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貝 羅鋼 萬克文
【摘要】隨著提倡個性化的web2.0時代的到來,UGC也開始興起。用戶自己創造內容,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漸漸消失。每一個用戶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內容,并上傳到網絡。也正因為這樣,網絡上會出現很多虛假新聞,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信息的變異和流失。本文主要針對這一現象進行用戶的心理探析,以便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和解決。
【關鍵詞】UGC網絡傳播傳播變異心理探析
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拓展了UGC模式
UGC,即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網絡上發表的由用戶創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是Web2.0環境下一種新興的網絡信息資源創作與組織模式。用戶將自己原創的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展示或者提供給其他用戶。UGC并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業務,而是一種用戶使用互聯網的新方式。社區網絡、視頻分享、博客和播客等都是UGC的主要應用形式。在UGC時代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可通過各種方式跟其他用戶分享自己創作的內容。
近年來,電子設備不斷增加且價格不斷下降,同時存儲制式趨向標準化,這使得手機的性能不斷提升,可以和其他設備共享信息并實現升級。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全球3G、4G的日益推進,人們更傾向于用手機來實現文字、圖片等的制作,記錄自己的生活片段并跟別人分享。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也使得UGC模式下產生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同時,手機也因其操作的方便快捷而擁有了巨大的用戶群體。
二、UGC語境下傳播變異的案例淺析
事件回顧:2014年10月28日前后,微信、微博等平臺傳“28日,武漢某醫院一名醫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武漢市也有多人被感染,豬肉也發現有寄生蟲”。2014年11月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湖北發布”消息,此消息經證實屬謠傳。
事件發展過程:
①2014年2月9日,根據各地衛生計生部門通報統計,進入2014年多省份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185例,死亡34例。
②2014年10月19日,根據WHO最新數據,截止2014年10月19日,中國總共報告45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實驗室確診病例,其中包括176例死亡病例。H7N9疫情持續蔓延,全國范圍開展各種H7N9防治工作。
③2014年10月28日前后,微信、微博等平臺開始瘋狂傳播一則消息“28日,武漢某醫院一名醫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武漢市也有多人被感染,豬肉也發現有寄生蟲”。
④自2014年10月28日傳出該消息起,在微博、微信上被多方轉發,H7N9的傳染性引起熱議,豬肉也乏人問津。
⑤2014年11月2日,據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湖北發布”消息稱從湖北省衛生計生委獲悉,近日一則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瘋傳的“28日,武漢某醫院一醫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武漢市也有多人被感染,豬肉也發現有寄生蟲”消息經證實屬謠傳,系去年4月份的謠言改編后刊發。
這一傳播變異的典型案件的發生固然是由于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消息來源的不明確、信息的片面化等原因造成,例如“武漢某醫院”一詞中的“某”字就無法考證。但是在這一事件中,受眾對于這些消息的盲目相信也是造成這一事件持續發酵的不可忽視的原因。尤其這一事件是發生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加入也使得這一事件的影響范圍大大增加,無形中擴大了事態的發展。
三、UGC語境下形成傳播變異的心理原因探析
隨著新媒體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急劇膨脹的信息量,人們每天都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漸漸的,人們進入了一個“瀏覽式”的淺閱讀狀態——閱讀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躍式的閱讀方法。而這種閱讀方式也誘發了很多問題,在網絡時代,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網絡謠言的泛濫,繼而通過手機客戶端、PC客戶端等多種方式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轟動。這里就面對網絡謠言時的受眾心理進行幾點探討和分析。
1、受眾對信息的接收是有選擇的加工
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要經歷三個階段: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在記憶、傳遞相關信息時,受眾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期望來對信息進行加工。因此,信息從一個受眾傳到下一個受眾的時候,它已經被其進行了加工。又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處在UGC語境下,傳者、受者的身份界限變得越發模糊,因此,一條信息在經歷了幾次傳播環節后往往會發生嚴重的變形和失真。并且在謠言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傾向于記住信息中與自己原有觀點一致的那些部分,而忘掉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部分,這樣又很容易加強受眾對謠言持有的看法。
2、慣性化的感性直覺思維
人們在思維活動中總是把人的感受、經驗乃至主張合理外推,通過現象類比,由人及物,解釋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現象。這種思維方式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在方法上,都缺乏嚴格的邏輯分析和縝密的理論思維。對于很多信息,受眾很少擁有相關的知識儲備,無法正確判別,往往便采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簡便方法,這就導致了受眾對謠言的不加分辨和盲目輕信。尤其是在UGC時代的瀏覽式閱讀模式下,受眾面對龐大的信息并不會加以認真的思考,更多的只是了解存在有這樣的事情罷了。
3、受眾的心理暗示和從眾心理
從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當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群體的某種壓力時,就會在社會知覺、社會判斷以及態度和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現象。當絕大多數報道尤其身邊的人也都傳遞出“有醫生感染死亡”的信息時,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相信這一說法時,許多人也會選擇跟風相信,或者對其原本不相信的念頭產生動搖。這一現象在微信中尤其普遍。
此外,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中,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謠言的傳播會強化個體對謠言內容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傳播過程中,一旦有多個傳播者都在傳遞同一個信息時就會使信息的接受者給予該信息積極的心理暗示,更為相信、認同該信息的準確性。
4、受眾對于某方面信息的格外關注、對專家的盲目相信
近年來,人們對養生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格外關注。保健養生類節目此起彼伏,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手機上的養生APP、報紙上的養生專欄;市場上的養生雜志;還有電視上的“養生堂”……于是,趁著這股養生熱,很多人假借“專家”的身份通過多種媒介平臺發布一些虛假的養生信息并廣為流傳?!吧襻t”張悟本的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直以來,身體健康是人們密切關注的問題。每當國家質量檢測部門檢測出某種食品有一定的問題時,一段時間內都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所以在上述事件中,當受眾聽到“H7N9”、“感染”等一系列在當時十分敏感的詞語時,第一反應就是可能是真的。特別是這類消息還是由認識的人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傳遞的,受眾就更加肯定自己對于該事件的判斷。
5、網絡的隱蔽性帶給受眾的安全的心理感受
在網絡上,即使有民眾發表了激進的言論,但是個人責任無法追究,法律也很難約束,這就給了人們一種安全的心理。因此,任何人都敢于在網絡中表達自己、展現自己,也不用擔心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使得人們在面對很多事情時容易受到言論影響,難以保持理性,在很多事情上推波助瀾,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較大的變異。
四、如何減少受眾心理對于傳播變異的影響
1、傳統媒體:回擊謠言,做社會輿論穩定器
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用戶自己創造內容并發布到網上,各種虛假信息頻現,其中一些謠言極具“負能量”,嚴重影響了政府公信力和社會秩序。民眾在面臨魚龍混雜、真假莫辨的信息時,很可能會接受虛假的信息,以訛傳訛。對此,作為具有公信力的傳統媒體可主動承擔起責任,例如:人民日報的“求證”欄目通過對熱點事件或觀點的分析,派遣記者深入現場調查了解事實真相,用數據說話,對各類謠傳、不實信息進行反駁,從而達到抑制謠言的傳播和擴散的作用。在“橄欖油可以防止衰老”、“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鏈”等事件中,“求證”欄目就向民眾還原了事情的本來面目。
2、完善網絡實名制,規范化管理
我國網絡假新聞的事件層出不窮,許多事件在傳播過程中變異失真,影響十分惡劣。然而在眾多造成嚴重后果的新聞事件中,卻很少能看見相關的責任人受到相應的懲罰。其重要原因是關于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法律法規的執行有一原則——“不告不理”,就是說必須有人上訴才能受理。然而許多的新聞很難找到相應的受害人,也很難找到應當對事件負責的責任人,這便使得相關人員無法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網絡實名制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為有效的管理方式。一來,民眾想說就說的行為方式會得到收斂;二來,實名制使得管理部門更容易找到相應責任人,也更容易進行管控。
3、受眾:理性對待網絡傳言,提高分辨能力
許多信息的傳播變異、影響的擴大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受眾對信息的再次加工、盲目傳遞。如果民眾能夠對接觸到的信息進行嚴密的邏輯分析,通過多種方式自覺提高分辨能力,盡量避免受心理影響而情緒化地傳遞信息,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抑制傳播過程中信息的變異。
結語
隨著近年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興起,傳統意義上的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人人都有話語權,能夠在互聯網上發布言論。在UGC語境下,公眾的需求能夠得到直接的反映并以較快速度得到解決。然而,不少由網絡產生的謠言裹挾著“專家”、“民意”席卷而來,影響了公眾的認知,造成了許多傳播變異事件。在對傳播變異的典型案例從受眾心理等方面進行了探析之后,筆者發現從傳統媒體、網絡管理、受眾三個方面進行相應的改變,有助于達到更好的控制謠言傳播的效果。但毫無疑問,在UGC語境下,如何解決網絡傳播中信息的變異,控制網絡謠言的傳播,仍是更好地發揮UGC機制作用的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①趙宇翔、范哲、朱慶華,《用戶生成內容(UGC)的概念解析和研究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2)
②劉京林:《新聞心理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③熊茵、韓志嚴,《UGC語境下知識傳播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傳播》,2014(9)
④張欣若,《網絡謠言的產生原因與法律規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
(作者:朱貝,江西師范大學傳播2012級新聞學專業學生;羅鋼,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13級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萬克文,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