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菲
雨水節氣,寒冷消退,天氣開始轉暖,冬天儲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開始上升,相應于人體,就是陽氣開始浮動,肝氣生發。這會導致一些人中焦空虛,尤其是小兒,多會表現出體虛的病癥。因此,雨水時節,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來養生。
此時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因此,在這個時候,養生保健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溫。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古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
具體來說,雨水時節養生保健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增減衣物。同時,不要過多吃寒冷的食物或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
第二,雨水是早春節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上升,避免因為體內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第三,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第四,精神上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常見病雨水調治法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無常,經常會有陰天,并且會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俗語說“春寒凍死牛”。因為春天隨著天氣變暖,人的毛孔開始擴張,當冷空氣突然來臨時,極易患病。在此我們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調治方法。
一、感 冒
春天因氣象多變,乍暖乍寒,尤其是早春時節,常有寒潮侵襲,氣溫驟降,加上人體對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減弱,因此很容易傷風感冒,并由此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
1.蔥白湯
用料:蔥白10~15克。
制法:蔥白洗凈切細,放入杯內,用沸水沖泡,趁熱飲服,服后臥床蓋被以取微汗。每日2劑。或取生姜3片,與蔥白共煎沸飲服,亦可見效。
功效:通陽開竅,祛風活絡。適用于風寒感冒,癥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咳痰稀白起泡、小便清長等。
2.生姜湯
用料:生姜30克,紅糖適量。
制法:生姜洗凈切細,與紅糖共置鍋內,煮沸,趁熱飲服,服后臥床蓋被,汗出即愈(如加蔥白效果更佳)。
功效:溫中散寒,發汗解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或寒冷腹痛等。
3.香菜黃豆湯
用料:香菜50克,黃豆15克,水700~800毫升。
制法:香菜洗凈,切碎,與黃豆同放入鍋內,加水煎煮約10~15分鐘即可。本品熱服,每日分2次服用。
功效:散風祛寒,發汗透疹,健脾益氣寬中,適合流行性感冒,發熱、頭痛。
4.白菜根湯
用料:白菜根1個,白糖適量。
制法:白菜根洗凈切片,水煎取汁,調入白糖飲服。每日2劑。
功效:發汗解表,治療和預防感冒。
二、腮腺炎
腮腺炎也叫“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為高峰,呈流行或散發,在集體人群中常形成暴發流行,1歲以內發病較少,5~9歲最多,10~14歲下降,成人也可發病。
1.四味綠豆茶
用料:銀花、蘆根、魚腥草、綠豆各30克,白糖適量。
制法:前3味加水煎湯,去渣,加入綠豆煮熟,調入白糖,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適合腮腺炎初期。
2.大青葉茶
用料:大青葉15克。
制法:大青葉制為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2劑。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適合腮腺炎中后期。
3.黃花菜湯
用料:黃花菜20克,精鹽少許。
制法:按常法煮湯服食。每日1劑。
功效:清熱,利尿,消腫。
三、眩 暈
眩暈是因機體空間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調所產生的自我感覺,是一種運動性錯覺。冬春交替,人體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尤其是運動較少的人們在疲勞后,血管張力更為低下,出現腦部供血不足,容易出現眩暈的現象。
1.歸芪茶
用料:當歸6克,黃芪30克。
制法:上兩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加蓋悶15~2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益氣補血,適用于氣血虧虛型眩暈,癥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語氣低微、面白食少、唇甲色淡、失血乏力等。
2.明菊山楂茶
用料:決明子10克,菊花3克,山楂15克。
制法:上3味放入杯內,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平肝潛陽,清利頭目,適用于肝火上炎型眩暈。
3.天麻茶
用料:天麻6克,綠茶2克。
制法:上兩味放入杯內,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平肝熄風,定驚止痙,適用于肝火上炎型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