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倩蕓
【摘要】本文通過對2013年以來《大河報》、《蘭州晚報》和《云南信息報》對“抗戰老兵”報道中呈現出來的框架,探討媒體建構的框架對歷史記憶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及其彰顯出的政治意涵。研究結果表明:媒體對“抗戰老兵”的報道共包含“老兵生活困頓”、“關愛抗戰老兵”、“重聚、重訪與追憶”和“授勛”這四個框架。總體來說,報道以正面積極的取向為主;采用個人化的敘述框架填充歷史記憶;并以“曲線”表達的方式對抗戰歷史進行再書寫。
【關鍵詞】抗戰老兵媒體框架歷史記憶文本分析
近年來,媒體上漸漸出現了一群與抗戰歷史密切相關的人物形象,他們被稱為“抗戰老兵”,一般特指“國民黨抗戰老兵”,其身份多為國民黨部隊的普通士兵、中級軍官。以往占主導的敘述模式中,與國民黨相關的人物或事件被媒體習慣性地忽略或模式化,這一敘事模式往往會遮蔽彌散在歷史長河當中的個體。近年來媒體對“抗戰老兵”的大規模報道,使這些個體的記憶、個體的形象能逐漸匯聚在一起,最終去接近真實的歷史記憶。同時,它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對國民黨相關的敘述框架與模式。在此意義上,我們想探討當前媒體對抗戰老兵的報道對歷史記憶的建構有什么影響?同時,又有哪些因素作用其中?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
美國學者威廉·甘姆森將“框架”定義為一個話語單元的核心組織概念或故事脈絡,它不僅使與該議題有關的事件有意義,而且確定了議題的性質,并邏輯地推導出一些顯而易見或符合邏輯的處理對策。作為核心組織觀念,框架還決定了符號表達手法的選擇,如機智的隱喻、典型的案例、醒目的形象、生動的描述和流行的詞藻。本文參照《西方某些媒體“3·14”報道的話語分析》一文,從話語包角度著重分析媒體采用的框架,以此更全面地考察媒體對“抗戰老兵”的報道。
筆者選擇2013年以來部分媒體做過的“抗戰老兵”系列報道,這些媒體主要包括《大河報》、《蘭州晚報》、《云南信息報》。其中《云南信息報》的“老兵,你好!”系列報道還榮獲2013年度南都新聞獎之“云南信息報年度新聞報道大獎”,足見該系列報道受到業界人士的認可。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筆者依據報道的主題和內容定位總結歸納出如下四個框架,每一框架之下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適宜的表達手法,包括機智的隱喻、典型的案例、生動的描寫、醒目的形象等。
(一)框架一:老兵生活困頓
在以往占主導的敘述框架中,媒體并未將過多的關注點聚焦于這些抗戰老兵身上,媒體對其報道常常語焉不詳或者僅僅輕描淡寫。因此,在媒體開始策劃“抗戰老兵”的系列報道時,呈現出來的首要框架就是以“尋訪者”的姿態去發現、報道抗戰老兵的生活狀況,以此喚起公眾的關注。
1、典型的案例
《起義老兵60余年生活困頓求助無門》一篇報道就描寫了生活在曲靖師宗縣彩云鎮路撒村委會發宜村的抗日老兵趙八十,因材料燒毀而無法落實老復員軍人待遇,生活十分困苦。而像趙八十這樣的老兵不在少數。
2、生動的描寫
除了多用“貧困”、“困苦”這些語詞,媒體還對老兵的生活進行細致的描摹,如“他和老伴生活在簡陋的屋內,體弱多病,無人照顧”,“院子里漏雨的棚子下的灶臺破敗不堪”,媒體慣用這些煽情的語句來引起讀者對抗戰老兵的同情。
3、機智的隱喻
《113歲抗戰老兵走了》主要報道了113歲付心德去世的消息,他是原遠征軍七十一軍第二野戰醫院少校醫務主任,是迄今國內最年長的抗戰老兵,被譽為“抗戰活化石”。這些抗戰老兵都已是風燭殘年,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人世。因此,媒體大量報道抗戰老兵去世的新聞,也意在提醒我們這樣一個事實:老兵的去世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逝去,更隱喻著與我們這個民族相關的歷史記憶的消失。
(二)框架二:關愛抗戰老兵
1、典型的案例
在媒體的報道中,社會上關愛老兵的主體(不包括媒體本身)主要涉及三類:
(1)政府。自從媒體和社會開始廣泛關注“抗戰老兵”后,媒體上也逐漸有了來自官方的聲音。比如有許多媒體都報道了民政部對“抗戰老兵”的新政策,即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范圍,借此塑造政府關注媒體和公眾呼聲的形象。
(2)企業。企業往往會和公益組織合作,以直接或間接捐助的形式去關愛“抗戰老兵”。這種行為不僅僅踐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對企業形象的一次提升。
(3)公眾人物。媒體的報道中也往往會出現不同圈子的公眾人物,大多都是來自娛樂界的明星或媒體圈中的知名人物,如《抗戰老兵生活窘迫引關注鄧超赴平頂山探訪慰問》一文中,就報道了關愛老兵資深志愿者孫冕和明星鄧超一起來到平頂山冒雨探訪老兵,并送去慰問金。“明星效應”也能增強社會對抗戰老兵的關注度。
(4)社會組織及普通志愿者。社會組織包括互助抗日老兵論壇,關愛老兵網、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等。它們致力于為全國抗戰老兵提供幫助,也曾經為資金不充裕的各地組織籌款,關懷老兵,幫老兵尋親、回家,以及尋找犧牲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等等。
以個體身份被報道的普通志愿者則較少,比較典型的是34歲的李磊,他在“關愛老兵”志愿者圈內,經過10年時間成長為一名“關愛老兵”的鐵桿志愿者,現在他常常與其他志愿者一起尋訪老兵,并把他們的經歷、生活境況等信息上傳至網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2、生動的描寫
媒體對“關愛”主題著墨較多。既側重于對行動的描寫,也著力鋪陳老兵們的反應。如“下午1時20分,一行人抵達許昌服務區,規定休息時間為五分鐘。鄧超和助理趕緊沖向服務區的小賣部買了幾桶泡面,倒上熱水便又趕回車上。坐在疾馳的車里,吃完泡面。”對老兵的反應描述既有記者的現場觀察,也有來自老兵或家屬的直接引述,其言辭多充斥著感恩、激動之類的話語。這些描寫使“抗戰老兵”的報道充滿正能量。
(三)框架三:重聚、重訪與追憶
這一框架主要包括抗戰老兵與戰友的相聚、對抗戰故地的重訪,以及對曾經親身經歷的戰爭場景的回顧。
1、典型的案例
《大河報》在抗戰勝利68周年時策劃了一組報道,即組織從全省各地來鄭的26名國民黨抗戰老兵齊聚一堂,同時重訪當年參加抗戰的有紀念意義的場地,緬懷當年因為這場災難而遇難的幾十萬同胞。有的老人甚至見到了60多年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2、生動的描寫
這些記憶多來自當事人的口述,或者是親屬的轉述。媒體用細膩的筆觸著力描繪當時的戰爭場景,是一種補充和還原歷史記憶的極好方式。譬如,“一個戰友剛起身跑,沒跑多遠,‘啪’的一聲被鬼子打死了。最后我也站起來跑,跑著跑著感覺大腿特別疼,用手一摸,發現大腿上全是血,一看,左腳上也有血,才知道腿被鬼子的槍榴彈打中了。”描寫極其生動,能給讀者真實生動的感知。
(四)框架四:授勛
授勛作為一種儀式性的行為,是對抗戰老兵的認可、肯定和贊譽。
1、典型的案例
《云南信息報》先后赴繼給紅河、大理、保山與德宏等地給抗戰老兵頒發抗戰功勛獎,將85枚抗戰功勛獎章帶給當地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他們有的開心未被忘記,有的卻說為民族、國家去打仗,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對接受頒發獎章這樣高的榮譽感到慚愧。
2、生動的描寫
對受勛者的反應描述是儀式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一枚枚古銅色、銘刻有“民族脊梁”字樣的抗戰功勛獎章,懸掛在已不健壯的胸前,雖然他們已經老了,雖然有志愿者牽引攙扶,但他們依然想努力挺直腰桿,以軍人特有的英姿來迎接這份遲到的榮耀。”著力渲染莊重的氛圍。
3、機智的隱喻
遲來的“授勛”儀式既隱喻著對抗戰老兵的肯定。不管這些抗戰老兵曾經隸屬于何種黨派,他們都是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理應值得我們去贊揚和尊敬。
三、結論
(一)抗戰老兵報道的媒體框架:積極正面取向占主導
綜上所述,媒體對“抗戰老兵”的報道共包含四個框架,分別是“老兵生活現狀困頓”、“關愛抗戰老兵”、“重聚、重訪與追憶”和“授勛”。
在對比中發現,關愛框架占據著媒體報道的主要部分。而在后兩個框架的建構中,媒體也在刻意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可以判斷,媒體主要是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展開對抗戰老兵的報道。盡管確有一些報道描繪了老兵們的悲慘生活,但故事的結尾都一律采用了正面敘述框架,即這些老兵在媒體的關注下最終得到了來自政府或社會的關愛,生活逐漸好轉,老兵們對這一轉變也充滿欣喜感激之情。
(二)對歷史記憶的影響:關注個人,還原歷史
1、個人式的敘事框架
此次對抗戰老兵這一群體的報道幾乎全是個人化的敘事,從個體的視角去填充抗戰歷史,突破了常規化的敘述模式,讓報道更加真實可感,同時也使歷史記憶更加充實和豐滿。
2、“曲線”表述:抗戰歷史的再書寫
從現在的媒體框架可知,媒體并沒有直接表明立場,而是借由這些抗戰老兵的敘述,通過采用關愛和授勛框架來警醒讀者。
3、媒體框架的變化符合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
隨著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大陸和臺灣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從此前的對抗疏遠到如今的互通有無。對國民黨抗戰老兵的認同也恰好契合了國家處理國內國際事務的原則。
因此,媒體的敘述框架仍然受到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影響,充滿著深厚的政治化意涵。盡管我們不得不承認媒體的報道固然是對國家策略的擴展和延伸,但是對于還原歷史記憶而言,這樣一種報道框架不啻為一種可喜的轉變。
參考文獻
①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3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2013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