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立凱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媒體由于其開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綜合性,已經成為當前包括高校師生在內的社會群體認知、了解和參與世界的重要媒介形式。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因具有突發性、廣泛性、復雜性、負面性、不可預測性等特征,極易造成不良的輿論浪潮,影響社會穩定。本文探討突發網絡事件的研究意義,以及當前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以求在未來的研究中尤其是為高校應對策略提供研究基礎。
【關鍵詞】突發網絡公共事件應對策略研究現狀
一、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研究意義
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一般是以現實中的某個社會事件為中心,在網絡虛擬空間引起網民廣泛參與、討論并形成強大輿論,甚至能夠影響政府決策或造成重大現實影響的公共事件。①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的穩定與發展是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之一。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既體現出黨和政府對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視,也要求我們認真思考新聞媒體在維護高校穩定、開展思想宣傳工作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因此,研究新形勢下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尤其是高校的應對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理論價值
隨著傳媒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媒體由于其開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綜合性,已經成為當前包括高校師生在內的社會群體認知、了解和參與世界的重要媒介形式。從理論意義上講,第一,能夠提供新媒體時期高校在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應對中的新知識,探索高校在應對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的規律,以維護教學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秩序;第二,可以充分檢驗輿論引導、媒介素養、公共領域構建等新聞傳播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高校應對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提供新聞傳播學的方法論突破;第三,能夠對未來的相關研究,如政府輿論引導、媒介素養教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等有理論上的啟發。
2、現實意義
目前大學生基本為90后,他們的生長環境、世界觀、人生觀、媒介接觸習慣都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群體本身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對網絡媒體的使用更廣泛,技術更嫻熟,而且自我意識和維權意識都較強,因此在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都很高,所以對他們的網絡輿論引導顯得更為必要。該研究對于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實踐能夠提供直接的策略,對公共領域建構、公民意識培養、思想政治工作、媒介素養教育等實際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研究現狀
通過知網搜索和整理,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媒體研究、內容研究、受眾研究、策略研究以及高校應對研究等方面。
1、媒體研究:主要是對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網絡媒體的作為研究
在微博傳播上,夏慧夷研究了突發事件中民間話語和權力話語在微博中的相互博弈及其影響。②在傳播行為方面,賴莎指出,傳統媒體應當主導話語權,引導網絡輿論,注重對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協調。③在公共領域建構中,蔡斯敏研究了公共領域的批判性與開放性特質在微博的現實語境中面臨的實踐困境。④在新舊媒體的互動方面,張興宇、舒啟智研究了大眾媒體在對公共事件的報道上該如何尋找及建立什么樣的輿論支點。⑤
2、內容研究:主要是指對突發網絡事件及其傳播過程的研究
在謠言傳播方面,王偉紅研究了在社交媒體中謠言的特點、蔓延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⑥網絡輿論傳播方面,廖衛民借用傳播學與物理學理論,研究了在中國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輿論運動現象,發現了網絡輿論的一些基本特征與類型。⑦突發網絡事件本體研究方面,朱婉菁從政治學的角度解讀了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和發展。⑧在傳播過程上,周榕研究了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審判”現象的基本特征、產生原因及應對的方法。⑨
3、受眾研究:是指在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傳播中的受眾反饋及相關研究
張飛、高苗苗、吳金紅研究了公民的網絡表達、議題建構及其對公民社會形成的影響。⑩謝盼盼研究了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網絡意見領袖對網絡輿情演變的影響,指出了網絡意見領袖在網絡群體性事件及網絡社會傳播中的重要性。⑾冷婷、符建湘、劉星分析了網絡受眾在突發公共事件中轉發微博的典型心理特征和行為意向,以及這些心理對事件真實的訴求和推動作用。⑿
4、策略研究:是指在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輿論引導的對策研究
包括媒體應對、輿情引導、新媒體傳播等方面。劉冰石研究了突發公共事件中新聞媒體如何發揮危機公關的作用,化解公共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⒀顧金喜從“沉默的螺旋”理論出發,研究了媒體傳播渠道與受眾整合機制,進而妥善應對網絡群體性事件。⒁王洋研究了重大突發事件中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分析了新媒體傳播的基本特征和傳播策略。⒂駱正林通過案例研究的方法,對近年發生的網絡突發事件進行研究,探討了網絡輿情應對的經驗與反思。⒃
5、高校相關問題研究:是指針對高校師生在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的相關研究
王黎愷通過對某大學的案例分析,研究了高校在面對公共危機時存在的溝通、干擾因素過多等問題,并指出高校需要加強預防教育、信息收集與分析和校園網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⒄石迪研究了當下高校突發事件出現的新特點和新動向,探索在新媒體環境下應對這些突發事件的策略和方法,為提高應急管理水平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⒅
崔新、尹楠楠、趙桐桐探討了網絡公共事件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從政府部門、媒體、學校、家長、大學生等角度提出了相關對策。⒆易小軍、熊國榮從意見領袖的理論內涵及現實形態出發,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以大學生意見領袖為研究對象,考察了當前大學生意見領袖在公共事件校園傳播中的議題建構作用。⒇
三、未來研究趨勢
隨著新媒體在輿論生態中的作用愈發突出以及突發網絡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逐步呈現出縱深化和細致化方向發展。從文獻整理來看,學界對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傳播的研究包括媒體研究、內容研究、受眾研究、策略研究以及高校應對研究等方面,研究內容較為全面,基本囊括了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傳播過程的各個環節。但是研究呈現出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第一,重視媒體研究忽視受眾調查研究,尤其是對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中高校師生的調查研究十分缺乏,因此導致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層面,而缺少充分的統計說明,因此權威性和可信性不足。當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有必要進行充分的受眾調查,了解當前大學生認識和感知世界的媒介接觸和使用習慣,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宣傳工作,從而提高傳播效果,更好地溝通。
第二,重視社會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研究,忽視高校相關問題研究。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是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高校問題的研究。尤其是與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微博、微信、BBS論壇等信息傳播媒體的研究應該得到重視。
第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全面和深度。在媒體研究方面,較多探討新媒體的傳播特點,但是對其形成、發展和引導傳播機制鮮有涉足。內容研究方面,注重負面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缺少對具有正面意義的突發事件的關注,受眾研究方面,受眾調查研究力度遠遠不足。在高校相關問題研究方面,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和媒介使用習慣調查研究不足,對輿論領袖、輿論引導和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面深度不夠。
【本文受西華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資助專項“四川高校新聞媒體現狀與發展研究”支持。(項目編號:416316)】
參考文獻
①陳國昌,《網絡公共事件輿情演變規律及應對策略》[J].《東南傳播》,2014(1)
②夏慧夷,《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的微博話語博弈研究》[J].《新聞知識》,2014(11)
③賴莎,《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媒體責任》[J].《新聞世界》,2014(2)
④蔡斯敏,《微博語境下的中國網絡公共領域探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6)
⑤張興宇、舒啟智,《淺談大眾媒體對公共事件報道的輿論支點——以央視對“藥家鑫”案的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1(11)
⑥王偉紅,《淺析突發公共事件謠言在社交網站的傳播》[J].《新聞世界》,2014(7)
⑦廖衛民,《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輿論傳播特征》[J].《新聞前哨》,2010(11)
⑧朱婉菁,《解析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政治過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⑨周榕,《公共危機事件中的“網絡審判”現象的特征及原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4(1)
⑩張飛、高苗苗、吳金紅,《公民網絡表達、議題構建及社會意蘊研究:基于網絡公共事件》[J].《理論界》,2014(5)
⑾謝盼盼,《從網絡群體牲事件看網絡意見領袖對輿情演變的影響》[J].《中國傳媒科技》,2014(2)
⑿冷婷、符建湘、劉星,《公共事件中微博轉發的受眾心理探析》[J].《今傳媒》,2014(1)
⒀劉冰石,《突發公共事件的媒體應對策略》[J].《新聞世界》,2012(11)
⒁顧金喜,《“沉默的螺旋”效應與網絡群體性事件應對》[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1)
⒂王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新媒體傳播策略初探》[J].《中國傳媒科技》,2012(20)
⒃駱正林,《網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的經驗與反思》[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⒄王黎愷,《高校公共危機治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S大學學生沖擊校舍事件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4(9)
⒅石迪,《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應對及輿論引導策略》[J].《傳播與版權》,2014(5)
⒆崔新、尹楠楠、趙桐桐,《網絡公共事件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及對策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4(21)
⒇易小軍、熊國榮,《大學生意見領袖在公共事件校園傳播中的議題建構作用——以“小悅悅”事件為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4(2)
(作者: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教)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