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杰
【摘要】2009年10月修訂施行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指出:新聞記者,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崗位工作,并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走在輿論前沿的新聞記者,肩上的擔子之沉,腳下的路之廣,思想的紋理之深,可以想見。新聞記者博采集成,點化輸出,之于時代、社會、區域均有前瞻、引領、指導、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聞記者看圖作文讀后感命題作文創作文章
新聞記者采訪、編發新聞稿件,制作完成新聞作品,當首推寫功。從聽讀時代到遙控時代到點擊時代再到觸屏時代,所有的策劃、包裝、技術應用都必須圍繞“寫”來表現主題。“寫”字打頭,輔以視覺沖擊、音響感染,流淌的是文字,延伸的是主題,展示的是真實,形成的是輿論。新聞記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筆墨當隨時代,鏡頭滋潤民生。
樹立大局觀念,寫好“看圖作文”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宏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一帶一路”是藍圖,“三個安徽”、“四個阜陽”是規劃圖……
一張張圖紙展示在面前時,新聞記者要能夠鉆得進去、走得出來,需要政治家的敏銳,經濟學家的精明,社會學家的系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想問題,坐在田野里找答案。
央視《新聞聯播》今年4月13日推出系列報道《一帶一路,共建繁榮》。筆者寫作此文時,報道剛剛播出3集。第一集《一帶一路繪就發展新藍圖》放在頭條播出,時長5分20秒的新聞包括欄目開篇詞和5段同期聲,反映在字面上也就1300來字。而就是這樣的篇幅,從產生背景、版圖走向、建設內容、思路資金、國際支持、合作前景等方面層層剖析,加之電視特技手段的運用,讓“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一帶一路”大藍圖、大事件盡收眼底。
接下來的兩集從資金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入手,通過點上故事鏈接“圖”上經緯,把“一帶一路”具化到不同國家的一個項目、一家企業、一項設施上,具化到一項政策、一條線路上。
這樣的新聞稿件出爐,是團隊智慧的結晶,也是個體能力的展現,足見記者“看圖”與“作文”功底之深厚。
新聞記者跟隨時代,記錄時代。寫好“看圖作文”,就要培養全局意識,融“圖”于胸,推近至一點,拉開及全景,收放自如;就要樹立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圖上各點可沿不同方向延伸變化,交互發力,形成點、線、面體系,反映在不同媒質上面,成為優秀新聞作品。
把握精神實質,寫好“讀后感”
黨的決定、決議,政府的規劃、報告,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一經出臺、發布便成為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新聞記者讀懂學透原文,把握精神實質,才能有感而發,發之中的。
“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首次記者見面會上,以清新質樸的話語,打動了無數人,以此拉開了系列講話的序幕。
2014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關于推進作風建設的講話中,提到“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重要論述,稱為“三嚴三實”講話。代表團會議結束后,安徽臺“兩會”報道組立即學習領會“三嚴三實”,連續多日推出安徽代表團學習“三嚴三實”、代表委員熱議“三嚴三實”的報道,后方采編人員與市縣臺記者聯動,學習、討論、采訪同時進行,把各個領域的理解、體會、落實行動迅速搬上屏幕,讓“三嚴三實”成為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鏡子”、人民群眾手中的“尺子”。眼下,“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已經展開,并融入領導干部經常性學習教育之中,推動領導干部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著力解決“不嚴不實”突出問題。各級媒體都應學深學透,把握報道的角度、深度、廣度、貼近度,把“嚴”和“實”的要求立起來、樹起來。
今年1月13日,國家主流媒體同時推出《習近平開講新年第一課:以親身經歷暢談“縣委書記經”》。新聞導語交代背景后,正文直接引用總書記的話,指明縣委書記的“角色定位”,做“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新人”,言簡意賅、綱舉目張。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習近平用典》序言《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一文中說:“用典過程,其實就是在打造一張張中華文化的金質名片,向世界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這正是‘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生動范本。”
寫好“讀后感”,新聞記者要做到選準角度、聯系實際,談體會、談運用,找到地區、部門、單位貫徹落實的思路和舉措;就是要讓固化的講話、報告、決定等“活起來”,帶著專家的睿智、學者的廣博、文化界的厚重、工人的創造、農民的樸實……鮮活起來,融入到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這就要求:一、選對發言人,有代表性、言之有物;二、找準結合點,緊扣原文又能突出特色、接上地氣;三、創新宣傳思路,凸顯媒體技術優勢。
領會核心內涵,寫好“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是黨的號召,是主管部門的指示,是編輯部的委派,是新聞事實的邀約。睜著眼睛睡覺,背著行囊上路,嚼著食物思考,是新聞記者的生存狀態。這一狀態里,新聞記者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寫好“命題作文”。
為配合春耕生產,今年3月,《安徽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道《江淮兩岸看春耕》,安徽臺多路記者把選題放在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和“一號文件”大背景下,深入江淮兩岸,在市級臺記者配合下,走訪拍攝、抓點取面,把安徽農業轉型升級、科技實驗示范成果推廣到大田、創新金融服務助力新型經營、農業機械化帶動種植規模化……呈現在熒屏上,傳遞在音頻里,傳播效果和引領作用俱現。
2014年,阜陽市組建百人理論宣講團、千名文藝工作者、萬人網軍三支隊伍,搭建潁淮大講堂、潁淮群眾大舞臺、網絡新媒體三大平臺,創新“道德模范故事匯”、“微系列”宣講、“藝術化”宣講三種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既要講透理論又要避免說教,既要壓縮篇幅又要保證故事性,負責采制稿件的筆者選擇從一串快板入手,讓動人的鄉音鄉情貫穿始終,中間以最簡練的語言穿插“三三三”模式,成稿后迅速在《安徽新聞聯播》播出,讓基層宣傳“核心價值觀”的創新舉措搭上了衛星傳播通道。
“命題作文”講究切題,要求新聞記者領會題意,把握核心內涵,以題取材、量體裁衣。拿到選題后,新聞記者要析題立意、破題選材,要腳下生風、筆底生花,讓宏觀問題借助生動故事走進生活,讓抽象理論通過具體事例貼近百姓。
培養專業素養,寫好“創作文章”
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業界已有大量論述,見仁見智。英國著名記者大衛·蘭德爾在《全球新聞記者》一書中談到,“性格”和“態度”可以造就一名好記者,而要想成為一名優秀記者,則需要七個方面的素養,即“努力、智慧、勇氣、細心、閱讀、新聞史知識、強迫本性”。
專業素養的修煉非一日之功,可結合工作實際漸行漸進。成熟記者的標志之一就是能寫好“創作文章”——在深入思考、大量調查研究之后“創作”出的新聞稿件,隨機抓取、信手采擷“即興創作”出的新聞稿件。
有著“百億江淮糧倉”美譽的阜陽市是安徽糧食主產區。身處這里從事一線電視采訪18年,筆者一直思考怎樣“創作”反映農業、農民、惠農政策新變化的新聞。2010年秋收秋種時節,筆者在田間采訪時,看到一位種糧大戶跟農民手把手盤算“糧食經”,靈機一動采制了新聞《小算盤打出豐收賬》。這條時長僅1分30秒的短新聞包含同期聲文稿只有520字,大戶和農民把種植技術、糧食產量、惠農政策、種糧信心、糧食安全“算”得明明白白、活靈活現。新聞在《安徽新聞聯播》播出后,獲得該欄目舉辦的年度現場新聞大賽一等獎和最佳策劃獎。
2003年7月,淮河爆發特大洪水,負責前線報道的筆者一次跟隨領導到洪區檢查時,發現墻上貼滿了救災物資發放公示表。得知淮河濛洼蓄洪區首推救災物資發放公示制度,發放救災物資陽光操作,群眾拍手稱快時,便和領導商量,擠出近20分鐘時間搶拍了新聞《救災公示暖民心》,經安徽臺綜合,很快在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打頭播出,僅這一段就使用了2段正文3個同期聲,把災區的民主之風、政府關愛傳遞給億萬觀眾。
無論是深思熟慮的“創作”,還是隨機抓取的“即興創作”,都需要新聞記者“緊走幾步、多看一眼、再上一層”,需要善學多思、精益求精和人格提升。曾任新華社社長的我國著名記者郭超人說過:“大多數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當一個好記者。”
當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新聞記者理當以責任與擔當、力量與態度,寫好“四篇文章”,用一個個鏡頭、一行行文字發出時代強音,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作者單位:安徽阜陽廣播電視臺外宣科)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