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賤茍劉素霞
摘要:制度的價值在于有效,有效制度可以改善個人、組織與國家的處境。有效制度不僅要對社會成員具有正激勵,且需要滿足有效的產出、合法的強制、匹配的制度文化三個條件,這決定了制度的創制遠比普通產品的生產更復雜。有效制度有細分的共性,也有獨特的差異,緊扣制度的這兩個屬性,從單一制度、多元制度兩種方式進行創制,才能為現代社會對制度的需求和制度均衡提供可能。
關鍵詞:有效制度;創制;單一制度;多元制度;制度均衡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8-0049-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制度“作為由人制定的規則”,[1]32作為社會的文明形態,屬于文明的中間層次,包括用以規制人類重復進行的相互交換法律、行政安排等。具體來講,制度的范疇不僅包括社會經濟制度,而且也包括政治、法律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不同的制度形成不同的激勵機制和交易費用,給社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制度是否有效。
一、制度的有效性是保障制度供給的價值所在
有效的制度和無效的制度在社會運行成本和福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制度通過制約人的行為起作用,人的行為及其結果又影響制度的變遷。比如人們在追求高效的資源配置目標時,在比較成本和收益、投入與產出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時,離不開既定的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選擇是在制度規定的空間做出的。但制度運行本身也會造成社會的運行成本,并影響社會價值的分配,問題的關鍵主要在于如何使制度給社會造成更少的成本,如何達到更有效的資源配置和更公平的社會價值分配,促進社會福利的提高和全面發展,這一切,就成為有效制度的基石。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長,能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宰,其根源在于人類采用有組織的分工合作的運行方式,形成了單獨的個體無法具有的集體力量。然而,深層來看,從任何時空點上考察,組織活動,須臾離不開制度及其具體表現形式的規制、指導、協調、控制。有效的制度,除了保證組織活動的正常展開,主要還在于降低社會交易和活動的運行成本,增加社會的福利。盡管社會的另一面是資源浪費、社會運行成本高昂、福利損失,但其原因是制度缺乏和有效制度的不足。從制度供應的方式來看,主要有政府強制性的創制方式和民間自發的誘致性的兩種。政府由于其性質和規模優勢,往往成為制度供給的主要來源。
當代世界各國在其他因素對經濟發展影響不大時,政府制度供應的數最和質量的差異是各國經濟發展對比懸殊的主要原因。制度是政府作用于社會的主要方式,政府行為和管理上的失敗本質上是制度的無效,沒有實現社會所應到達的理想狀態。道格拉斯·諾斯在他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指出:“有效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組織的有效制度正是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所在?!盵2]5在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制度不僅是社會發展的結果,而且是社會進步最主要的推動因素,制度作為內生要素與經濟相互推動,從而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當技術、知識、人力資本等因素在較短的時期難以突破時,制度的作用更為凸顯。社會大型活動的有效開展,人類的幾次大的科技革命,其深層原因是人類社會生產組織方式變革,也就是制度規則重新確立完善的結果。生產方式的演化變遷,給生產力的發展拓寬了空間。中國社會從明朝時走向衰落的邊緣,是制度的失敗和制度的無效制約了社會的發展昌盛。西方列強的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是因為確立了在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制度文明。
當今中國,取得了空前發展,但從更長遠和更廣泛的視角來考察,制度,尤其是有效制度的缺乏乃是中國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法治國家的追求,是高瞻遠矚的治國決策;制度治國,改變社會的人治方式,改變社會運行低效的狀態,并為社會持續發展繁榮提供制度保證。
二、確立制度有效性的評價體系和基本原則
探討強制性制度產生的方式,政府作為制度供給的主體,制度形成有效與否,根源在于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與行為的有效性,即制度的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管理行為的有效。但政府主體會受以下因素影響:政府是個無法避免官員自身利益內在化的組織、特殊集團左右并非必定代表公共利益、目標多元化的沖突、壟斷無競爭和市場軟約束、制度對象的理性預期的博弈效應、信息不完備和尋租現象的存在等,這些因素影響政府并可能導致政府政策失敗。諸多因素的作用導致政府的失敗(即制度無效)帶來更高的社會成本和浪費,因此,我們必須考察有效制度的標準。
制度經濟學在考察制度有效時,為我們提供了制度有效性的參考,一個制度安排只有滿足下面的條件才是最穩定和最有效率的:其一,該制度要能產生納什均衡的結果,因為此種情況下,博弈方才不會有任何偏離制度的動機,制度具有了自我遵守和實施的特征;其二,制度規定本身具有約束力并且是可實施的,強制力下迫使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相符;其三,制度所產生的機制應該是激勵相容的,使博弈者能夠自我強迫和自我實施。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博弈才可能產生最優化的均衡解,政策才能產生最佳績效;其四,制度有效還需滿足它的“普適性、開放性和穩定性”的標準。[1]201除此之外,制度有效還應該滿足以下方面:
1有效制度的產出投入比是衡量制度供給水平的基本途徑。人們參與交換活動,為的是從中獲取大于成本的收益,其他的生產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也取決于其投入和產出比,當產出大于投入時,人們才會提供和維護這種制度的供給,并使活動的繼續成為可能,否則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或者無效的制度只能成為發展的桎梏。同樣,當社會制度成為社會福利提高的保證時,人們的經濟交易成本降低和效用增加,便會煥發制度維護和創制的熱情和動力。因為要使制度創新的主體有動力為社會提供新的選擇,它必須感到有做新事情的機會,愿意面對將新事物引入社會體系所帶來的風險以及具有將其完成的能力,才會有制度創新的發生。
2合法強制性的存在是有效制度運行的保障。制度能給社會帶來福利的提高,只是其自身具有有效的可能性,并不必定成為現實性,還需外界條件的強制。雖然制度的創新主體主要是政府,但制度的有效并發揮作用必須賴于包括政府威信和合法強制力在內的威懾力?!凹w成員不會以符合他們公共利益的水平來提供集體物品?!盵3]29只有當制度具有政治上、法律上和其他方面的合法性時,才能成為人們普遍認可和遵循的規則,制度才轉為現實的對社會進行規制的規則。也就是說,當制度對人們行為具有一種可置信的承諾時,人們依據制度規則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期,并從這種行為預期中做出自己的行為選擇,才能保證互利合作的行為繼續發生,才能享受制度降低成本的好處;并且,也只有在制度運行時,制度具有對違反制度的行為給以有效的懲罰時,即提高違反制度的成本,相應給遵守制度的人以補償,制度才更為有效也才更具有威懾力。
3匹配的制度文化是有效制度供給的本源推動力。有效的制度有了可能性和現實性時,制度作用于社會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其運行中必然涉及社會與制度的成本及其大小的問題,對于此,即如何保持制度運行的高效,如何降低制度運行的成本,還取決于制度所在社會的文化。尤其是與制度關系最為緊密的制度文化,其內在的支持或抵觸制度將從根本上決定制度的作用的發揮,這就是我們經常發現優良的制度轉移時并沒有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制度文化是指整個社會的人們對有關制度的本質、作用等一系列的看法、觀念、價值、思維習慣,是社會的人們與制度長期作用的結果。但反過來,它又影響制度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有效程度,制度的作用與制度文化在一個社會中成正相關關系。當與制度相適應的制度文化發展充分時,社會形成了有利的制度文化和良性的社會環境,制度的效率更能凸現。制度是人的行為的結果,又是人的行為的起點,因此,人的因素終究成為制度的主導因素。人的意識形態、觀念、思想素質狀況制約或促進制度作用的發揮。所以,塑造良性的社會制度文化,培養正確、健康、社會制度意識,是有效制度全面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的重要保證。
三、有效制度創制與均衡的基本路徑
制度經濟學者常常以生活中的產品來類比制度,產品有公共和私人之分,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類型,并由此推導出制度的生產與類似實體產品的生產,有政府強制供給和市場自發供給及合作供給等方式。這給制度的創制提供了啟示,在某種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制度的創制,有普通產品生產的共性,包含質與量的標準,也包含了供給與需求雙方的期待與利益滿足,并隨著環境的變化,遵循著更新換代的產品周期規律。但制度的創制,又具有普通產品生產不具有的特性,與普通產品生產相比,制度更具有人定性、社會性、斗爭性和長期性等特征。制度的創制,目標在于生產有效的制度,而有效制度的創制就需要綜合普通產品的一般邏輯與制度生產的特殊邏輯,實現兩種生產邏輯的統一。
1單一制度的創制應更細化層級邏輯關系。盡管從嚴格意義上講,世界上難以有單一制度元素的形態,但任何有效的制度體系確實由單一制度元素構成??疾靻我恢贫鹊膭撝疲鋬仍诘倪壿嬙谟趩我恢贫鹊膭撝葡到y是自給自足又能獨立生發。看似單一實則復雜。好比一個人看似比一個社會簡單,但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人就是宇宙的縮影。同理,單一的制度,也是制度世界的縮影。要實現單一制度的創制,其有效性不僅要置于它作為制度元素所處制度中進行考察,更需要視它為一個復雜的世界,并按照一定的依據把它細化為一個個更為次級的單元,分析每一單元的性質和內在的邏輯,把各個次級單元打造成完整的實體。經過這些細微的分析與創制,再關聯制度單元的整體屬性與制度單元在體系的制度中的地位,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拿捏,創制單一制度的實體。只有這樣,將單一制度更加細化層級邏輯關系,才能創制出有效的單一制度,也才能夯實更為復雜形態制度創制的有效性。
2多元制度的創制應考察其細分共性與整體性的差異?,F代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知識、信息、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豐富,豐富的生產要素促成了產品的大量生產,但大量產品的生產不僅在于生產要素的豐富,更在于產品的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就是說,生產方式才是產品豐富的根本因素。同理,自然、社會、人際、交易、環境的復雜對現代社會秩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有的制度水平和創制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與要求,呼喚著多元制度的創制和制度創制方式的變革。
多元制度通常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數量眾多,二是種類眾多,而且這兩個“多”的屬性無法分開,互相包含,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因此,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多元制度的創制,需要分析多元制度整體特性和挖掘多元制度的內在邏輯。創制多元制度,不能憑借外來的移植和復制來實現多元制度的創制。相同的制度可以容易地實現多的數量,卻難以實現多的種類,也就是難以創制具備適應性和再生性的制度,這是與大規模生產相同產品的生產方式區別所在,因為制度的一致性往往是制度失敗的根本原因,大規模的同類產品卻是可能的。那怎么樣才能實現多元制度的創制呢?多元制度的兩個“多”屬性,要求制度創制的方式必須滿足數量和種類兩個條件,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制度的需求。依據多元制度的性質和制度邏輯,才能尋找更高水平的多元制度的創制方式,這種方式的原理來自于整合事物的差異與共性。具體來說,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必有共性,而有價值的共性卻隱藏在制度整體的要素之中。細分制度的共性,并把細分后的制度共性進行借鑒、吸收、移植和傳播;另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必有差異,從事物的本源看,差異主要不在于事物的組成要素,而在于組成事物整體性的結構、功能及所處的環境。正如制度經濟學家諾斯指出“人類歷史的核心疑難問題在于如何解釋歷史變遷路徑中的巨大差異”,[4]7鑒別制度的結構、功能及環境,把握制度差異的整體性邏輯,通過最少的細分共性創制最多類的制度,需要融合有效制度的細分共性與整體性的差異,實現多元制度的創制變革。
3有效制度的創制應尋求創制方式與結果的體系化。任何制度要成為有效的制度,在于它首先是個體系,而體系所要發揮它的合理功能,依賴于它合理的結構。事物的結構,使事物組成的要素相互關聯,由此可知,要素或事物的組成要素才是結構與功能存在的根本依據。對制度創制的分類,只是為了更深入把握制度創制的機理,并不能囊括制度創制的一切情形?,F實的制度創制方式和結果往往是非常復雜的,不是簡單的分類而成,而是多種創制方式的交織形成。不論是單一制度還是多元制度,其創制的結果都需要形成體系化的制度,是有效的創制方式與創制結果的合二為一。制度的創制主體是利用現有的制度要素克服制度創制的限制,并把這些限制轉為機會,分析并應用制度創制的原則和邏輯,改變傳統的制度創制的方式,尤其是要改變由上而下的制度壟斷創制的方式,也要改變把制度創制當做僅僅是制度技藝、制度工藝的再造。把握制度創制的原理和邏輯并正確地應用,制度創制受到的限制就會越少,碰到的機會則越多,則制度創新更易發生,有效制度的供給水平也相應提高。當然,新的制度創制方式,也需要一個新的制度創制系統,與舊的制度創制系統還需要進行調和,當舊的制度創制系統阻礙新的制度創制系統時,制度創制主體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克服這些障礙。
4有效制度的創制應保證均衡化地揚棄。當我們探討制度的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時,往往忽略制度作為社會產品的性質。它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當它的供應如其他社會中的產品,超過其實際的需求時,會不會導致比制度缺乏和制度無效更不利的后果呢?其實,社會總處于這樣一種制度趨于均衡的自動狀態。因為,當不會給從事制度創新的主體帶來追加利益時,它就沒有創新的動力,也就沒有制度創新的發生。而只有外界條件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獲取潛在利益的機會時,制度創新才有可能重新出現。雖然制度演變的過程也會伴隨一個壞的制度可能陷入穩態的均衡,表現為社會處于一種無效的制度系統并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一個費力建立起來的好制度也會隨時可能遭到破壞重新回到壞制度的狀態中去。制度演變的困難在于收益與成本的不相稱,特別是,制度是一種大眾受用的成果,當制度演變的成本卻往往由少數人承擔、多數人搭便車的時候,制度創新的動力通常是不足的,更不會出現供給過度的程度。由此,任何社會制度發展的過程,都是制度創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創新的均衡過程,不斷揚棄,并最終趨于保證社會處于有效制度的均衡狀態。
參考文獻:
[1][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美]道格拉斯·諾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美]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宋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