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凱
【摘要】在晚報(都市報)的發展過程中,輿論監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甚至推動了我們國家的收容、勞教等一些管理制度的變革。2014年,在互聯網上一片唱衰傳統媒體的雜音中,新安晚報推出記者暗訪長達半年的一篇報道,其“組合力”影響深遠,推動了合肥市政府關于投資公司系列管理政策的出臺。這表明,做好輿論暗訪監督,能為平面媒體開拓報道的嶄新天地。
【關鍵詞】暗訪投資管理政府決策
線索:30多個線索融合成暗訪課題
暗訪,一般也稱為隱性采訪。其是新聞記者為了獲得真相,隱瞞自己的身份,采用秘密的合法手段,獲取新聞材料的調查方式。它是一種非常規的采訪方式和調查手段。
暗訪調查是新安晚報記者的基本功,也是打造《暗訪紀實》這個安徽省新聞名欄目的必要基礎。好的暗訪線索是暗訪調查成功關鍵,可是暗訪線索難求、難調查,這讓很多追求速度的網絡媒體望而卻步。2014年7月份,筆者發現:在合肥老城區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很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些公司外觀都很氣派,老板幾乎都是來自河南洛陽,都向市民許以高息進行“擔保融資”。筆者接觸投資的市民,發現眾多投資者都沉浸在這些投資公司承諾的高利息之中。這些投資公司到底是好是壞?筆者繼續收集線索,發現這些企業雖然都是注冊資金上千萬的大企業,廠址卻在偏遠的山村,法人代表也大都是80后“有為青年”。隨著收集線索的增多,原本打算寫經濟觀察報道的記者產生了懷疑——這么多的企業,是不是存在類似“龐式騙局”?于是,從7月份到11月份,記者對收集到手的30多個線索進行逐一調查探訪,期間積累了大量的錄音、筆記等材料。11月28日,筆者調查過的合肥“融投投資公司”跑路了,眾多投資者的投資血本無歸,員工欲哭無淚。5個月的線索調查積累以及警方的立案,揭露出了投資公司的初步面目——部分注冊資金上千萬的投資公司,可能涉嫌詐騙或非法集資。為了向廣大投資者揭示這些公司的真面目,記者決心進一步暗訪。
合作:記者相互配合順利完成暗訪
暗訪記者想要成功,不但要有對線索有洞察力,還要講求合作。和舉報人的合作,以及和同事的合作,都是很重要的。在筆者決心暗訪合肥投資公司后,新安晚報攝影記者張洪金也進入這一暗訪課題的行列。
梳理前5個月的被調查企業,兩位記者初步確定合肥近20家投資公司,其經營模式和跑路的“融投投資公司”完全一樣。12月初,兩位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對鎖定的合肥久元投資管理、賜鑫投資管理公司等20多家投資公司進行暗訪。筆者負責與這些企業的接待者商談項目,吸引其注意力,張洪金想方設法將這些企業的資料拍攝下來。經過暗訪調查,兩位記者發現,暗訪的20多家投資公司,其融資項目全部指向河南。弄清楚這些融資項目的真面目,對揭示投資公司的本質,非常關鍵。
12月中旬,兩位記者趕赴河南。首站調查久元公司所指的融資項目——“洛陽中民光電有限公司”,發現這個公司早就不存在了,僅有幾個對接久元公司的人在運作著該公司。記者發現這個端倪后,被這幾個人包圍了。兩位記者互相配合,互相給對方“打掩護”,終于逃脫了包圍。在河南,記者發現,一個“空殼”的融資項目,能對接合肥很多的投資公司。記者繼續暗訪,得知一些融資項目不是“空殼”,的確是當地的大企業,但其根本沒有委托過合肥的投資公司融資。于是,“空殼”融資項目的,記者掌握了第一手證據,不是空殼的項目,記者請其出具蓋有公章的“聲明”。這樣,一個又一個隱匿很深的騙局被戳穿了。
負責:寫作之前要明確寫作目的
從河南回到合肥,筆者開始整理從7月份以來積累、暗訪的大量錄音、視頻等材料。如果按照網絡報道模式,筆者可能先發表再跟蹤效果。可是,暗訪的目的,是要揭露部分涉嫌詐騙的投資公司的真面目,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寫作是第二位的。
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筆者將掌握的材料,先反饋給合肥市公安局、合肥市金融辦以及合肥市工商局等部門。公安部門依據記者掌握的材料,預先開始調查合肥投資公司的狀況,將一些即將跑路的投資公司預先控制住了,及時地保護了很多投資者的利益。
寫作:暗訪報道嚴格依照證據說話
公安局等部門開展行動之后,兩位記者著手梳理材料,進行寫作。因為暗訪監督報道有特殊性,所以,寫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客觀真實,嚴謹不能出錯。其中,真實性包括采訪不出錯,還包括表達真實、材料真實。遇到模糊、有疑問的地方,寧愿舍去不寫,也不能胡寫。因此,在暗訪的20多家公司材料中,記者集中寫作的,僅占了1/4。
當報道初稿出來后,兩位記者反復商量,字斟句酌,盡量把很多漏洞填補完。編輯在改稿過程中,也是記者反復審核自己稿件的過程。記者逐字逐句校對初上版的稿件,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哪怕是一個拿不準的細節,也要調出整理好的材料進行核實。比如說,在核實過程中,記者對趕赴河南暗訪“中民光電”項目,其中一個工作人員的身份產生了懷疑,就想到記者曾經拿到了一張該工作人員的名片。于是,記者打的回家拿到名片核實。前后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為了這個細節耗費了大量精力,可這是為了保證稿件的精準,兩位記者覺得是值得的。直到凌晨時分,稿件確定上版,記者這才回家。
推動:暗訪報道見報后只是一個開始
2014年12月16日,新安晚報重磅暗訪報道——“‘錢生錢’迷局”系列的第一組報道刊發了。暗訪稿件見報之后,不是報道的終結,相反是一個開始。緊接著,第二組報道見報了,引起了合肥市很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合肥市政府專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投資公司的現狀和問題。工商部門調查發現,合肥市投資公司在一年內就出現了1532戶各類投資管理中介,而且,不少投資公司有關門的跡象。于是,2014年12月23日,合肥市召開動員大會,15個部門一起參與,清理整頓合肥市投資公司市場。由合肥市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涉嫌非法集資的投資公司已達27家,涉案金額近1億元,同時公安機關專門抽調工作組,趕赴河南調查投資公司項目,為受害者們討債。
暗訪報道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同時,部分投資人成為了受害者,他們如何討回自己被騙的資金?安徽省律師協會與新安晚報聯手打造了公益律師團,開通公益律師熱線,為很多投資者答疑解惑,同時免費為投資者維權。
建制:暗訪報道推動了一個制度的建立
一組暗訪報道,推動合肥市政府部門排查了投資公司的問題,維護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該報道披露出來的部分投資公司“圈錢”實質,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不但重拳打擊有問題的投資公司,而且開始研究如何創立監管投資公司的制度。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連續兩次批示,要求打擊有問題的投資公司,研究監管的政策。于是,合肥市多次召開會議,15個政府部門一起研究監管投資公司的政策,出臺了關于投資公司監管的政策,監管的長效機制。這讓全合肥的投資管理機構,都納入了監管的制度行列。
正如“孫志剛事件”的監督報道,引起了收容制度的變革一樣,好的暗訪報道,也揭露出了一個新興產業的隱患,促使政府部門建立起新的監管制度。新安晚報記者的“‘錢生錢’迷局”系列暗訪報道,在國家法律制度下,記者耐心蹲點、暗訪半年,終于查明了真相,不但推動了政府部門打擊非法投資公司,還促成監管制度的產生,可以說達到了建立制度的目的。這充分證明,下苦工、花力氣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寫作出來的暗訪報道,是很多網絡媒體無法寫成的,這成為平面媒體展現力量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①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②祁念曾,《淺談隱性采訪》[J].《新聞知識》,1999(5)
③顧理平:《隱性采訪論》[M].新華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采訪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