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
【摘要】語言凝聚著聲音、信息、情感的交流和融合。經由播音創作而表達出的語言帶有舒適恰當的感情色彩,是播音員、主持人對情感、聲音和氣息的綜合運用和把握。通過播音發聲技巧的加工,有聲語言的情感體驗增加,從而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播音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為聲音增添了新的空間和意境,而情感的合理表達離不開聲音與氣息的結合。播音創作中要達到傳者與受者和諧共通的情感溝通,升華傳受雙方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播音創作播音情感情感體驗
一、播音創作中的“情、聲、氣”
播音創作中的“情”是指播音員、主持人應具備一定的政治、藝術素養,表達出以具體稿件為依托、為宣傳目的服務的思想感情,通過聲音傳播出來。“聲”簡單地說是播音員通過情感醞釀、運用播音技巧等傳遞出的服務社會或大眾的有聲語言。“氣”是指播音員在整個表達過程中在情和聲的前提下恰當的氣息運用方式,為情服務。播音的藝術語言即有聲語言,播音作品的最初創作動機和最終歸宿都是運動著的情感,播音員、主持人通過對稿件進行二度創作達到播音創作情感的需求。
聲音,感情和氣息之間相互補充、共同作用,張頌老師指出情聲和諧要留出余地,所謂余地就是要給聲音和情感留有空間,使聲音、情感、氣息能夠自如地轉換,使聲音能收放自如,氣息能均勻、深入,真正地達到作品情感的需求,達到情聲氣的和諧。
二、播音創作中“情、聲、氣”情感體驗的美學感受
播音創作需要有美學建構、美學傳達和美學接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播音員、主持人對情感的醞釀、控制以及感受。播音創作中的美學與情感美學同等重要,依托情感烘托和表現的播音創作更需要我們從美學角度對其加以分析。《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①情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部分,是藝術創作中具有生命力的內涵意義,我國古典美學中就將情感與感知、想象和理解一起納入審美心理因素當中,情感是藝術的歸宿,播音創作中情感的共鳴是藝術表達的重要途徑。
1、播音創作中情感的美學建構理念
播音情感是播音員、主持人對稿件具體感受、具體理解的基礎上,結合運動著的聲音和氣息狀態所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包括播音員對稿件內容的深入理解,要使情、聲、氣真正和諧。這一過程之所以稱之為建構是可以對應播音員創作前的充分準備,即播音員、主持人的備稿工作,需要達到情感的醞釀和積累,并且運用內在語、對象感、情景再現的內部技巧來表現運動著的思想感情。“在播音創作中,任何對語言內容的冷漠、僵滯、無動于衷,都是與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相背離的,也就是不能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稿件的內容。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是以語言內容為依據的,脫離語言內容而‘運動’是不可取的。”②
備稿階段的感情醞釀包括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兩方面的內容,有稿播音時播音創作過程中要充分體會稿件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自我感情轉化后表達出來;無稿播音時播音員、主持人要有一定的情感基調,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表達。要考慮到受眾所接受到的情感狀態和接受度,因而在播音主持時所傳達出的情感與自身的感受有略微差別,即運用感受力、理解力、表達力,使播音員、主持人的傳達由自己的情感上升到社會的情感。
播音創作本身是一種二度創作,是情感的累加和變化的過程,使得情感在審美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情感,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藝術的起源”。③情感的醞釀和建構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對不同稿件的情感基調要有準確的理解,在整體基調的基礎上進行突出重點、輕重緩急的變化。
2、播音創作中的美學傳達理念
播音創作的美學傳達使我們真正地感受到播音員、主持人對情、聲、氣綜合運用,以及情感的醞釀和建構基礎上進行的情感傳達,這一階段是尋求與觀眾共鳴,也是真正展現播音技巧表達情感的過程。在播音創作中的意寓情于理、情景交融,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指的就是聲音傳達過程中要注意情感的控制。播音情感的傳達是播音員、主持人對情、聲、氣的準確應用和展現,把文字和內心感受經過加工處理進行外化傳播,進行情感活動。
播音創作的情感,取決于播音員、主持人對稿件或者對現場的控制,還表現在聲音和氣息的控制。氣息的運用是播音員、主持人能夠對稿件進行適當的連接或停頓,能夠運用不同的換氣方法使觀眾聽到得到美化和控制的情感和聲音,在播音創作過程中,情感、聲音、氣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聲音是情感和氣息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播音的外部技巧,如:停連、重音、語氣、節奏顯得非常重要。
播音,是一項以有聲語言藝術為手段的新聞廣播工作④,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停連不僅是語句、聲音的停頓和連接,更是思想感情的延續和轉折。重音表達語句的目的,是要重點展現的內容,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感想要表達的高潮部分。語氣包括聲音的情感色彩和語句的結構,語氣的起伏變化影響情感的表達。例如感嘆、祈使、虛擬,不同語氣表達不同感情色彩。節奏的快慢、輕重緩急在一定程度上展現情感,只不過節奏要體現出來我們才能感受得到。
在播音創作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要注意聲音的表達和情感的控制,既有對聲音收放自如的控制,又能控制感情的強度和幅度,展現作品整體的情感和美感。
3、播音創作中的美學接受理念
播音主持要表達創作者的情感,達到藝術對情感的真實和美學意義的追求,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是要傳達給受眾的,不僅僅是代表自己的聲音,他們的聲音一定程度上代表社會的、時代的聲音。因而在傳達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客觀、公正,之所以說“情、聲、氣”要達到主客觀的統一,是因為播音員、主持人在創作中要有情感,適度的情感表達才能讓受眾感受到相應的、正確的、適度的共鳴。
以新聞播音主持的情感為例,不能濫用情感,要把握分寸。如果在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中,主持人“眼含熱淚”,影響正常的播音主持發聲,超越情感強度。客觀性是新聞的重要準則,必須堅持新聞本身的真實原則,不應過度夾雜個人的價值評判。新聞播音主持中應盡量還原真相,還原事物的本真面目。
對播音主持最終傳達的受眾而言,需要尋求一種共鳴,尋求超越稿件聲音之后的內容,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需要做到既表現作品感情,有傳達作品更深層的感情,思想感情與聲音之間要和諧統一。聲音和感情的傳遞中,唯有真的感情才能引發共鳴,才能真正抵達受眾心理。
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電視中傳遞信息,看似表達著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其實是一種公眾的感染力、影響力,情感的客觀、真實、適度是美學傳達的重要環節。
三、播音創作中的情感接受與反思
播音創作中“情、聲、氣”當中的情感體驗是播音員、主持人通過有聲語言進行傳播,最終和受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借用“感受”一詞大概闡述筆者對于播音創作中情感的接受者即受眾與聲音之間的先后關系。受者感受,不同于播音感受,播音感受強調的創作主體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行創作時產生的情感、態度等一系列現象。但是受者感受是指有聲語言傳播對于觀眾的影響,觀眾所接受到的情感狀態。
有日本研究者認為播音員、主持人通過聲音可以直接感染人,不需要先在大腦中進行轉換。這個觀點跟播音創作中聲音與情感哪個先、哪個后有些相似,我們不能片面地孤立聲音與情感之間的聯系。聲音與情感相輔相成,要留有余地、相互彌補。從生理層面,我們接受任何觀點、聲音都是要經過大腦反饋的。不夾雜感情因素,單純從聲音角度分析,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一定是具有藝術美感的,播音主持本身也屬于藝術范疇,也有屬于自身的美學意義。但是我們很難只從聲音美學這樣孤立的角度來看待播音這一有聲語言。
“播音感受”的構成要素有四個,即感受知覺、感受內容、感受指向和感受抑制。“播音感受”的生成有兩個機制,即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從播音感受生成過程來看,播音感受的生成經歷了感知、聯想、想象、理解、情感等諸多心理活動。播音感受的生成方式有兩種,即線性循環式生成和直覺式生成。播音感受生成必須具備“較高的認知水平”、“較強的審美能力”、“豐富的內心情感”、“明確的主體意識”等具體條件。⑤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具有可辨識度,使受眾產生具象映像;播音員、主持人具備深厚的實踐和理論功底,在“情、聲、氣”的有聲語言的發聲中引發受眾的情感,同時受眾運用一定的生活經歷去感知播音員、主持人的具體思想感情,為受眾所熟知的內容。這種潛意識的情感接收也是需要條件反射的,會比較容易被我們忽略。
播音員、主持人在播音創造中借助“情、聲、氣”的綜合運用創造出適當的情感,受眾能夠接收到聲音是因為聲音所傳遞出的內容對他而言并不陌生,受眾能夠產生情感是因為共鳴,這種共鳴是經過大腦的作用進行回想而產生的,播音員的聲音要感染人需要經過大腦的作用,這一認知過程的轉換因為潛移默化而容易被忽視。在播音創作中“情、聲、氣”結合升華為情感,形成最終的表情達意的功能,尋求受者共鳴,這也是“情、聲、氣”達到和諧一致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①高國慶:《播音主持美學論綱》[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5
②劉建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857
③伍蠡甫等:《西方文論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432
④張頌:《情聲和諧啟蒙錄》[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4
⑤陳竹,《播音感受研究》[D].湖南大學,2012
(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