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麗
張學良是東北軍閥張作霖長子,含著銀湯匙出生,又曾留德學軍事,英俊倜儻。他生前曾遭受長達五十七年的囚禁,從南京一路到臺北,金劍沉埋,至死方休。死前他說了一句很阿Q的話:“我活得比誰都久,就算是我贏了。”其實活得久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又有何用呢?
幸好他不但有多彩多姿的感情經歷,還享受了一些難得的口福,也算不虛此生。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戀情,及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婚姻,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而一些美食經他評點后,風味倍增,也算是對后世的一番貢獻吧!
美食是張學良長期幽禁歲月中的精神寄托之一。出身于鐘鳴鼎食之家,張學良在飲饌上自有一定品位,但仍不脫關外漢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獷,全非江南文士的淺斟慢飲,精雕細琢。據說張家人愛吃的東西很家常樸實,不外是酸菜、小蔥、大醬,因此帥府當年備有十幾口醬缸、酸菜缸,專用來釀醬腌菜;他們平時用香噴噴的小蔥大醬下饅頭燒餅,冬夜來個熱騰騰的酸菜白肉火鍋下粉條餃子,吃得又香又飽。
東北盛產黃豆,大醬便是由黃豆制成,釀一次可吃上一年,一般在秋收后農歷九月霜降前開始制醬胚,掛在通風處任其發霉長白毛,直到次年三月風和日暖時,才加上黃豆,下缸做醬。釀好的大醬金黃噴香,冷熱皆宜。以甜脆的東北蔥白蘸醬就食,更是美味非凡。
酸菜白肉火鍋原是滿族美食,后來才普及于中國東北各地。當地人幾乎家家戶戶自行腌制酸菜,帥府自不例外。將霜降后的大白菜去根及老葉,先曬兩天,在沸水中燙過,溫涼后下缸,腌一個月就可佐餐,一直吃到次年三四月。一般醬缸放屋外,酸菜缸卻放屋里,因外面太冷,酸菜結凍就沒法子吃了。張學良抵臺后,幽居生活里吃的大多是趙四親自下廚做的西餐。臺灣省的氣候不適合制酸菜大醬,趙四又是千金小姐出身,做不來這些粗活。張學良留德后口味西化,吃西餐在那個年代又是時髦的象征,他或者也可借此回味一下舊時的美好生活吧。
如今臺灣省臺北市“歐美廚房”的德國菜,據說也是他們所欣賞的,尤其是八分熟的烤牛肉、皮脆肉嫩的德國豬腳。上世紀70年代后,他們的行動得到部分自由,經常到這里用餐,據說張學良對食物并不挑剔,什么都吃,只要求該熟的要熟,該生的要生,深得飲食之道的個中三味。我常想,當他在大快朵頤之時,是否也曾想起當年在沈陽帥府與天津的繁華顯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