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營者同理化。即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的運營者必須深刻理解用戶的需求,能夠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來組織內容等。一般來講,傳統媒體應該高度重視年輕用戶尤其是“90后”用戶,最好的方式就是讓“90后”來運營微信,因為他們天然的和用戶之間沒有代溝。
2、打開靠標題。根據騰訊2014年底的數據統計,微信公眾號已達800余萬個,且以每天1.5萬個的速度快速增加。即使內容再精彩,如果沒有好的標題,用戶可能也不會打開,這就要求每條微信都能有一個有吸引力的標題。
3、轉發靠內容。微信能否被轉發,一方面取決于內容是否能夠引起用戶的共鳴,另一方面取決于內容質量,所以,“內容為王”是必須遵從的原則。
4、呈現視頻化、圖片化。當前,我們已經進入視頻時代和“讀圖時代”,因此,微信在呈現形式上應圖片化和視頻化,減少文字。
5、服務生活化。在信息過載時代下,新聞已經不再是剛需,而真正的剛需則是信息服務,由于居民的信息需求是本地化的,因此內容應與百姓的生活服務密切相關。
6、運作“OTO”化。互聯網的運作模式是“OTO”,即線上與線下的有機良性互動,微信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通過微信的線上資源導到線下,以實現商業價值變現,另一方面通過線下活動把線下用戶引流到線上。(郭全中/《新聞與寫作》)
傳統媒體做出優秀的新媒體報道的“七大招數”
第一招,“直播”法。新媒體產品與傳統媒體產品最大的不同體現在時效性上,尤其對于突發事件,“直播”的方式讓新聞突破了報紙出版的節奏,滾動的文字和圖片就是新媒體。
第二招,“一張圖讀懂”法。這一招數主要適用于用文字表述復雜且難以說清的內容,比如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
第三招,“體驗”法。以虛擬人物為切入點,拉近國家大政方針與普通百姓的距離,以普通百姓的視角來體驗重大政策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第四招,“角色虛擬”法。這種做法有時候表現為“身份包裝”,結合人物特點,賦予所報道的人物一個新的且與百姓生活更加接近的身份。
第五招:“揭秘”法。對一些看似非常“高大上”或者神秘的東西,媒體可以以普通百姓的視角去做“揭秘”式報道。
第六招,“大數據”法。主要就是從公開的資料中挖掘梳理出新的觀點。“大數據”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時候會采取對比的方法;有時候也表現為對某些現象的“盤點”,用新穎的包裝形式對一些有新聞性的現象盤點評論。
第七招,“干貨”法。在一些內容非常龐雜的文件報道中,排除掉新聞性不突出的東西,擠出“干貨”。
(竇豐昌李棟/《青年記者》)
黨報深度報道堅持的三原則
圍繞黨委、政府階段性的中心工作選題原則。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選題,并不是簡單地把文件搬到報紙上,或者肢解文件,做成“偽深度報道”,而是要選擇最能體現中心工作的新聞事件來宣傳黨委、政府的決策。
圍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選題原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和豐富多彩,對各類信息知情權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對重大的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黨報就必須以深度報道的形式,在第一時間及時作出反應,對已經或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深入挖掘,為讀者提供最權威、深層次、廣角度的海量信息,以起到引導輿論、以正視聽的作用。
圍繞廣大群眾關注的社會事件選題原則。判斷和選擇是否能作為深度報道題材的主要標準是:在導向正確的前提下讀者會不會關注,與讀者的關系大不大,讀者是不是愛看。相對政治事件、經濟事件而言,社會事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讀性、趣味性強,這樣的事件報道出來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也是黨報與都市報爭奪讀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王玉亮/《中國新聞出版報》)
提升輿論引導力既要抓大也不放小
抓大就是在宏觀層面形成有利于廣播電視媒體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完善廣播電視業政府規制。當前的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正在重構廣播電視內容生產流程、流通模式和市場結構。應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深入研究并不斷完善政府規制的方式方法。二是全面落實全媒體戰略。應抓住新興媒體視頻化、移動化、社交化的發展特點,完善廣播電視網站建設,開發移動設備客戶端產品,進一步發展網絡視頻,借助新媒體覆蓋盡可能多的受眾。三是調整區域傳播策略。對內,應以區域文化特色為立足點,滿足區域內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對外,從爭取政策空間、推進制播分離、改進人員管理等方面入手,堅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原則,進一步深化跨區域整合。
抓小就是在微觀層面形成有利于廣播電視媒體發展的具體做法。一是改進廣播電視傳播技巧。重視“新聞立臺”的傳統和原則,改善議程設置,轉變話語方式。二是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嘗試發展融合新聞和數據新聞,以豐富節目內容、提升節目質量,增強廣播電視媒體的競爭力,有利于搶占輿論高地。
(段鵬/《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