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要】本文針對愛奇藝網站推出的首檔說話達人秀節目《奇葩說》收視火爆的現象,探究其在眾多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并從四個角度總結《奇葩說》的節目特點。
【關鍵詞】奇葩說網絡自制愛奇藝
隨著視頻網站的日益發展,面對如今各類真人秀節目人氣爆棚,國內外綜藝節目版權費用水漲船高的局面,以愛奇藝、優酷、土豆網為代表的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相繼走上了自制綜藝節目之路。毫無疑問,2015年,網絡視頻行業仍是自制綜藝節目的“井噴”一年。
作為最早涉足綜藝節目自制領域的視頻網站,愛奇藝如今已經擁有43檔自制節目。《奇葩說》作為愛奇藝于2014年末重點打造的國內首檔說話達人秀節目,自開播便迅速掀起一場網絡辯論風潮,單期節目最高播放量破千萬,短時間內便達到《快樂大本營》的單期網絡播放量。《奇葩說》在尋找奇葩之旅中儼然成為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的一朵奇葩,堪稱“綜藝黑馬”。而從主持陣容到后期制作,《奇葩說》都不輸給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甚至擁有更高的互動性和表現力。如今,網絡自制節目作為視頻網站品牌化、差異化的重要一步,已經從最初的“雙低”——“低成本低俗化”,漸漸走向正規化,向電視娛樂節目的配置看齊①。本文以《奇葩說》為研究對象,具體探究《奇葩說》能夠在眾多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獲得成功的原因。
一、高話題性:準確的受眾定位
當下,互聯網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日益成為年輕人收看綜藝節目的首選。無論是網絡自制劇的成功,還是《奇葩說》的火熱,都證明了這一點。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6.49億,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比例為31.5%,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②。面對如此龐大的潛在客戶群,吸引年輕網民的關注對于綜藝節目的發展至關重要。
作為一檔辯論類的說話真人秀節目,《奇葩說》對話題選擇基于年輕人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以此引發青年人的關注和討論。《奇葩說》的話題選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其一,話題生活化氣息濃厚,以愛情等生活小事為主。以八強賽第一期為例,該期話題為“相親要不要AA制”。節目播出后,微博話題“相親就要AA制”的閱讀量超過兩千萬。雖然是辯論類的節目但節目組有意避開了文學、歷史等深度較高的話題,有意選擇年輕網民參與度和代入感更強的話題。其二,話題現場感強。節目組所選的話題比較有利于選手進行開放式的展示。例如八強賽第二期,話題為“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此話題演變自經典辯題“殺一救百是不是正義的”。將一個較為深刻的社會辯題以嘉賓的名字進行轉換后,討論的焦點被更多的移至嘉賓賈玲身上,使節目的現場感和幽默性都大大提高。其三,話題時代感強。節目組話題的選擇,不僅參考生活小事和辯論題目,還與網絡問答社區知乎進行合作,從中選取討論度高的題目作為話題。例如“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便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網絡特色,更以吸引年輕網民的關注。可以說,《奇葩說》的高話題性得益于節目組對于青年網民受眾需求的準確把握。而高話題性,也令《奇葩說》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高對抗性:選手——主持——觀眾
《奇葩說》不同于《超級演說家》等其他語言類節目之處在于,除了競技淘汰賽制本身以外,選手之間的對抗性較弱。但《奇葩說》所有的選手乃至主持人、觀眾都始終處于極強的對抗狀態當中。
選手方面,節目組對于每位選手的形象塑造各不相同,同時每位選手的表現力十足。既有言辭犀利頭腦冷靜的辯論強手馬薇薇,又有性格溫和入情入理的人氣教師艾力,節目中不同形象的展現能夠給大家帶來極強的沖突感。同時,演播廳內設有正反兩個陣營,天然帶有對抗性。而選手在面對面過程中的語言神態和肢體動作,也以戲劇化的方式增強了這種對抗。主持人方面,馬東、高曉松、蔡康永組成的強大導師團隊,再搭配曾寶儀、柳巖等超高人氣女星作為每期“女神”,主持人陣容豪華,吸引力十足。不僅如此,高曉松和蔡康永每期各帶一方的情節設置,也讓主持人加入到選手的對抗中。而馬東作為第三方的“議長”,不定期在兩方進行搖擺,并對二位主持人進行調侃,都為節目增添了更多的戲劇性。觀眾方面,作為比賽結果的決定者,觀眾可以根據場上形勢隨意更改自己的支持方。節目依靠紅藍兩方票數的此消彼長進行過渡,很好的避免了長時間只有論辯的單調感。
三、高互動性:多平臺“無縫”對接
網絡綜藝節目的互動性既體現在網絡綜藝節目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實現與觀眾的無距離互動,更加體現在UGC(用戶生成內容)上③。隨著微博以及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的發展,觀眾在收看節目后,通過生產大量的評論進行二次傳播,會對節目播放量產生巨大影響。《奇葩說》通過微博、微信、知乎三大平臺與愛奇藝網站“無縫”對接,使話題討論從節目中延伸到節目外。
《奇葩說》作為一檔辯論類的說話達人秀,每期一辯題的設定本就具有話題性和討論意義。同時節目組與知乎合作,并在微博上以每期辯題開設話題,很好的實現了視頻網站評論,微博話題參與和知乎問題討論“一題三地”的“無縫”對接。在微信平臺上,節目則通過辯題征集、視頻回顧等方式與觀眾進行互動。
網絡自制綜藝節目需要通過大量的網絡互動提升點擊量,而節目內外的熱烈爭論便是對《奇葩說》最有效的二次傳播。年輕網民在網絡互動中有著更強的自主性和參與度,往往喜愛評論和發表意見。節目組正是緊緊掌握住了年輕網民的特點,通過三大平臺的“無縫”對接,吸引了更多的收視群體,保證了節目的點擊率。
四、高創意性:網絡化表達
《奇葩說》雖由有著豐富經驗的馬東工作室大型活動中心獨立制作,但制作團隊的平均年齡卻還不到24歲。也正是因為如此,擁有年輕人視角的導演團隊才能夠精準把握青年網民的受眾需求。這一點,在《奇葩說》的語言風格和后期制作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在節目語言上,由于互聯網對于語言限制較為寬松,選手的發言方式輕松大膽,喜劇效果強。在微信平臺的宣傳上,也貼合互聯網特色,運用大量網絡用語,輕松搞笑,將節目風格一以貫之。另一方面,《奇葩說》的后期剪輯主要以動畫為主,從字幕、字體到配圖都帶有明顯的網絡色彩。以積分賽第二場的片頭為例,節目組借用了曾走紅網絡的“媽媽你打我啊”組圖制作了前情提要,網絡氣息濃厚,幽默感十足。甚至連廣告植入,都會以“時尚時尚最時尚”等網絡用語相配合,巧妙穿插在各個節目環節中。對于集中在二十歲這一年齡層次的網民而言,這種故意為之的“隨意”,可以有效的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從而形成固定的收視群體。
有業內人士將《奇葩說》看做“行業革命的開始”。雖然憑借高話題性等特點“火”起來的《奇葩說》還能“熱”多久,我們未可知。但至少,它的出現,為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帶來了希望。
參考文獻
①③劉昊、夏清泉,《網絡綜藝節目的形態特征》[J].《東南傳播》,2014(7):22-24
②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