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蕾 毛長久
上城區是杭州的老城區,歷史積淀厚重,有著素質相對較高的選民基礎,而由此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也表現出了較強的代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發揮好這些代表作用,對于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意義重大。
實踐證明,作為區人大常委會在基層的延伸,人大街道工委保障了區人大工作的落地,有效接通了“地氣”,在社情調研、民情反映、民意疏導、公益幫困、實事項目圈選和監督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制度自信的“底氣”。
人大代表進網格
“以后,我們再也不用摸黑進家門了,我們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了。”日前,家住湖濱街道吳山路126號的居民張鑫澤在區人大代表、吳山路社區書記朱虹陪同下相繼向湖濱房管站、湖濱指揮部送去繪有“心系百姓,為民解憂”字樣的錦旗,感謝他們為居民居住環境改善的辛勤付出。
吳山路126號屬于墻門房,建造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屬于木結構房屋,房屋破舊、樓梯陳舊、電線老化、屋頂漏水,沒有獨立廚房、衛生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樓內的15戶居民。居民居住面積最小的僅有12平方米,最大的也只有29.18平方米,每逢臺風來襲,社區都要提前通知居民暫移其他地方躲避,為此居民們沒少受苦。
2009年,上城區危舊房改造指揮部曾對該處進行改造,因房屋緊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上先天條件不足,致使危舊房改造未能如期完成。幾年來,居民多次向社區、街道和區人大代表反映這個情況。
2012年,湖濱街道推出“人大代表進網格機制”,針對居民反映的難點問題督促職能部門辦理。該項難題被區人大代表、湖濱街道黨工委書記毛素云和同為區人大代表的社區書記朱虹領取,隨后,兩位代表積極與湖濱指揮部、湖濱房管站聯系,并多次通過代表意見、建議向區政府呼吁,在多方努力下,吳山路126號被列入“危改項目”。
據了解,為了確保危改后的房屋讓所有居民盡可能的滿意,社區多次召集住戶召開協調會聽取意見建議,并廣泛發動居民參與其中,當好民情觀察員、項目監督員,也征集到不少金點子,并被湖濱指揮部采納,合力解決了126號居民多年使用公共廁所不便的問題,實現了獨戶獨衛生間。
如今,吳山路126號危舊房改善工程已驗收。整潔的廚房、獨立的衛生間、寬敞結實的樓梯、配備齊全的消防設施、安全的通電線路……吳山路126號大變樣,人大代表們功不可沒。
“人大代表進網格”是湖濱街道人大推出的一項創新舉措。據悉,湖濱地區有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共36名,代表素質較高,參與意識較強,但代表作用的發揮與社會關切、群眾需求相比仍存在不足。為進一步推進代表參與基層社會管理服務,發揮好代表作用,2012年10月,人大湖濱街道工委按照《上城區網組片社會服務管理聯動運行“兩代表一委員”工作辦法(試行)》要求,結合“人大代表進社區”接待選民與群眾活動,推出“人大代表進網格”——將36名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根據轄區實際,按照1個網格2-4名的比例進駐到轄區的18個地理網格中,通過“網上網下、線上線下”平臺,在網格中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參與管理,有效監督,服務群眾,推動發展,樹立人大代表主動參與經濟社會建設、主動服務居民的良好形象。
人大湖濱街道工委副主任方仁然表示:“‘人大代表進網格’新舉措,有效促進代表‘履職在當地、服務在當地、作用發揮在當地’,并在拓寬人大代表履職平臺、推動人大代表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促進代表更好為民辦實事、更好展示代表形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據統計,近兩年來,代表們相繼走訪網格1300余人次,收集民情民意1500余條,服務居民近兩千人次,順利解決了染坊弄門牌更換、解放路194號危舊房改善、蘄王路11號樓房拼衛等民生問題百余個。穿梭在網格中的代表們,是湖濱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踐行“一線工作法”
8層樓高的定安路37號,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供水全靠樓頂水箱,用氣全靠液化氣瓶。為此,居住在這里的42戶人家吃盡了苦頭。一到夏天,供水就會因為壓力不足而鬧停,水箱的水體還常泛渾、有異味。此外,由于沒有安裝煤氣管道,老年住戶不得不跑上跑下,搬運液化氣瓶。
2013年8月,樓里的居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代表聯絡站向人大代表“訴苦”。人大代表舒國云等多次實地踏勘,把不同樓層、不同條件的居民訴求都了解了一遍。
為此,人大清波街道工委牽頭,邀請有關部門單位,先后召開了3次協調會議。
好幾個方案先后拋出,各方意見始終不統一。帶著民意期盼的人大街道工委不得不多方奔走協調,歷時一年,各方終于就經費構成、安裝方案達成了一致。
截至去年11月3日,所有住戶的自來水“一戶一表”開通手續辦理工作全部完成,各個樓層的煤氣管道也鋪設到位。舒國云由衷感嘆,“一年了,終于有結果了,很欣慰。”
這就是清波街道的“一線工作法”:組織代表做到“在一線了解情況、在一線解決問題”。
近年來,省市委多次強調人大要增強“一線”意識,發揮“一線”作用。基于此,上城區人大清波街道工委為進一步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重要作用,切實推動事關民生難題的有效解決,真正當好群眾的“娘家人”,于2012年起探索實踐“一線工作法”。基本內容是“知民情,做到情況在一線了解;排民憂,做到問題在一線解決;聚民智,做到工作在一線推動;順民意,做到代表在一線考評”。
據悉,近年來,人大清波街道工委踐行“一線工作法”,推動光復路公廁提升改造、老年食堂屋頂綠化、單元電控門更換維修、小區監控覆蓋安裝等民生項目的實施。代表們踏踏實實為民辦實事,為維護群眾利益不斷奔波,換來了廣大群眾的真心感謝,僅收到的錦旗就有19面,增強了群眾對人大街道工委和人大代表的認知感和滿意度。
探索“四式監督法”
人大代表是監督工作的主體,如何提升監督的實效,人大南星街道工委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很長一段時間,南星地區八卦田公園門口的牌坊附近,一直沒路燈,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周邊的玉皇山社區居民又喜歡在這里散步、跳舞、打太極拳,但一到晚上就提心吊膽,生怕摔倒。
雖然附近居民反響強烈,但因管轄權、電源線路等原因,路燈安裝問題一直被擱置了三年之久。
對于老百姓關心的這一民生項目,人大南星街道工委“一督到底”,組織代表以實地查看、面商溝通、跟蹤問效等方式督辦實施,確保歷史遺留問題妥善解決。
一次次跟蹤、溝通,問題終于迎刃而解——南星街道出資12000多元,在八卦田公園牌坊周圍的四個角落,安上了4盞全新的太陽能路燈照明系統。
如今,八卦田公園大門口廣場變亮堂了,居民們再也不用摸黑鍛煉了。
人大南星街道工委近年來探索實施了“四式監督法”,通過落實人大代表項目式督查、參與式督政、通報式監督、跟蹤式督辦等,以問題為導向,突出了監督重點,促進了民生改善,進一步推動了基層民主在制度框架內的運作。
據統計,至今,人大街道工委組織人大代表實施項目化督查21次,開展通報式監督62次,落實跟蹤式督辦282次,進行參與式督政8次,向街道和有關職能部門提出建議236條,為群眾解決民生問題182個,有力促進了轄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和諧發展。
代表聯系群眾 “全天候、多渠道”
網絡時代,少不了代表與選民的網上聯系。
截至2014年底,上城區人大各街道工委全面完成了“O2O”建設。“線上”建立網上代表接待站,“線下”組織200名代表進駐159個地理網格,“面上點上”依托21個人大代表聯絡站下設33個聯絡點,方便代表在站、點輪流接待。依托“代表網上接待站”、“民情E點通”、“周末有約”等平臺,上城區基本實現了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全天候、多渠道”。
去年,飽受多年汛期洪澇困擾的居民,曾在南星街道饅頭山選區的網上代表接待站寫下了這樣的心聲:“我是饅頭山社區的居民,今天留言來感謝一下張奎貴、邊江兩位人大代表。我們社區是老小區,沒有下水管網,交通不順暢,消防也不到位,遇到臺風和大雨就會水漫金山,人都動不了。兩位代表這些年來不斷幫我們把意見提上去,現在我們終于盼到解決了!”
緊跟下面留言的邊江代表通報最新進展,還樸實地表明了心跡:“作為代表,很高興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也謝謝大家多年來的支持。”這樣的互動,在上城區的網上代表接待站并不少見。這是上城區人大探索構建“傳統+現代”、“線上+線下”,代表“全天候、全覆蓋”聯系服務選民的生動體現。
“人大代表聯系群眾,不僅要識民情、接地氣,更要以群眾利益為重,以群眾期盼為念,實實在在地做一些為群眾謀利益的好事、實事。”上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丁曉芳表示,人大街道工委延伸人大工作觸角,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呈的紐帶作用,使全區人大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貫通到底的完整體系。
“加強人大常委會與選民的聯系以及加強代表與群眾的聯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人大提出的這兩層聯系都需要通過制度的平臺和工作的載體加以推進,上城區的實踐證明了街道設立工作機構的必要性。” 復旦大學選舉與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浦興祖教授在《街道人大工作的挑戰與突破》論壇會上如此表示。
“高層創新有限,基層創新無限。”在論壇會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郎友興教授也表示,上城區街道人大工作給我們提供的一大重要啟示是,“代表作用發揮多少與代表本身素質沒有必然聯系,關鍵是要有制度去保障和激發代表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