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
【摘要】12·3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是一起嚴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在這起事件中,官方消息尚未發布之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傳出謠言并廣泛傳播,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如何防治網絡謠言的傳播,使網絡謠言得到及時的消解是當前網絡謠言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主要方向。本文以12·3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從媒體、受眾、政府三個角度出發,分析在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如何防治網絡謠言。
【關鍵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網絡謠言突發事件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緊急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突然,事件成因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在信息時代,網絡傳播迅速,謠言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廣泛傳播,給社會帶來嚴重影響。近一步防治網絡謠言,對于凈化信息傳播環境、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消解
媒體在消解謠言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當承擔起消解謠言的責任。
1、保證渠道暢通,時刻把握互動
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徹底辟謠是媒體在網絡謠言消解過程中最重要最關鍵的職責。傳統媒體由于自身限制,信息的更新和發布速度沒有新媒體那么快,但是這并不代表溝通渠道的停滯,傳統媒體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網絡、微博、微信賬號和客戶端保持對于事件的跟蹤報道,利用新的傳播方式達到辟謠的效果。同時要利用新媒體及時互動的特點,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型傳播媒介,利用這些及時的信息交流和傳播平臺,在確保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獲取信息,形成一個良好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傳播格局。
2、注重品質提升,做信息的“把關人”
媒體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力所在,提升媒體的公信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加強報道的真實性。在微博、微信等許多新聞當中,常常會聽到“據說”“據稱”等沒有新聞來源的報道,這種報道大大降低了新聞的可信性,同時給了謠言傳播以巨大的空間。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當踐行去偽存真的能力,不斷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對于不確定的信息最好做到不發、少發,切忌嘩眾取寵。
另外,全面深刻地報道也是注重質量的典型表現。在保障信息真實可信的前提下,對于事件產生的原因、現場情況的披露、相關部門調查的進展、類似事件回顧及反思等報道顯得十分必要。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之后,《南方周末》、鳳凰網等媒體及時發聲,從事情發生的地段分析、親歷者講述、安保情況分析、對于遇難者的哀悼和事故問責反思多方面、多角度還原了當時的場景。不僅有效的傳播了信息,同時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3、建立謠言監測系統,做好上傳下達
作為政府和受眾之間信息傳播的紐帶,媒體的橋梁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有效接收政府的最新指示和最新動態,更要將信息傳播給受眾。一方面,要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加強信息的核實,在第一時間得到最確切的消息。另一方面要保持和受眾的聯系,將信息準確有效地傳達到受眾手中。并通過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將受眾最關心的問題和態度傳達給有關部門,正面推動事情的進展。同時,新媒體可以根據已有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輿情分析技術建立一個謠言的監測控制系統,作為有效配合的手段。對于一些虛假信息,不允許發布或者第一時間刪除,截斷其流傳的通道。必要的時候對于散布謠言的網站或服務器進行處理。
二、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增強受眾批判能力
受眾的批判能力,就是受眾在信息傳播中能夠分辨謠言等不實信息的能力。謠言傳播中,由于信息海量和接收信息方式的不同,受眾對于謠言的分辨能力下降,有的時候還會成為傳謠者。因此提升受眾對于謠言的鑒別能力和批判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加強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謠言大多聳人聽聞,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例如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中,謠言之一就是某公司拋灑疑似“美金”,造成人群擁擠,最終導致踩踏事件。這個謠言對于受眾而言充滿了吸引力,在短時間內產生強大的作用。作為謠言最終的接受者和主要目標群,受眾應該加強自身的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對于信息來源不明、未經求證的信息不要盲目去評論、轉發,做到不傳謠,不造謠。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多花一點時間去核實,利用多種不同的媒介和途徑,尋找官方說法分辨信息的真偽。
2、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進行二級傳播和辟謠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中輿論意見領袖的作用不可忽視,擁有眾多粉絲的他們一條微博能夠達到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閱讀和轉發量。能夠在一定范圍的群體內發揮良好的組織效應。應當充分重視網絡輿論領袖的作用,利用他們實施信息的二級傳播和有效辟謠。
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立法和管理能力
“在網絡時代,政府公開信息的方式需要跟上時代的節拍,除了官員公開回應公眾質疑之外,還要運用政務網站、手機短信等形式占領謠言傳播渠道。”①為此政府應該做到:
1、進一步加強關于造謠和傳謠的管理,同時對不同性質的謠言進行分類治理
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于2013年9月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②解釋制定了很多新的量化標準,比如“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或無論是否“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只要“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白殘、白殺等嚴重后果的”,都構成誹謗罪。這一系列的管理規定從法律上給謠言以嚴格的制裁,但是“五千次”“五百次”的量化標準對于快速傳播信息的網絡社會而言不能一概而論,網絡謠言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政府應該對謠言進行有效的分類和處理。
2、政府人員增強媒介素養,了解媒體運營規律,愿意溝通,耐心溝通
根據時間進展發布信息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政府應當加強和媒體的交流溝通能力,把握輿論動向,不斷回應公眾對于事件的質疑和猜測。③例如,2008年成都市“6.5”公交車燃燒事件發生后,市政府當天就連開三場新聞發布會,連續不斷地公布傷亡、救治和現場情況,有效遏制了謠言,由于公布信息及時準確快速,網絡輿論很快回歸平靜和理性,為事件的妥善處置營造了良好氛圍。
3、合理利用新媒體發布信息,增加辟謠力度,多渠道發布信息
以@平安北京為代表的政府官方微博,在謠言發布之后不僅專門開辟長微博進行辟謠,同時有效引領熱門話題,正確引導輿論,很好的防止了包括“北京通州地區有兒童被拐騙”“大悅城附近兒童被搶”等謠言,為政府善于合理利用新媒體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可見,政府與新媒體的融合相處可以幫助政府實現與公眾的良好互動。加上傳統的新聞發布會方式,政府完全可以把握主動,實現最有效的辟謠。
參考文獻
①方家平,《“網絡謠言”考驗“政務信息公開”》[J].《信息化建設》,2007(3)
②《“兩高”公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十問題的解釋》,http://legal.people.com.cn
③周仁清,《網絡謠言與政府信息公開》[J].《青年記者》,2015(1):16-1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2014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