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要】在新媒介環境下,傳統意義上的媒介批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新媒介批評主體去專業化、批評角度去中心化、批評的即時性、批評的渠道多樣化,更尖銳、更深層次的新媒介批評帶動傳統媒介發聲。但是新媒介批評的缺陷也不容忽視,新媒介批評語言呈碎片化,缺乏規范性,且經常出現非理性化的表達,但這些缺失為新媒介批評發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媒介批評現狀新傳播技術
“媒介批評”伴隨著人類新聞傳播活動而來,是一個涵義豐富,外延廣泛的概念。自1995年引進我國以來,國內諸多學者都曾試圖對其進行定義。最早引進這個概念的學者朱光烈認為:“顧名思義,媒介批評應該是以媒介為研究對象的批評。”①本文認為,媒介批評是對代表著大眾文化的媒介在發展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闡釋評價。在傳統媒體的實踐中,媒介批評的表現形式一般是指以官方、學界、業界精英組成的批評主體運用壟斷的話語渠道,從本體、現象或文化層面對媒介的現實活動進行批評,促進傳媒業的健康發展。隨著新媒體的崛起,特別是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網絡工具的廣泛使用,公眾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寬,傳統媒介的話語壟斷權被打破。這時,新媒體環境下活躍在網絡等自媒體上的媒介批評與傳統媒介批評相比,不乏內容鮮活、形式多樣的佳作,且新媒體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的特點使得這類內容不斷擴大影響力,甚至引發輿論狂潮。簡而言之,傳統意義上的“媒介批評”也將因此被賦予新的含義。
一、新媒介批評的特點
1、批評主體去專業化,全民參與的新媒介批評時代到來
傳統媒介批評是由官方主管部門進行的管制批評,學界和業界進行的媒介自我批評以及受眾的監督批評共同組成的。雖然官方及受眾有所參與,但批評主體多是以學界和業界的精英人士為代表的專家。他們掌握著媒介批評的廣闊渠道,將專業化視角的媒介批評內容傳遞給受眾。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去專業化”的浪潮,普通受眾在網絡上擁有了話語權,批評主體更加廣泛,媒介也不再是過去權利機構的壟斷渠道,自媒體渠道成為了他們發聲的有利武器。這類平民批評聲音從受眾的角度對媒介的各類行為進行評價和制約,其中不乏諸多擁有高媒介素養的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遜色于專家。2013年10月21日,央視新聞頻道炮轟星巴克咖啡在華攫取高利潤,成本價5元的咖啡卻售價翻幾番。但此舉卻遭到了網友的一致聲討。諸多網友站出來例舉身邊咖啡店的價格和星巴克相比相差無幾,且咖啡口感、服務等遠不及星巴克,批評央視報道缺乏調查,對基本的銷售成本的財務知識缺乏,不少網友認為央視是在選擇性報道。在過去的媒介環境中,央視無疑是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代表,但卻在此事件中被受眾廣泛的批評,可見新媒介批評中普通受眾參與的活躍程度。雖然這些批評內容不是來自專業人士,但它們來源于生活和實踐,具有的強烈針對性更能激起共鳴。
2、批評角度去中心化,呈現多元的觀點博弈
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媒介批評不再是少數專家學者的一家之言。傳統專家的精英話語權代表的中心地位和單調的批評角度已被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嘈雜的觀點所吞沒。由于受眾作為批評主體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社會閱歷,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出發點各不相同,從而對待同一個問題,受眾進行媒介批評的落腳點也各不相同,往往在對待同一熱點事件會產生觀點博弈。2012年央視曾在七點的《新聞聯播》播出過數期街頭采訪的“幸福感”的欄目,播出的隨機受訪者涉及各個年齡段、不同職業的基層群眾。而關于“你幸福嗎?”這個問題收獲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門的。這檔節目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部分受眾批評央視的提問方式“簡單又粗暴“,批評這檔節目作秀的意義大于實際提問的意義。但有諸多受眾在自媒體的平臺上對央視發出了贊揚,肯定這種接地氣、走基層的節目風格,這些觀點引發激烈的討論。這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媒介批評與傳統媒介批評的“一中心”“一個論調”相比,呈現的是更多精彩多元觀點的博弈。
3、新媒介批評的即時性和渠道的多樣化
因傳統媒介批評多刊登在報刊、雜志等傳統紙媒,所以從批評客體的發展、曝光到提出批評并出版的漫長周期成為制約媒介批評發展的枷鎖。新媒體的崛起,特別是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網絡工具的廣泛使用,大大縮短了媒介信息更新的速度。相比較傳統雜志類刊物的一個月一次的媒介批評專欄,新媒介批評的發布可能僅需要數分鐘時間。微博上常見的官方微博發布數據出現錯誤,往往是網友很快提出指正,緊接著涉及的官方媒體在第一時間內更正自己發布的錯誤訊息。這種自律及他律結合的高效率媒介批評幫助媒介用最短的時間挽救錯誤。
在媒介批評引入國內的十余年間,主流的傳統媒體也曾開辟了媒介批評的專欄,報刊類有《中華新聞報》的“媒介觀察”,學界雜志《新聞界》,也陸續有諸如歐陽宏生的《電視批評論》、雷躍捷的《媒介批評》等批評專著出版。但此類傳統的媒介批評渠道較為單調,基本實現途徑都為紙質媒體。普通受眾想要在專業的雜志或報刊中發表媒介批評有一定的難度。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利用網絡進行媒介批評實踐的網絡專欄也逐步發展起來,國內相繼誕生了一批由新聞教育機構、傳統媒體或者業內人士建立的學術網站。它們中有的收錄媒介批評文章和專欄,有的以社區、論壇的形式討論媒介現象,開展媒介批評。如2007年3月,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人民網共同主辦的國內第一個綜合性媒介批評專業站點——媒介批評網開通。
二、新媒介批評的重要意義
新媒體的技術變革降低了表達意見的成本和介質阻礙,開辟了更自由的意見傳播和交流的空間。作為新媒體與媒介批評結合的產物,新媒介批評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1、提高大眾的媒介素養
在傳統媒介批評中,受眾進行批評的內容往往局限排版印刷錯誤等簡單的個體現象。這源于傳統媒介是少數精英人士的話語渠道,無法與普通受眾產生接觸,受眾缺乏對新聞產品制作、監督的經驗,受眾“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②都有局限性、片面性。
而新媒體時代,受眾開始擁有自己的發聲方式,這無疑要求每一個發生的客體都應該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正確的認識媒介,深刻的分析媒介,學會善用媒介。唯有這樣,才能夠在網絡冗雜的信息中分辨真偽、提出批判意見;“才能夠時刻警醒:所有經過媒介傳播的內容都是高度選擇和組織的結果;能夠冷靜選擇,拒絕誘,才能夠超然于信息文本、多方求證、不盲從盲信;才能夠真正的回歸理性”③,成為合格的“把關人”,最終對大眾媒介文化產品從根本上進行批判思考。
2、新媒介批評促進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結合
在我國,傳統的媒介主要依靠行業組織或本組織內的監督、批評機制來進行內部的監督和制約,稱之為“自律”。這種本組織“自律”保證了媒體工作的質量,行業間組織的“自律”增加了大眾傳播媒介活動的透明度,提高了媒介公信力。但因“即是裁判又是選手”的原因,這類實踐中的媒介批評走程序的意味遠大于真正進行批評反思。除此之外,法律法規及政府主管新聞文化的部門也會對媒介進行監督和管理,一般稱之為“他律”,這種“他律”角色的批評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指導性批評。但實踐中,上級部門對政策和宣傳口徑的把握不一致,當媒介受到這類“他律”力量時,往往執行存在彈性原則,未必完全貫徹執行上級部門的要求。
但新媒介批評是一個“自律”+“他律”的有機集合體。它既有來自新聞業界內部的批評,這類身兼普通受眾和學者雙重身份的學術人士突破了體制的阻力,在自媒體的平臺中暢所欲言,展開尖銳批評和媒介自律反思。也有來自非新聞界的批評,他們觀點靈活、態度熱情,從受眾角度提出對新聞從業者專業化、職業化技能的要求,對新聞產品普世價值觀、人文關懷提出的要求,覆蓋了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社會倫理等層面,在網絡上形成了一支不可小覷的監督主體。
3、帶動公共話語權的再分配
后現代學者福柯提出的“話語”概念具有多種意義,他認為,話語既不屬于語言,也不屬于言語,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構成知識、權力或者人類文明的方式。也就是說,話語是一種知識,而話語權就是統治權,知識的意志就是權力的意志。話語權與媒介關系很緊密,在傳統媒介觀念中,獲得了傳播權也就意味著獲得了公共話語權。傳統媒介批評植根于傳統精英話語時代,專業化的職業人才控制媒體,通過專業的傳播渠道發布觀點,引起輿論討論,做出議程設置。
而新媒體環境下,草根群體在使用自媒體過程中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渠道,獲得了新的傳播途徑。這消解了精英與草根的界限,也就獲得了賦權后的公共話語平臺,再度實現了哈貝馬斯提倡的“公共領域”。源于草根階層的話語體現了最廣泛公眾的意見,所有人都擁有了批評媒介、監督媒介的權利。這種話語權具有夯實政治文明基礎,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引導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功能,成為保障是建設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
三、新媒介批評的缺失和發展前景
新媒介批評的發展呈現出積極的態勢,但是因新媒體自身的特點伴隨而來的缺陷也不容忽視。新媒體環境下的批評語言呈碎片化,缺乏規范性,且批評通常較為零散,缺乏系統全面的批判。新媒體的匿名性特征表現在批評的過程中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經常出現情緒化的表達,甚至是在批評過程中對媒介、媒介從業人員進行人身攻擊。這些都是新媒介批評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缺失。
但這些缺失為新媒介批評發展留下了廣闊的進步空間,為媒介批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隨著新媒體的持續發展,新媒介批評必將逐步完善,吸收更廣闊的公眾參與,將行業自律和受眾他律有機結合,對媒介的規范發展提供更好的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①朱光烈,《批評,從我開始》[J].《現代傳播》,1995(4)
②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5
③芮必峰、陳夏蕊,《新傳播技術呼喚新“媒介素養”》[J].《新聞界》,2013(14)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