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娜 張菊蘭
【摘要】在網絡傳播中,認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表現的?本文依據社會認知心理學和沉默螺旋理論,結合畢福劍事件的討論,認為沉默的螺旋在社會心理機制中產生,并對網絡空間的孤立恐懼和群體壓力進行分析,說明沉默的螺旋會受到社會心理機制的作用。
【關鍵詞】認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網絡傳播
一、認知基模
大眾傳播由態度研究轉向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外向內的雙向過程。社會認知從社會個體出發,個體通過感知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獲取相關信息,并調動自身的相關經驗,從而更好地對社會中的他人及群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進行判斷。社會認知關注的是社會普通個體如何看待世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其所處的社會群體和其本身,并且由此形成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審視的心理機制,從而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之所以說這種心理是社會的,在于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心理學家,不僅分析自己的判斷,還要對他人的判斷過程加以解讀,從而不斷建構著社會現實,使得我們的判斷過程變得復雜。
為了應對判斷過程的復雜性,我們在信息處理中形成了基模。基模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首次提出的概念,應用于他所著手的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研究。隨后,在教育學、傳播學等研究領域中,基模一詞被廣泛應用。學者賦予基模的含義是指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也可以稱為人的心智結構、認知結構或認知導引結構。在人們處理新信息或者判斷新事物時,基模就發揮了類似知識庫的功能。
基模作為一種認知結構,是某個或某些特定概念組織起來的集合知識,它所包含的內容有概念的各種屬性,也有這些屬性間的關系。基模是人們在社會經驗中獲得的知識的認知結構,是已有的知識對當前所接觸到的信息處理過程的影響。基模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對新事物是一無所知的,而基模所發揮的作用就是把已有的認知信息保存起來,也可以說是對以前經驗的總結,我們往往從基模儲存庫中搜集與新事物相關的信息內容,對現在所接觸的新信息做出判斷,因而使我們認知判斷過程受到影響。基模的作用在于我們在對舊信息記憶的基礎之上,可以迅速的對新信息進行編碼,幫助我們推斷缺失的信息。基模有各種各樣的類別,根據基模涉及的內容和對象可以分為五種基模,即個人基模、自我基模、角色基模、事件基模和與內容無關的基模。
二、認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
1974年,德國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及了“沉默的螺旋”概念,1980年在其發表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的文章中對于此理論進行了概述。該理論假說由三個命題構成:
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是個人害怕被社會孤立產生的行為上的趨同。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諾伊曼認為,任何“多數意見”、輿論乃至流行或時尚的形成,其背后都隱藏著“沉默的螺旋”機制,進而會產生“輿論一邊倒”或“關鍵時候的雪崩現象”。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根據諾伊曼的觀點,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恐懼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為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
從沉默螺旋理論可以看出,理論所描述的基本問題是影響輿論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從社會層面來看,社會孤立現象導致人們恐懼,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層面;從個人層面來看,在意見氣候下,人們的感知對輿論產生影響。這兩個表現方式是由人們的認知基模對輿論產生了影響。人作為群居動物,具有社會性。導致人們在公開表達個人意見時,害怕孤立,并希望能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和喜愛。作為同一群體的人們來說,對于持不同意見的人會采取排斥的態度。
從基模的分類角度來看,沉默的螺旋是在角色基模的模式下產生的輿論現象。社會角色是社會互動論者借用戲劇領域的概念,指的是一種社會地位和身份所賦予人們的期待。社會角色可以從獲得方式的角度分為兩種,一種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等一系列生理因素基礎上的社會角色,另一種通過個人后天參與的社會活動而獲得的社會角色。當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或者發表公開意見時,常常會根據他人外在的相貌、性別、年齡,以及他人的社會角色和地位來做出判斷,從而贊同其觀點或者是保持沉默。
輿論的形成導致多數無知的群體心理機制,即人們都是來自于社會中的各個地方,擁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驗。社會中的輿論事件使這些人同時湊在同一個場所,如網絡論壇等空間區域內,他們的行為在此空間內是趨于一致的,最終會以普遍性代替獨特性,形成普遍的話語表達。多數無知的出現大多是因為參與輿論討論的個體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信息環境可見度不高下發生。作為普通的個體,人們無法做到像科學研究者那樣對事件判斷清晰準確,從而輕易的了解大多數人的看法。
在網絡空間中,人們的言論是開放自由的,并且在網絡交流中,呈現人與人之間存在互動的過程。但是關于某一公共事件的言論是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的。而參與輿論討論的人們由于其害怕孤立的心理機制,愿意接受大多數人所持的觀點,這時就容易產生沉默的螺旋。在信息環境不明確的網絡傳播中,擁有相似價值觀的人容易產生相同的觀點,形成相應的群體認同,因此在這種意見氣候之下,那些持不同觀點的少數派會害怕社會孤立而表現越來越沉默的心理機制,造成那些持多數意見的觀點優勢者的聲音越來越大。由此這種由個性變為一般性的群體觀念的形成,造成公眾輿論,并擴大影響力。
三、認知基模下沉默的螺旋在網絡傳播中的表現
公共事件中,心理機制是產生沉默螺旋現象的因素之一。有些學者提出沉默螺旋在網絡時代中將會終結的觀點,其實是網絡傳播與傳統傳播環境相比下,沉默螺旋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
人們的認知基模是不斷產生和發展的,在網絡傳播環境中,參與輿論的討論者有普通個體,也有作為意見領袖的成員存在。
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其基本假設是個人具有對社會孤立的恐懼感,是社會心理機制的一般性表現。在網絡空間中,是否會存在與現實生活人際傳播中所謂的群體壓力感,從而致使在電腦前,人們同樣受到社會認知心理的作用?根據瓦爾特和伯貢對16組面對面傳播和電腦媒介使用者進行了長期的、反復的有關人際關系的調查問卷,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面對面傳播與電腦媒介使用傳播作為兩種不同的交流方式,它們之間的差異是較小的;2)從人際交流中的親密度來看,面對面傳播和電腦媒介使用傳播達到趨于平等的親密度;3)雖然面對面傳播與電腦媒介使用傳播的交流方式不同,但是這兩種交流方式產生的傳播效果差異很小;4)在發展社會關系上,發現使用電腦交流的人與面對面交流的人相比較,對發展社會關系的關注度更高。具體而言,群體壓力感在網絡空間的表現原因來自于網絡ID,就如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名稱一樣,ID或者網絡昵稱成為了網絡空間中人們身份的表明,從而導致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受到社會心理機制下的輿論壓迫。
微博作為群體傳播的領域,是輿論事件的重要產出地之一。畢福劍事件就是產出于微博。2014年4月6日,一段疑似央視主持人畢福劍在飯桌上戲謔唱京劇的視頻在網絡中流傳,其中有些言辭不雅,而背后的爆料人正來自于新浪微博。人們對此事件的熱議集中于畢福劍主持人形象話題、朋友與信任的話題等。隨著社會的關注度逐漸提升,中央電視臺于4月8日發出公告,稱停播畢福劍所主持的節目數天。事件的持續發酵,對于事件的討論集中于政治、道德方面。由此可見,人們對于事件的判斷上,一方面取決于事件涉及人員的社會角色,致使事件的討論集中于畢福劍的主持人形象。另一方面作為新媒體的把關人,即意見領袖的出現在此事件中體現的導向作用。作為整個輿論事件觀點的生產者,意見領袖占領了傳播路徑的最高點,從而導致意見領袖的觀點是可見的,而其他人處于弱勢狀態,使一種聲音越來越強,另一種聲音越來越弱。
在此事件中,網絡空間中的幾種聲音是事件碎片化的信息,事件背后產生的原因最終未能讓人們了解。人們在參與事件討論時,并不知道事件的背景及當事人的心理動機。在討論中,人們對于事件的判斷受到認知基模的影響,這種社會心理機制影響輿論的最終定型,并影響社會及個人的生活。
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傳播中,由于人們的認知基模和社會心理機制的作用,沉默螺旋的現象仍然存在。在網絡言論看似自由,但信息環境并不清晰的今天,沉默的螺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網絡空間中,而是與我們現實生活環境一樣,與認知基模下的社會心理有著復雜的互動關系。
在網絡空間中,表面看似互動性較強的事件討論過程,卻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某一程度上加強了某一已有意見的合法性。人們在眾多信息中,感知信息的能力被麻痹,這時人們容易放棄對事實的判斷,最終基于已有的觀點形成意見。
網絡環境中的人們仍像人際傳播中一樣,社會認知心理是輿論形成的重要機制。沉默的螺旋如何在觀點之上揭露事實本身,是網絡傳播中應考慮的因素。而社會心理機制下的人們在輿論面前,更為缺少正確的判斷。沉默螺旋在網絡中的運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基金項目:新疆社科基金項目:“媒介文化對新疆社會發展的影響力研究”(14BXW097)】
參考文獻
①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約瑟夫·B·瓦爾特:《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非人際性、人際性和超人際性的互動》,《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④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10
(作者:周倩娜,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學學術碩士研究生;張菊蘭,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