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荷芳
彈指十余年,上城區街道人大工作在探索實踐中不斷穩步前行,組織日趨健全,制度漸趨完善,工作不斷規范,活動凸顯特色,有力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喜見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困惑與“煩惱”,主要表現為:
一是法律支撐不足。人大街道工委作為區人大常委會依法設置的工作機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級權力機關。客觀上,人大街道工委開展工作因“法無授權”,只能側重于聯系群眾、為民服務、建議督辦和代表小組活動組織實施等工作,其他的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較難開展。盡管一些街道工委在積極嘗試,但缺少法定程序和剛性。尤其是面對當下街道辦事處承擔的發展經濟和管理服務社會的繁重任務,人大街道工委該如何決定和監督街道財政資金使用、審議決定街道的重大事項等問題,尺度難以把握。
二是約束機制缺乏。區人大常委會加強對街道工委的領導和工作指導,主要表現就是將街道人大工作納入常委會工作的統籌計劃之中,加強溝通聯系、加強業務指導、加強工作考核,不斷激發街道工委爭先創優的熱情與干勁。然而就“工作考核”而言,目前只停留在街道工委向常委會代表工委總結匯報上,統一的硬性工作指標缺乏,實質性剛性考核沒有,“工作彈性”偏大。
三是專職隊伍不專。目前,每個街道專職從事人大工作的人員基本為2名,即街道工委專職副主任及辦公室主任。然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街道事權日益擴增、人員編制無法增加的情形下,2名專職,尤其是辦公室主任,實際上被賦予了較多的兼職,如婦聯、老干部、科協工作等等。而人大工作的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較強,兼職過多,客觀上使學好人大業務知識、做好人大工作的時間與精力被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