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我國憲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樹立憲法權威,加強公民憲法意識,促進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當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憲法宣誓制度,這些制度囊括了宣誓主體、宣誓對象、宣誓內容、宣誓時間、宣誓地點和宣誓形式等要素。本文基于對這些要素的梳理分析,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建立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思路和方案,并強調指出,國家使用宣誓這種具有象征性儀式的內容來建構自身的權力結構與意義范疇,意味著宣誓者要受憲法約束,其每項職務行為都要以憲法為根本依據,一旦發生違憲行為,就要受到相應制裁。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憲法宣誓制度;主權在民;憲法權威;憲法意識;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921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8-0013-05
作者簡介:陳宇博(1986-),男,陜西咸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憲法和行政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建立憲法宣誓制度的目的在于培養公務人員對憲法的忠誠,牢固樹立憲法權威,積極推進依憲治國。
宣誓制度是保障履行承諾行為的一種重要制度。目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的成文憲法中,有一百多部憲法規定了宣誓制度。宣誓制度古已有之,在中國,對于“宣誓”最古老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禮記》之中,“約信曰誓”(《禮記·曲禮》)。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實施憲法宣誓制度,無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建立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樹立憲法權威
公務人員面對憲法宣誓時,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把外在的法律規范、職業要求內化為個體的精神需要,有利于塑造一支具有公仆意識、廉潔、勤政、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
從憲法權威的內涵而言,“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法規以及其它規范性法律文件無效。”[1]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宣誓者向憲法宣誓,這也給受眾一個思考,為什么必須面對憲法而不是其他法律呢?這是因為憲法是其他法律得以制定和實施的基礎,是法律與秩序產生的前提。因此,向憲法宣誓其實也就是向依照憲法精神制定出來的所有部門法宣誓。通過憲法宣誓這種體現正當性程序的政治儀式,使得 “法律程序的‘正當性’要求程序主體的自治性和程序行為的依法性,在確信憲法的政治權威和承認憲法的道義權威的基礎上自覺服從憲法的支配地位。”[1]
從權力來源角度而言,無論是基于自然法的精神還是現代法治理念,都明確認為公務人員的權力既非天賦也非神授,而是直接來源于人民的授予。這在我國憲法中也得到了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因此,向憲法宣誓也意味著向人民宣誓,宣誓者通過莊重宣誓,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作出承諾,向人民公開在其履職范圍內嚴格恪守并承諾公權公用的原則,這會形成一種外在的強制。同時,宣誓者本人經過莊嚴地宣誓體驗,升華內心自愿遵守憲法的情境,而“憲法權威來源于對憲法的服從。服從既可以源于外在的強制,也可以源于內心的自愿。”[1]
從權力合法性的角度而言,“合法性的權力與權威獲得社會普遍承認的渠道就是‘法律化’,即通過法律安放權力和權威的存在。”[2]通過憲法宣誓這一法律制度的建立,充分強化各級國家權力交接的儀式感,使得官員自身和民眾都能直接感受到權力與權利的神圣性。這種神圣性在憲法之中得到具體的體現,因而,通過外在的宣誓形式傳遞給內心的積極暗示,憲法的權威性自會顯現。
(二)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憲法意識
在憲法宣誓制度中,宣誓者將以鄭重的形式表現宣誓的內容并請接受誓言者予以監督,同時也將自己如若違背誓言如何處置的權力交予了誓言接受者。誓言接受者也因此獲得了更多了解憲法的機會,加強了憲法意識。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宣誓中所包含的“責任”、“義務”這些“超我”的內容與人的無意識是屬于對立關系。采用宣誓的形式(而非外在教育的形式),恰好可以緩解這種對立關系,更有利于對宣誓角色的理解、認同和內化。“憲法意識的內容依憲法的精神可歸結為權利保護意識、權力制約意識以及對憲法本身的認識。”[3]在宣誓過程中,會促進宣誓者在心理潛在的環境中認知其宣誓行為的過程、內容、結果以及意義,使宣誓者本身可能從外部環境獲得的他律轉化為自律,形成對其宣誓以后職業生涯的導向作用,增強憲法意識。
從契約角度而言,公務員宣誓實質上為一種心理契約,宣誓者和接受者都在為自我利益而訂立契約,實現這種契約就得遵守誠信原則。“既然自我利益被認為是訂立契約的動機,那么,它就得訴諸個人的自我利益(而當然不會乞靈于自我節制)。但它主張的合法性標準(the standard of legitimacy)不是任何人的一己私利,而是一個(假想的)契約,它能夠增進或調和所有相關者的利益。”[4]對于這種利益的追求,宣誓者必須做到宣誓的承諾,保證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憲法意識是憲法文化中的觀念性成分,是憲法文化中的核心與統帥,憲法文化的其他成分都是特定憲法意識指導下的產物”[3]宣誓制度屬于憲法文化的一部分,如此,憲法將會與構成憲法主旨的文化與價值一樣,充滿活力。
公務人員就職宣誓,是使公務人員樹立為人民服務信仰的一種重要方式。公務員僅從理論上知道權力來自于人民、權力必須為民所用是不夠的,必須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仰。讓公務員進行就職宣誓,有利于增強公務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道德觀,有利于強化公務員權力就是責任、權力就是服務的意識,有利于促使公務員把服務人民群眾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和政治信仰。
(三)有利于推進憲法實施,加強憲法監督
憲法宣誓制度從本質而言屬于程序制度,程序制度的設計是完善憲法監督制度的重要內容。憲法宣誓制度的制定有利于促進國家公務員任職程序的完善和各級人大的監督權履行。從理論上來說,宣誓制度旨在向人民表現國家公務人員的權力來自于人民,而非他們自己給人民賦予權力。實行宣誓制度,使得權力的交接更加嚴肅莊重,無形中會激發人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和熱情,國家公務人員在全國人民面前宣誓,也使得他的行為有了更為廣泛而強大的約束機制。同時,還可以樹立人民的權利意識,確信自己是國家的真正主人,是權力的主休,并自覺對其加以不同形式的監督,而這一意識正是民主意識的重要內容。宣誓行為的受眾因此獲得主人翁的意識,同樣,威嚴的宣誓儀式讓被任命者更加重視憲法和人民的監督作用,也強化了宣誓者依法執政、恪盡職守的理念。
(四)有利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這充分說明,德治不是成為法治的補充力量,而應該和法治一樣作為一種并列的治國手段,發揮其本身作用。
憲法宣誓制度是一種儀式,而“儀式正是人們對動機、情緒、感情以及意義灌注的工具。盡管各種各樣的儀式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功能,但正如涂爾干所言,它們都不過是同一功能主題基礎上的實踐的變體。而這同一功能主題,就是可以引發特定‘動機’和強烈‘情緒’的‘心靈狀態’。”[5]這就會使內在的道德外化為一種精神指令,使得宣誓者在宣誓過程中,通過對于職責的陳述,強化宣誓者本身的使命,淡化對官職位階的關注,充分把使命感通過莊嚴的儀式在內心深處提升。宣誓時候所表明的“責任”、“義務”這些“超我”的內容以自我宣誓的形式會加強公務人員對其職業角色的理解、認同和內化,由此提升職業道德情操。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非常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等價值取向。“法律制度至多約束人的行為不越出法律、制度的規定,道德卻可以激發出人們的巨大熱情、積極態度和負責精神。”[6]宣誓本身也是一種內在約束,這種約束具有廣泛性、基礎性與倡導性。經過宣誓,社會輿論和內在信念便會起到約束作用,同時也能夠煥發內心的道德資源。宣誓制度一旦具有法律效力,便可以將道德和法律功能進行有機結合,經過啟動的道德資源通過道德力量對宣誓者的行為進行約束與控制。
二、國外憲法宣誓制度借鑒
現代宣誓制度實際上就是主權在民理論的生動體現。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出,主權者就是人民普遍意志的化身,是人民利益的人格承擔者。主權者不存在違約與否的問題,它的一切行為都是合法的。權力所有者在宣誓過程中,向人民保證將合理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宣誓以儀式性來表達了主權在民的思想,同時也體現了政治文明。憲法與政治文明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性。
從羅馬時代開始,國外就已有了宣誓制度。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寫道:“誓言在羅馬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沒有比立誓更能使他們遵守法律了,他們為著誓言常是不畏一切困難的。”在古代法典中,也有很多規定都和宣誓有關。例如,《漢穆拉比法典》第249條規定:“倘自然民租牛,而牛為神所擊而死,則租牛的人應對神宣誓,免其責任。” 《摩奴法典》第八卷第101條規定:“在沒有人證的案件中,法官不能徹底了解真理在訴訟哪一方時,可利用宣誓取得認識。”宣誓制度在與人類一起發展過程中已經演變為了具體的宣誓文化,業已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對現實社會和生活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近代以來,憲法宣誓制度和憲法是相伴而生的,英國大憲章作為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式憲法性文件,直接規定了英王的宣誓方式。近代憲法在憲法宣誓方面基本沿襲了大憲章規定的制度,所以大憲章的規定可以視為近現代憲法宣誓制度的淵源。作為現代憲法標志性之作的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首次確認了國家公職人員就職宣誓制度。之后,很多國家如意大利、新加坡、芬蘭、希臘等國的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官員任職前要進行忠于憲法的宣誓。從這些規定來看,宣誓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 宣誓主體
1一些國家只明確規定國家元首必須進行就職宣誓,其他公務人員無需進行就職宣誓。君主立憲制國家如挪威、西班牙、荷蘭等國憲法規定國王執政時應當宣誓;共和制國家如印度、意大利、新加坡等國憲法規定總統或者代行總統職權者就職時應進行宣誓。
2一些國家不但規定了國家元首需要進行就職宣誓,同時還規定了其他公務人員在就職前也必須宣誓。這些情況又細分為:(1)有國家規定了國會議員須參加宣誓。如,伊拉克共和國憲法第50條規定國民議會議員均應于就職之前在國民會議前作憲法宣誓。也門共和國憲法第109條規定,共和國總統須在履行其職責前在眾議院進行憲法宣誓。(2)有國家規定了包括檢察官、法官在內的司法官員須參加宣誓。如愛爾蘭憲法第12條第8款規定,“總統在就職時,應在兩院議員、最高法院以及高等法院法官的見證下公開宣誓。”(3)有國家規定了包括上述人員在內的其他人員須參加宣誓。如愛沙尼亞共和國憲法第91條規定了政府應在議會宣誓就職,宣誓的公務人員主要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機關的公務人員。但是有些國家并不要求所有公務人員都進行宣誓,只是要求高級司法官員進行宣誓,如圖瓦盧憲法第56條第2款規定,總督應當在首席大法官或首席大法官專門指定的人面前進行宣誓或作出保證。
3另外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宣誓。(1)臨時代行王權的情況。如,馬爾代夫共和國憲法第126條、挪威憲法第44條第1款都規定了王權臨時執行人的宣誓情況。(2)一些聯邦成員國的宣誓情況。如,位于大洋洲的圖瓦盧屬于英聯邦成員國,英女王根據總理提名推薦任命總督。其憲法第57條第1款規定,總督在任職前應作出有關忠誠的宣誓或保證;依據第56條第1款第(a)項規定,任命的代理總督或議長在履行總督職權前根據情況應當作出同樣的宣誓或保證。
(二)宣誓對象
1向議會宣誓。《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56條“宣誓就職”規定了聯邦總統就職時應在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議員集會前宣誓。德國憲法對于宣誓的人員范圍規定得很清楚,主要限于聯邦國的總統、總理和各部部長。德國憲法所規定的宣誓制度有一個很值得借鑒的地方,即提供了宣誓程序有所缺陷時的補救措施:法條中明確了立法議會尚未集會時,國王或攝政者應于立法議會集會時立即補行宣誓的諾言。意大利憲法第91條規定,“共和國總統在就職之前,在兩議院聯席會上向議會宣誓,忠于共和國并且遵守憲法。”
2向總統宣誓(主要針對當選的非國家元首的國家公務人員)。如意大利憲法第93條規定,“內閣總理和各部部長在就職前向共和國總統宣誓。”意大利憲法的規定給我們以啟示,根據不同的職位,可以選定不同的宣誓對象。
3向法官進行宣誓。如,俄羅斯憲法第82條第2款規定,宣誓應當在聯邦委員會成員、國家杜馬議員和俄羅斯聯邦憲法法院法官參加的莊嚴場合下舉行。馬爾代夫共和國憲法第114條規定,即將上任的總統或副總統就職時必須于國民會議議會上在首席大法官或其代表面前宣讀并簽署憲法附表一中規定的相關誓言。內閣成員在就職前、任何暫時代替總統或副總統職位的人,在就職前應在首席法官或其代表面前宣誓。
4向除卻國家公職人員之外的人員進行宣誓。如,愛爾蘭憲法規定總統除了應該向國家公職人員宣誓之外,宣誓還需有社會名流人員的參與。立陶宛共和國憲法第82條規定,新當選的總統須面對國家的代表和議會議員,宣誓效忠于立陶宛共和國及其憲法。
(三)宣誓內容
從各國情況看,宜誓的誓詞主要內容大致有五個方面:
1闡明宣誓者職責,言簡意賅地表明忠于祖國,捍衛民族獨立和維護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利益。如烏克蘭憲法第104條規定,總統在就職典禮上宣讀以下誓詞:“我,(姓名),按照烏克蘭人民的意愿當選為烏克蘭總統,值此就任這一崇高職務之際,莊嚴宣誓效忠于烏克蘭。我一定竭盡全力來捍衛烏克蘭人民的福利,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遵守烏克蘭憲法和法律,為了所有同胞的利益和提高烏克蘭在世界上的威信而履行自己的職責。”
2竭力為本國公民增進福祉,保障公民各項權利。如德國憲法第56條,指出:“聯邦總統就任時應在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成員面前進行如下宣誓:‘我發誓,我將為德國人民奉獻我的全部力量,增進其福祉,保護其不受傷害,遵守和捍衛德國基本法及聯邦法律,認真履行職責,對每個人都做到公正。愿上帝庇佑我。’宣誓也可以不采取宗教方式進行。”
3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法制的尊嚴。如俄羅斯憲法第82條第1款規定俄羅斯聯邦總統就職時應當向人民做如下宣誓:“我宣誓:在行使俄羅斯聯邦總統職權時,尊重并保障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遵守并捍衛俄羅斯聯邦憲法,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安全和領土完整,忠誠服務于人民。”
4竭盡所能,忠誠地履行職責。如愛沙尼亞共和國憲法第81條,“共和國總統就職時應在議會面前向愛沙尼亞人民作如下宣誓:我(姓名),宣誓就任共和國總統,遵守愛沙尼亞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堅持公平正義,忠于職守,勤勉履責,為愛沙尼亞人民共和國的福祉竭盡全力。”
5有些國家根據本國情況,另外規定了特殊的宣誓內容。如對于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宣誓內容中加入了宗教誓約。如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憲法》:宣誓者以“以至仁至慈的真主的名義”進行宣誓(見第40條總統就職宣誓誓詞、第91條第5款總理就職宣誓誓詞、第92條第2款,聯邦部長或國務部長就職宣誓誓詞、第53條第2款和第61條國民議會議長或參議院主席就職宣誓誓詞等)。
(四)宣誓時間
縱觀世界各國憲法對于宣誓時間的規定,基本上在宣誓者就職之前都需舉行宣誓儀式,并將此作為宣誓者執行職務的開端。如挪威憲法規定,國王執政時,應立即向挪威議會宣誓,新加坡憲法規定,任何議會議員在議會宣誓之前,不得在議會中參加任何有關立法的議事活動;芬蘭憲法第24條規定:總統應在當選的同年3月1日就職,并應于同日在議會正式宣誓。”
但是也有一些國家的憲法規定,宣誓儀式定于當選后某一天舉行。如立陶宛共和國憲法第82條規定,新當選的共和國總統在現任共和國總統任期屆滿之日的第二日,在維爾紐斯市,面對國家的代表和議會議員,宣誓效忠于立陶宛共和國及其憲法、盡職履行工作職責、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后就職。蒙古國憲法第32條第2款規定,總統自當選后三十日內向國家大呼拉爾宣誓。
(五)宣誓地點
基于“主權在民”和“議會政治”的影響,多數國家憲法規定宣誓地點在議會,如,約旦憲法第29條規定,國王登基時在參議院議長主持召開的國民會議前宣誓效忠保護憲法、忠誠于民族。
有的國家受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精神的影響,他們的憲法規定在法院或法官面前進行宣誓。如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時,所有法官皆可受理宣誓事宜,但通常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擔任總統就職大典的見證人。
有的國家憲法規定宣誓地點選在固定的地區。如立陶宛共和國憲法第82條規定,新當選的共和國總統在現任共和國總統任期屆滿之日的第二日,在維爾紐斯市,面對國家的代表和議會議員,宣誓效忠于立陶宛共和國及其憲法、盡職履行工作職責、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后就職。再次當選共和國總統者應當進行宣誓。共和國總統的宣誓文本由本人以及憲法法院院長簽署,在后者空缺的情況下,由憲法法院的一位法官簽署。
(六)宣誓形式
世界多數國家關于憲法宣誓的形式都是公開舉行。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宣誓時需要進行口頭宣誓,如蒙古,俄羅斯等。也有一些國家憲法規定需要書面宣誓,如,列支敦士登公國憲法第13條規定,每個王位繼承人應當通過書面形式進行效忠宣誓。還有一些國家規定口頭宣誓后需要進行書面確認。如《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第121條規定,共和國總統應在司法總監與憲法監護委員會成員出席的伊斯蘭議會會議中,進行宣誓之后,還需要在在宣誓書上簽字。安提瓜和巴布達憲法第24條規定,在正式履行總督職責之前,總督或者總督代行人應當口頭進行忠誠和履責的宣誓并簽署之。
三、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構建設想
在現今社會,憲法宣誓制度不僅是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認可的一項具體制度,也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它已經成為法治社會建設和社會核心價值觀培養的一種促進措施。當然,作為一種制度建構,它的直接表現更為明顯,在宣誓過程中,宣誓對象所獲得的最為直接的觀感,使其基本功能進一步衍生和發展,讓宣誓制度的價值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促進了對于政治合法性和社會信任體系的認同,具有其他制度無法替代的價值。由此,積極構建我國憲法宣誓制度意義深遠。
目前,我國憲法并無正式的宣誓制度,雖然很多地區零散的宣誓現象早已見諸媒體報端,但是這些宣誓行為也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面,并未形成具體的制度規范。筆者認為,當前在我國建立憲法宣誓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對憲法宣誓進行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設計十分必要。
(一)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方案設計
1宣誓主體。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根據這一決定以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能,聯系憲法第62條規定的全國人大選舉和任命的人員:“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以及《憲法》第67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人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并且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
還有《憲法》第101條規定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分別選舉并且有權罷免本級人民政府的省長和副省長、市長和副市長、縣長和副縣長、區長和副區長、鄉長和副鄉長、鎮長和副鎮長。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并且有權罷免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和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選出或罷免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須報上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批準。”第104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據法律規定的權限決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罷免和補選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個別代表。”據此,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主體應該包括上述憲法條文規定的主體。
2宣誓對象。根據我國目前的一些宣誓實際例子,宣誓對象并不確定,比如,2002年國家人事部舉行的首次宣誓儀式,宣誓對象泛指為“祖國和人民”;2003年3月河南滎陽市新任命的政府組成人員的宣誓對象為該市人大常委會,而在2004年3月,該市新當選的市長則手持《憲法》,在人大代表的見證下,面對國徽,宣誓就職;2004年9月哈爾濱市政府公務員宣誓的對象是國旗;2012年12月4日,在中國第12個法制宣傳日暨現行憲法頒布30周年之際,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民法院組織了9名新任法官和24名新任人民陪審員手持憲法文本宣誓,此舉在全國法院歷史上屬首次。2014年12月4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憲法宣誓制度的背景下,迎來了第一個憲法日。在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全國31省份紛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誓活動。當日,最高檢機關首次舉行檢察官集體憲法宣誓儀式,在宣誓儀式上,他們面向憲法和國旗進行了宣誓。最高人民法院組織40名最高法法官及各地優秀法官代表向憲法莊嚴宣誓,承諾忠誠履職。 如此等等,情況各異。為了保證憲法宣誓制度的嚴肅性和規范性,需要對宣誓對象加以明確規定。根據世界各國憲法的規定,以及我國具體的宣誓實例,應將宣誓對象分別界定為:(1)由人大直接選舉產生的公務人員,需在當選或被任命的當次人民代表大會會議進行宣誓。同時,鑒于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選出或罷免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須報上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批準方才有效。所以,當選的檢察長應該在經批準后再向本級人大進行宣誓。(2) 在人大閉會期間,由人大常委會選舉產生的,應當在當選或被任命的當次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上進行宣誓就職。
3宣誓內容。通過對一百多個國家的憲法宣誓誓詞的內容分類以及目前我國一些地區進行的各種公務人員宣誓活動的實例分析,總結他們的宜誓誓詞的主要內容,筆者認為我國憲法宣誓誓詞應區別設計宣誓人員的誓詞內容,對于國家領導人的誓詞應從大局出發,加入“捍衛民族獨立、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和自由”等要素;對于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選出的其他公務人員,則需根據其職位著重聲明一些具體的內涵,如“竭盡所能履行職務,絕對忠誠于憲法和國家”等要素。總體而言,應從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尊重并實現權利、遵守并維護法律、忠誠并恪守職責的要素來設計我國憲法宣誓的誓詞內容。
4宣誓形式以及時間。世界多數國家關于憲法宣誓的形式都是公開舉行,鑒于宣誓的特殊意義,筆者認為,采用公開宣誓的方式更能體現出宣誓的特性。參照西方的宣誓制度,我國的宣誓的時間應在每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出新的上述領導人員后,在該屆會議閉幕之前,于當次會議期間專門設定某一個時間進行就職宣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出新的國家元首后,當選的國家主席在離任主席的陪同下出席就職典禮,儀式可由最高權力機關主持)。宣誓應當公開進行,并通過媒體進行實時轉播。
5宣誓法律責任。歐里庇得斯在其《希波呂托斯》這一悲劇著名作品中有一段詩說:“我的舌頭發了誓,但是我的心卻沒有發誓。”如果僅僅規定了宣誓行為,而沒有具體的制裁,就會使宣誓流于形式,宣誓也就會失去最基本的核心訴求的保障,也就沒有現實意義了。所以,沒有歸責規定的憲法宣誓制度是不完整的。
經過人大任命的公職人員必須具備履職能力。一旦做出相關宣誓,公職人員就不能以其他任何理由規避自己承擔的責任,一旦違反誓言,就要承擔規定的法律責任。
憲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旨在表征宣誓者每項職務行為都必須有憲法上的根據,一旦違背,就必須受到相應的制裁。僅有宣誓而沒有違反誓言的責任追究機制,宣誓制度就會變得形式化。由于宣誓在本質上是公職人員的一種政治行為;因此,確立違反誓言的法律責任至關重要,其責任形式也可以考慮采取政治責任方式,如罷免、辭職、向公眾道歉等方式予以表達。
(二)需要注意的內容
1明確宣誓內容與違反責任。宣誓詞既要確定統一又要簡潔有力,這樣可以增強宣誓的法制性和影響力。誓詞內容一定要包括宣誓者的承諾,以便于其在任職期間可以很好地將承諾付諸實踐,也有利于人民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宣誓的程序也應該由法律予以具體規定,同時,也要明確宣誓者違反誓言的法律責任。只有規定了明確的責任,這一制度才會具有約束力。
2保證儀式的嚴肅性與統一性,不能泛娛樂化。真正能夠起到約束宣誓者內心的乃是在嚴肅與統一的儀式規范中所激起的一種深切熱烈且兼具神圣性的信念。鑒于誓言的鄭重屬性以及保證宣誓儀式的嚴肅性,宣誓制度應該設計出具體的形式與內涵,不能不分場合和時段加以濫用,使之表現出泛娛樂化的特征。要讓宣誓制度真正起到激勵和監督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主義。
四、結語
憲法宣誓制度對于我國法治建設而言畢竟是一項新制度,其本身必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性和漸進性。但是,其本身具有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是毋容置疑的。
國家公職人員宣誓制度的建立,體現了人民對國家公職人員效忠憲法和國家的普遍要求。憲法宣誓也就是公務人員利用自我警示和社會關注把職業規范和使命轉化為個體的信念以及操守的過程。宣誓者以第一人稱口吻,輔之以充滿使命感的陳詞,在眾目睽睽之下,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效忠憲法的宣誓,接過人民授予的權力,強化了人民主權的理念,有助于他們在行使職權時忠于憲法,恪盡職守。同時,國家使用宣誓這種具有象征性儀式的制度來表現自身的權力結構與意義范疇,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義,發揮著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重要功能。宣誓效忠憲法,其意義并非停留在儀式層面,它提高了憲法的受關注程度,表明了不僅人民要受憲法約束,國家公職人員更要受憲法約束;意味著國家公務人員的每項職務行為都要謹遵憲法依據;預示著一旦發生違反憲法的行為就要受到相應制裁。所有這些,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文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龍,徐亞文. 正當程序與憲法權威[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5).
[2]韓大元. 論憲法權威[J]. 法學,2013, (5).
[3]周立,李衛剛. 憲法意識本論[J]. 寧夏社會科學,2004, (6).
[4][英]邁克爾·萊斯羅夫. 社會契約論[M]. 劉訓練,李麗紅,張紅梅,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38.
[5]薛藝兵. 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下)[J]. 廣西民族研究,2003, (3).
[6]郭漸強. 論對政策執行的道德約束[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7, (4).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