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 張勤
【摘要】近年來關于大數據的研究熱度持續升溫,為了解其最新研究成果,本文通過梳理2014年國內有關大數據的研究,發現大數據研究仍然處于上升階段,大數據價值應用研究成為大數據研究的重點,并呈現出較強的拓展態勢,學界對大數據的研究態度也更加審慎。
【關鍵詞】大數據研究綜述評析
一、大數據整體研究狀況
1、大數據研究溯源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就提出了“大數據”這一概念,并贊頌其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①隨后的20多年里,美國企業界、學術界對它不斷地加以探討、研究。2011年5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麥肯錫在其發布的報告《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前沿》中指出:“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②從此,人們對大數據的關注度與日俱增。
2012年,徐子沛的《大數據》梳理了大數據浪潮發生的前因后果,揭示數據在未來社會中的革命性作用,被稱之為國內掀起大數據熱的第一本書。2013年,英國大數據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出版,前瞻性地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此后,大數據迅速成為國內外學界研究的熱點。
2、2014年國內大數據研究的特征
本文以“大數據”為關鍵詞搜索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發現2012年“新聞與傳媒”門類下涉及到“大數據”的研究文章僅有15篇,2013年研究文章增長為270篇,2014年,關于“大數據”的研究文章達到了534篇之多,相較于2013年翻了2倍。此外,對大數據的研究涉及到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多個領域。由此可以看出:2014年,國內新聞傳播學界關于大數據的研究延續了去年的熱度并且仍然處于活躍期,并且呈現出多向拓展的趨勢。
二、研究內容及視角
本文以2014年我國新聞傳播類核心期刊所載研究大數據的論文為例,運用內容分析法對相關文本進行梳理,發現2014年國內新聞傳播學界對大數據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數據基礎問題研究
自大數據概念引入國內開始,學界對大數據基礎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數據相關概念的探討,包括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新聞以及對大數據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預測等。2014年由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創新研討會”集中探討了大數據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創新發展的幾個基本問題,可以說代表了業界的主流觀點。
喻國明提出大數據并不僅僅是指數據規模的海量,大數據的真正價值在于它的全,而大數據分析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透過多維度、多層次的數據,以及歷時態的關聯數據,找到問題的癥結,直抵事實的真相。③陳力丹教授提出大數據新聞報道不同于傳統新聞報道那樣的簡單數字交代,而是展示了一種從宏觀與中觀的層面對于社會某一方面的動向、趨勢的動態的把握。同時陳昌鳳教授也總結了數據新聞包含的新聞形態的創新和新聞內容的創新。并指出形態到內容這兩個層次創新是非常可貴的,從技術形態的融合,進入到產業化的融合,再進入到內容的融合和遷徙,而這種遷徙反過來逼迫內容必須要進行改革。喻國明認為大數據新聞是基于大數據分析思維的新聞報道,是數據驅動新聞更高一級的形態,代表了未來新聞發展的一種趨勢。目前的大數據新聞更多是停留在實驗性階段,大數據新聞的關鍵不在于數據本身,而在于對數據價值的深度挖掘和關聯性分析。
2、大數據的實際應用研究
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利用新技術實現傳媒業創新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實際應用問題研究呈現強勢狀態。
2014年,傳媒業出現很多較為成功的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案例,中央電視臺可以說開創了國內電視媒體大數據新聞先河。2014年春節前夕,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欄目中推出的“據說春運”專題報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隨后,央視又在春節、“兩會”、清明假期推出了“據說春節”、據說兩會”、“大數據看出行”等系列報道,積極探索電視媒體大數據新聞的創新模式。
央視大數據電視新聞一經播出,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陳力丹教授認為,該節目將百度搜索和網上即時的調查與電視新聞結合起來,以各方面發展態勢的大數據作為背景來報道,是新聞報道題材的一個重大的創新。同時他以《華盛頓郵報》關于奧巴馬就職典禮的新聞圖片游戲為例,提到了“新聞游戲化”的趨勢,運用最新傳播技術手段改革新聞報道的形式和內容,而大數據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支撐后盾。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陸丹結合“據說春運”專題,總結了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創新情況。在生成機制上,通過臺網合作為報道創新提供了契機;內容選題上,用大數據準確感知,更加接地氣;報道方式上,大數據背景下更要凸顯對個體的尊重和關懷。⑤而大數據電視新聞的發展路徑需要從生產、傳播、營銷三大維度出發做通盤考慮。因為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根本依然是內容,大數據電視新聞發展不能單靠外部大數據,更要重視電視媒體自身的大數據富礦。徐琦等人強調新聞從業人員素養的提高將最終決定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未來。在肯定大數據在新聞業務上創新作用的同時,也有學者提出其存在的問題,大數據來源的單一,大數據使用的模式化以及數據圖表之外的視覺元素缺乏等,而這些都有待于數據來源、功能和呈現方式的完善。
此外,針對傳統圖書出版資源開發嚴重不足,產品形態單一,收益不佳的困境,有學者提出利用數據分析能優化出版過程,把握消費需求,準確定位產品形態,進而促使出版業從單純的出版活動向系統的知識服務轉型。吳詠蓓也強調基于數據分析的圖書策劃能夠更接近市場,圖書營銷更為精準。這就要求圖書編輯們強化利用數據的意識、提高數據采集和分析利用的技能、重視數據反饋。
3、關于大數據技術的審視和反思
作為一種技術創新,大數據正在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但也帶來了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問題以及數據主權問題。因此,在人們對大數據時代到來歡欣鼓舞的時候,一些學者對于大數據也表示了一定的擔憂。早在2013年,王武彬就指出國內大數據討論中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包括數據的公開性與公眾隱私保護之間的沖突以及過于高估大數據對于傳媒業的價值等。2014年,關于大數據技術的審視和反思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的話題集中于數據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大數據時代數據主權維護等問題上。
(1)數據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大數據技術環境下,公共數據開放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劉小霞認為大數據網絡搜索加大了個人信息安全風險,而信息主體安全意識淡薄、立法規范滯后以及信息和數據傳播的動態、交互、匿名化是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田新玲等指出除了大數據技術上的原因,還存在諸多結構上的因素,如被操縱的公共領域與內心領域的融合趨向、技術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公眾網絡社會的抗爭、不同文化價值的沖突等。
對于大數據時代公眾隱私保護的途徑,陳昌鳳、虞鑫等人認為應該將隱私問題的重心轉移到數據使用者身上,數據使用者在獲取了數據后被允許較長時間保存數據。這樣可能帶來過度披露和二次使用數據帶來的關于隱私問題的風險。而為了緩解這種矛盾,需要我們尊重個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數據存在方式,盡快出臺數據隱私權保護政策,制定大數據產業的行業自律條例,樹立公眾數據開放觀念、提高公眾大數據技術素養。
(2)數據主權維護問題。當前的大數據和運用處理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原先以國土疆界為劃分的安全概念,帶來了復雜的權責關系。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蔡翠紅分析了大數據技術所引發的新數據鴻溝、數據霸權以及數據跨國安全威脅等問題,稱對大數據的高效利用已成為各國獲取信息權的關鍵,其所蘊含的重要情報信息昭示了對國家安全和戰略能力的重要意義。⑥沈國麟強調數據主權是一種權力,但實施這種權力則需要掌握分析能力。大數據是國家戰略資源,中國應構建自己的國家數據戰略,包括加強國家安全、推動技術創新和完善政府決策等。⑦
三、學科研究總體評析
2014年,學界對大數據的研究熱度仍在上升,并且已不僅僅停留在概念探討、特征分析等基礎問題層面。人們開始結合大數據應用的案例,試探著尋找其在傳媒業的應用價值,如何才能讓大數據成為利器,實現中國傳媒業的創新發展成為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關于大數據技術的研究已經逐步推進到了其實際應用層面,并且呈現強勢狀態。與此同時,大數據的研究已漸趨回歸理性,人們不再如大數據引入初期那般歡欣鼓舞,而是嘗試著對大數據技術進行哲學審視和反思,諸如公共數據開放性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大數據技術下國家數據主權的維護等問題成為學者討論的熱點。
大數據研究方興未艾,大數據將依舊是學界研究的一個重點,并且,隨著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推廣以及研究的深入,將會開拓出更新的視角,也提出更多的問題,人們將會用更加審慎的態度看待技術對于新聞事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①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②⑥蔡翠紅,《國際關系中的大數據變革及其挑戰》[J].《國際經濟與政治》,2014(5):124-145
③喻國明,《從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關于大數據新聞的前世今生》[J].《青年記者》,2014(12):43-44
④楊雅,《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新聞傳播的新范式——“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創新”研討會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4(3)
⑤陸丹,《從央視〈晚間新聞·據說春運〉看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創新》[J].《新聞界》,2014(9):20-22
⑦沈國麟,《大數據時代的數據主權和國家數據戰略》[J].《南京社會科學》,2014(6):113-119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