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延明 甘玉鋒
【摘要】作為2014年最火爆的明星真人秀節目,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以新姿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本文運用傳播心理學的原理對該綜藝節目走紅的現象進行解讀,以期對新媒體時代的明星崇拜有一個脈絡化的理解。
【關鍵詞】明星真人秀受眾心理《奔跑吧兄弟》
一、《奔跑吧兄弟》正走紅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衛視引進韓國SBS電視臺綜藝節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戶外明星競技真人秀節目,由浙江衛視和韓版《Running Man》制作團隊SBS聯合制作。第一季有七位固定成員,一般每期會有不同的嘉賓加盟。當下,第二季“跑男”正在熱播,由于“跑男”的節目錄制極受粉絲們的關注,每次錄制節目時,只要有消息放出,都會引起眾多粉絲聚集圍觀。“跑男”全新的節目制作形式,帶給觀眾全新娛樂體驗的同時,也拉近觀眾與明星之間的距離。但新媒體時代對娛樂信息的過度報道,和人們對明星崇拜的盲目性,使人們對于明星崇拜達到一種泛濫的程度,逐漸演變成這時代的一種特殊傳媒現象。
二、《奔跑吧兄弟》走紅的心理機制
1、好奇心理
受眾之所以對跑男中的明星那么迷戀,這是因為對于受眾和明星而言,兩者往往是分割的獨立群體,“階級或階層的概念告訴我們,在真實世界中明星多屬于一個富人階層,而粉絲們則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并且大多數屬于社會的中下層,和諧的表象并不能掩蓋差異化的實質。”①而公眾之所以對明星感興趣并加以特別關注,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區隔造成的差異化,更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使然?,F實生活中,對于非明星人員而言,人們往往沒有這種好奇心。
好奇心理是大量追星族的一種主要社會心理,人們出于探究明星奧秘或隱私的心理,不斷驅使著自己想盡辦法去搜尋明星的相關信息,于是分散的個體匯聚成巨大的粉絲群體。這也是《奔跑吧兄弟》等明星真人秀節目之所以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
2、從眾心理
《奔跑吧兄弟》極高的收視率,節目的走紅促成大眾傳媒對節目中明星大肆地報道,傳媒過多的渲染不僅增加了追星族的獵奇心理,而且媒介本著商業目的無所不用其極地報道有關明星的新聞信息,當越來越多的信息對受眾進行輪番轟炸時,明星已然成了前衛時尚、潮流生活的標榜。別人都在追逐這種潮流時尚,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各種同質化的消費,更加強化了受眾的從眾心理,個體為了能和大眾保持一致,也會不自覺地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來,于是就導致了盲目的從眾心理?!耙簿褪窃谶@種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當大眾媒體制造出大量的明星讓人崇拜時,人們也就似乎理所當然地對這些明星崇拜起來了?!雹?/p>
3、滿足心理
(1)使用與滿足
如果站在受眾的角度和立場上來分析受眾對《奔跑吧兄弟》中明星的崇拜,粉絲的追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因為追星行為本身,強調的便是粉絲群體的主動性。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角度出發,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有特定需求和動機并得到“滿足”的過程。而粉絲關注明星,模仿明星的行為,就如同受眾接觸和使用媒介一樣是有著特定需求和動機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粉絲獲得滿足的呈現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觀眾在觀看電視節目的同時,還可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關注自己喜愛的明星,與明星進行互動和交流,而明星適時的發布一些沒有公布的片花及照片,總會令粉絲們驚喜不已,這也側面折射出受眾的這種滿足心理。
(2)自我實現的替代性滿足
“替代性滿足”理論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作為原始本能欲望的一種宣泄,它是與現實相對應的幻想,是一種精神性的滿足。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個體竭力追求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來滿足自己本能的欲望。如果個體需求與社會現實和道德規范相悖時,個體往往需要將本能欲望轉移到別處以消除自己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的壓抑和緊張心理。換句話說,就是“當欲望能量在最初對象上遇到阻礙時,就會向其他對象轉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轉移,直到尋找到一個替代對象以消除緊張、滿足欲望為止?!雹?/p>
“替代滿足通常是指人在難以擺脫的挫折和失落中尋求某種神經快感或積極聯想,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自我補償。”④作為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我們每一個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擁有各種或浪漫或完美的夢想,然而當殘酷的現實將我們的夢想擊碎時,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失落,希望從外部環境中獲得一定的精神補償,轉向大眾傳媒和自己喜愛的明星來尋求自己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不失為一種解決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受眾之所以迷戀和追逐《奔跑吧兄弟》節目中的明星,是因為人們把自己對成功的渴望轉化為對明星的崇拜,當自己喜愛的明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而這一方面恰恰是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個體對明星的這樣一種寄托實際上就是達到了一種自我實現的替代性滿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追星族對明星的崇拜實際上是對自我潛能的肯定,也是對自己前程的幻想。由此也可以破譯追星族對明星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自己的熱情,對明星的支持,也是對自己的肯定?!雹?/p>
(3)強者崇拜的心理需求
弗洛姆認為明星崇拜是一種個體對幻想出的杰出人物的依戀,這種幻想常被過分的強化或理想化,甚至是神化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強者,是某一領域的杰出人物,但囿于自身及現實等條件的限制,多數人不能成為自己理想中那個人。但是人們對完美、強大、成功、美好的追求一直存在,由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到英雄崇拜,由對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的崇拜再到今天的明星崇拜,人們崇拜的對象發生了變化,由崇拜神到崇拜人,但崇拜的實質沒有變,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都是某一領域的精英,他們都已被神化,或者說他們是強者的化身。伴隨著對崇拜對象的神化,人們也尋找到一個心靈上的寄托。
4、心靈寄托與自我投射
由古及今,崇拜想象在任何時代都存在,但是遠沒有如今天這般泛濫和瘋狂,在明星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中,大眾媒介塑造了各種完美而又虛擬的幻象,為人們浸淫其中提供了種種便利,而這些幻化了的事物,正是人們所不懈追求而又無法實現的?!叭藗儗⒆约簝刃牡脑竿?、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本質上是一種深層自我的現實化、人格化和理想化,它導致人們對偶像的癡迷、追隨的癲狂,猶如對自己在水中迷離撲朔的影像的迷戀、憐惜和夢想一般?!雹?/p>
在《奔跑吧兄弟》節目中,明星們竭盡全力表現自己,賣力的表演在娛樂他人的同時也為觀者呈現出一個不同于以往熒屏形象的自己,也讓粉絲們對明星的崇拜升華到另一個高度。崇拜心理可以說是自我欲望的一種表達,粉絲將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想象投射到一個崇拜對象上,借助于崇拜對象某一方面的成就,從而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寬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粉絲崇拜明星的心理是一種本能需求,粉絲將自我的某些夢想和欲望投射到喜愛的明星身上來聊以自慰,從而作為一種心靈上的寄托。對于多數粉絲而言,有了自我投射和心靈寄托,因為偶像的作用,生命也就會變得更加狂熱和富有激情。
5、光環效應
粉絲群體之所以對明星如此瘋狂和迷戀,與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不無關系。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指“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雹叨诵褪且环N典型的光環效應。粉絲對于自己喜愛的明星,往往是愛屋及烏,模仿明星的穿著打扮,購買明星代言的產品,亦步亦趨地追逐和偶像明星有關的所有物品,將自己對偶像明星的瘋狂與熱情演繹得淋漓盡致。而一些商家和大眾媒介正是基于這種效應,適時地利用請明星做代言,開演唱會,辦綜藝節目等方式,將粉絲們的熱情和瘋狂轉化為金錢,商家、媒介機構/傳媒公司、明星都一時賺得盆滿缽滿。在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取得成功后,制作方借勢推出了《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版,并最終收獲累計4.21億的票房?!侗寂馨尚值堋反箅娪暗某晒?,再一次凸顯出明星光環效應的影響,也力證了粉絲群體追逐明星的狂熱程度。
結語
明星崇拜是一種復雜而廣泛的社會現象,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新媒體時代下,粉絲群體追星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借助于新設備和新技術,粉絲們如此親近地接近明星是之前從未有過的,而明星不負眾望地賣力互動和交流,讓迷失的粉絲們陷入瘋狂中。
參考文獻
①蔡騏,《大眾傳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絲效應》[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1)
②⑤⑥白琨,《明星崇拜現象的心理學闡釋》[J].《教育前沿》,2007(6)
③王懷春,《從“替代性滿足”看個體對大眾傳媒的精神性依賴》[J].《三峽論壇》,2010(4)
④楊銀娟,《替代性滿足:我國青少年對日本動漫出版物的解讀研究——以〈海賊王〉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2(8)
⑦http://baike.baidu.com/view/485. htm[OL].2015/3/14
(作者:均為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