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露
俗語講:“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五月路人雷。”正值開春時節,萬物更新,剛剛從春節的“大魚大肉”中跳出來,您不覺得該調整一下嗎?我以為,要想腸胃輕松,飲食就得來點“素”。
為什么吃素有助于身體健康呢?現在我國的慢性病處于高增長的態勢,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人越來越多,而長期吃素對于預防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有極大的好處。
相對現在比較流行的“絕對素食”而言,我提倡的是“廣義素食”。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絕對素食和廣義素食。絕對素食是指連蛋類和奶類都不攝入的一類素食,也就是說只吃蔬菜、薯類、菇類和主食等植物性食物的飲食模式。長期單純素食會造成營養素缺乏,單純吃素的人很難從食物中獲得充足的優質蛋白和脂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優質蛋白一般都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很難充足獲取;而像鐵、鋅這類的礦物質和維生素B12是很難完全從植物性食物中獲取的。缺乏鐵會造成人體的缺鐵性貧血,缺鋅會造成生長發育的遲緩、免疫力低下等等。所以,長期單純吃素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身體健康。
廣義素食是指在吃素的基礎上,適量地吃一些奶類和蛋類,并且可以少量吃一些高品質的肉類,比如魚肉、蝦肉。食用奶類食品可以補充鈣質,預防骨質疏松;蛋類可以增加優質蛋白和一些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這種飲食結構相比絕對素食而言,可以保證營養素的均衡攝入,而且也易于吸收。
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相比,營養價值比較低,而且還難以被機體完全吸收利用。例如,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都含有鈣,但是兩者相比,動物性食物中的鈣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適當食用一些高品質肉類好處還是很多的。特別是中老年人,單純素食的飲食模式是不可取的,因為中老年時期是身體漸趨衰老的特殊時期,此階段人身體的很多機能都在退化,營養的吸收能力降低,免疫力減弱,骨密度降低,很容易造成骨質疏松甚至骨折。中老年時期也是各類慢性疾病的高發時期,本應該給中老年人額外補充一些營養素,如果還采用單純素食的飲食模式,就更容易雪上加霜,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骨質疏松、貧血等疾病的發生。
另外,在家烹調的時候,要注意先洗后切,開湯下菜,起鍋放鹽,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流失,而且要控制鹽和油的用量,每人一天鹽的使用量不要超過一啤酒瓶蓋,也就是6克,每人一天油攝入不超過25克,而且要經常更換品種食用,盡可能廣泛地攝取各類不飽和脂肪酸,為我們的身體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