等新媒體,圍繞社會熱點現象設置公共議題、引導社會輿論走向,代表公眾履行社會輿論表達與監督的職能。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輿論領袖一在媒體上發聲,就能得到眾多受眾擁護,起到一呼百應的效果。輿論領袖的號召力能鼓動廣大受眾,積極傳遞正能量。
2、風險:非理性公眾輿論充斥社會
社會輿論并不都是理性的,就如李普曼所說,公眾輿論是間歇性地同各種情結發生著聯系,同野心、經濟利益、個人仇恨、種族偏見、階級情感等等聯系在一起⑤。
(1)網絡謠言普遍,輿論真假難辨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列出一個謠言公式,即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一個事件越重要、越具有不確定性,則越容易引起謠言。互聯網時代,由于網絡用戶匿名性、新聞傳播低門檻以及信息公布零把關,虛假信息聚集放大極易滋生謠言,而謠言的破壞性也更加強大,澄清也大有難度。在新媒體環境中,虛假信息充斥網絡、不明真相的公眾很容易相信謠言,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
(2)個人信息公開化,公眾隱私易受侵犯
在信息開放的時代,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自身信息的安全問題也受到互聯網嚴重威脅。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普及,網絡搜索功能被廣泛使用。廣大公眾在對某個事件普遍關注的同時,也對事件中的主人公進行“人肉搜索”,導致當事人大量隱私曝光。“人肉搜索”雖然強化了輿論監督的威力,卻給當事人帶來極大困擾,嚴重者則會侵犯其隱私權、名譽權,并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社會行為。
(3)非理性輿論監督方式普遍,沖擊社會倫理道德
由于網絡空間具有匿名性,公眾可以自由甚至不負責任地發表言論;微博論壇等平臺低門檻、無把關,更是催生了許多虛假新聞;再加上公民缺乏辨別力,輕信謠言,易受感情因素控制,因而在遇到重大或突發事件時總是傾向于在網絡上尋求答案。然而“網絡暴力”、“輿論綁架”等行為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更會激化矛盾,沖擊社會倫理道德,催生出新的社會問題。
三、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管理機制
在機遇與風險并存的互聯網時代,政府、大眾傳媒和公眾應積極探索出一條適應于互聯網時代公眾輿論新特點的社會管理機制。
1、政府:轉變管理觀念,建立信息公開與嚴格執法并行機制
作為權威信息的官方發布者和社會輿論的科學引導及有效監督者,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治理非理性社會輿論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想真正保證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就必須積極推進和落實政務信息公開。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公布快捷,也對政府信息公開透明提出要求。政府必須保證信息公開透明,才能夠與公眾有效溝通,積極、科學引導社會輿論,幫助公眾進行理性的輿論監督。
2、媒體:新老媒體積極互動機制
新媒體為公民利益訴求和意見表達提供方便快捷的傳播渠道,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而傳統主流媒體一直是政府官方信息的權威發布者,其公信力和影響力并非新媒體所能超越。傳統媒體必須與時俱進,主動與新媒體融合互動,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及時公布權威信息,積極與公眾進行溝通交流。新老媒體只有融合互動,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公民參與輿論表達和監督的積極性和互動性,使官方媒體和民間媒體意見趨于一致,更有效科學地引導輿論。
3、公眾:有序參與、理性用權機制
公眾的言論自由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互聯網時代由于新媒體的低門檻、零把關,再加上一些普通公眾缺乏專業素養和道德意識,在網絡上主觀隨意、公開發表虛假信息和惡意言論,由于公眾缺乏判斷力,從而加劇公民之間的盲從與沖動,產生一系列大量非理性的“情緒型輿論”,嚴重威脅社會安定和諧。公眾必須加強自身道德素養,做到理智表達、理性用權,有序參與到社會輿論表達和監督過程中。
結語
互聯網提高公眾輿論表達及監督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有效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但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公民參政議政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易產生不正確的非理性輿論,激化社會矛盾,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作為社會輿論表達與監督的主體,政府、媒體和公眾都必須承擔責任,共同營造和諧穩定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①鄭博婓、童兵,《2013年國內輿論學理論、方法與實務研究的主題與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4(08).
②顧理平,《網絡時代輿論監督的嬗變》[J].《現代傳播》,2014(9)
③劉建明,《“兩個輿論場”若干歧義的破解》[J].《新聞愛好者》,2013(01)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09
⑤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56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