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轉發《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加強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人大常委會可以在街道設立工作機構或者相關機構,負責聯系本轄區內的人大代表,組織代表開展活動,根據授權開展監督、選舉等工作,并向市、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
據統計,浙江省目前有380多個街道設立了專門的人大工作機構,占街道總數的近90%。實踐證明,人大街道工委的設立,保證了代表活動在街道“不斷線”,人大常委會工作在街道“不斷頭”,基層民主和公眾參與在街道“不斷層”,社會民意反映在街道“不斷流”,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基層民主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我們也要看到,人大街道工委不同于鄉鎮人大,不是一級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不具有法定職權,因此在實踐推進中也遇到不少“攔路虎”。
首先是缺乏頂層設計和法律依據。從全國層面看,人大街道工委自設立以來就受到“名分”之困,名不正則言不順,先天底氣不足。
其次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方面,基層黨委對街道人大工作認識不到位,人大街道工委往往“有班子、有牌子”卻“無地位,少作為”。“專職不專、兼職不兼”,街道人大干部“角色混搭”,承擔了大量黨委和街道辦事處分派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人大自身認識不到位的問題,缺乏破題創新精神和頂真碰硬勇氣,工作沒抓手,只求過得去。諸多因素疊加,致使一些街道人大出現“認識上自信不足,行動上勢單力薄,建言上人微聲稀”等“弱化、虛化”傾向。
可見,要讓街道人大“強身健體”,需修改地方組織法等相關法律規范,以彌補“先天不足”。除了法律“名分”外,對基層而言,更為重要和現實的是,以改革破題的精神,闖難關、啃硬骨,用卓有成效的探索創新,為法律修改和頂層設計積累“地方經驗”,發揮好“試驗田”作用。
在這方面,浙江各地的一些做法,可圈可點。如,杭州市上城區人大街道工作“一街一品牌”、“一站一特色”,“接地氣、鑄底氣”。寧波市北侖區探索的街道民生實事項目“代表合議制”,注入了協商民主和票決民主的因子。海寧市的“街道居民代表大會”,進一步提升了公共決策的民意分量。溫嶺市的“街道議政會”,深化和拓展了“參與式預算”。這些帶著泥土氣息和草根味道的“基層試驗”,在為夯實基層民主提供樣本的同時,更為街道人大工作持續深入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正如張德江委員長在浙江調研時所說,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是非常有效率的,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探索是積極的,要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要結合各地實際,繼承和完善已有的經驗做法,繼續探索實踐,不斷總結提高”。張德江委員長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深入探索和加強街道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
當然,現實生活總是豐富多彩,基層的政治需求和百姓參與也往往豐富和復雜得多。面對構建新型街道治理機制,推進和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人大街道工委“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肩負起“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仍需不斷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