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寧
【摘要】數字化媒體時代,由于其交互性、匿名性和可復制性等特征,使得現實虛擬化,人們極容易陷入一種虛擬與現實混沌不分的沉迷狀態,虛擬與現實同時變得陌生化。本文借用文學語言的陌生化理論,分析了虛擬社會導致的現實虛擬化,情感陌生化和關系疏遠化等結果,并對其進行了哲學思考。
【關鍵詞】虛擬社會情感陌生關系疏遠
“陌生化”的概念是由俄國形式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來的。他認為,藝術不是現實的反映,而是對現實的陌生化,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①。陌生化即通過對生活常態的非常態表現,喚起人們新鮮陌生的感覺和體驗,打破對現實世界的習慣性知覺方式。
文學意義上的這種定義把陌生化作為一種手段,它涉及作者、文本、讀者與世界四個主體,在讀者與作者、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一種陌生感和距離感,以此來增加文本的理論高度。
陌生化作為一種技巧性策略和經驗性過程,它的形成和運用具有一種動力帶的作用,一方面呈現出客觀學科的特點,另一方面,促進實現社會學家主觀上提高理論學術抽象性的目的②。雖然陌生化屬于文學創作的范疇,但它強調的是反常規創作,具有比較廣泛的適用性。在這里,陌生化也可以作為一個媒介過程來運用。
虛擬社會關系是伴隨數字媒體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呈現一種符號化、抽象化的溝通與交互狀態,虛擬化生存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規范和交往方式,影響著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整個的媒體生態環境。新媒體形態下的這種社會存在,對現實的人際關系賦予新的內涵,使現實陌生化。
一、現實虛擬化
鮑德里亞說,“在通向一個不再以真實和真理為經緯的空間時,所有的指涉物都被清除了,于是仿真時代開始了,人工指涉物在符號系統中復活了。符號是一種比意義具有更大延展性的物質,這不是模仿或重復的問題,也不是戲仿的問題,而是用關于真實的符號代替真實的問題,這是一個超穩定的、程序化的、完美的描述機器,提供關于真實的所有符號,割斷真實的所有變故。”③
1、虛擬的表現
“虛擬”一詞,已經廣泛應用到社會經濟生活中,尤其是計算機軟件行業,電腦網絡數字化等虛擬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虛擬經濟、虛擬企業、虛擬銀行、虛擬大學、虛擬政治、虛擬戰爭、虛擬共同體等。虛擬存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數字技術憑借便捷的交互傳播,超越了時空限制,構建了一種符號化的影像。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接收者或發布者很容易產生一種實時信息交換的“擬真”的幻覺,虛擬的信息產品成為現實的替代品,不知不覺地隱沒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
2、虛擬社會的特點
虛擬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匿名化、低限制和弱聯系。匿名化是指每個參與主體都有屬于自己的數字化的ID,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姓名、性別、形象甚至交往環境。低限制是指虛擬空間里的制約極少,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他人交往,克服了現實中身份地位等的不平等。弱聯系是指交往主體之間的溝通聯系較弱,主體隨時可以更換對象。
虛擬社會的這些特點,使個體的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的識別完全不同,不再具有現實中的唯一性、區別性和異質性,造成了個體身份認證的弱化,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變化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④。人作為世界上唯一具有認識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夠認識自我的存在物,唯一具有自覺自為意識的生物體,人在自我的意識中,將人與世界把握為“關系”性的存在,并進行著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性”活動,力圖把世界變成對人來說是真善美相統一的現實。
然而,當人們對虛擬社會與現實世界混淆不清的時候,人們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經驗,便難以區分是現實的真善美還是虛擬的認知快感,在這個模式化的數字過程中有可能使人們的審美過程喪失想象的創造力。
虛擬技術把人們在現實中的身份和角色變成了符號,消除了人們在現實中的地位、相貌等顧慮,伴隨這樣的過程,人們的工作方式,休閑方式和交往方式等都變得符號化,主體的活動變為一種符號化的虛擬存在,由此產生的社會關系也是虛擬化的。拋開現實中的面具,人們的存在和互動便具有了模糊性。
這樣的實踐對象活動沖擊了認識主體的認知知覺,并對人的自我意識的認識產生影響,使其難以獲得獨特的認知經驗。在這種境域之下,活動主體存在的關系是弱化的,那么,現實社會中各種機制體制也難以發揮剛性的約束,人們的責任感和義務觀念程度降低了,維系虛擬社會的組織和制度力量,較現實社會相比變得弱化,人際關系松散的趨勢就難以避免。
二、情感陌生化
辯證地來看,數字技術增強了社會支持網絡,伴隨而來的消極影響也令人堪憂。以移動新媒體手機為例,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機依賴癥”,表現為人們已經無法離開手機。
現在的家庭聚會、同學聚會等再也看不到傳統社交模式的模樣了,因為即使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想要見面的人聚在一起,人手一部手機的場面比比皆是,只為逃避暫時的冷場。網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旁邊,你卻在玩手機”,形象地表達了手機依賴導致的情感缺失。中國人的感情表達本來就比較內斂,過多將自己陷在手機世界中,只是停留在“人機對話”的交流上,容易忽略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造成社交圈子變窄,生活圈子縮小,注意力的分散,孤獨感的增加。公共社交場合,只顧低頭玩手機,面對面的表情、語調、眼神等直接交流被淡化忽視,甚至對面對面的社交產生恐懼和抵觸的情緒。
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中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系統二元社會模式。他認為,人們不但生活在進行文化再生產的生活世界的境域中,同時還生活在負責進行物質再生產的系統中。現實的情景卻是,人們的生活過多地依賴于物質,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即“社會合理化的過程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由此導致體制層面的理性化,最后出現生活世界的體制殖民化。”⑤
移動新媒體作為社會物質再生產的產物,人們對其的過度依賴正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結果,對工具過度合法化而缺乏對工具的正確認識和理性批判。使用行為本身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隱藏了工具持有者內心的原始真實的想法。大量未過濾的信息導致的了選擇焦慮癥,剝奪了我們自身的時間和注意力,持續的多任務狀態,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降低了人們的思考能力,人際交流的情感陌生難以避免。
三、關系疏遠化
無論對于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關系”都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其中交往主體的信任機制是關系維持的重要基礎。雖然媒體環境發生了變化,信任機制仍然是虛擬社會聯系的重要紐帶,但這種關系因新媒體形態的多樣化發生了變異。
其結果是,傳統意義上的基于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主體間親密關系完全改變,網絡交往中主體呈現的無標示狀態特征,極大地挑戰著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規范。
虛擬社會的人際交往,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并形成新的行為模式。人們在網絡中表現熱情,侃侃而談,在現實中卻反應冷淡,沉默寡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信任感也愈來愈缺乏。
早在1997-1999年,Katz和Aspclen就做了全國性的調查,比較了網絡使用前后的社會參與程度。研究發現,大量使用網絡會造成社會參與活動的下降,縮小社交圈,減少與家人的交流,同時增加個體的孤獨感,降低人際信任感。⑥
倪曉莉等人在《虛擬社會關系中的人際信任研究》一文中,以大學生為例,采用數據分析與統計方法,對其網絡使用環境下的人際信任、自我人格等心理因素進行了調查評估,探索了虛擬社會關系中人際信任的影響機制。調查結果同樣表明,網絡使用過度,人際信任感低。
以微信所形成的社交關系為例,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常寧將其解讀為,以利益需求為基礎的“臨時社交關系”:最易成為“僵尸關系”。微信平臺所形成的社交圈子形成了兩種關系,一種是真實的強關系,這種關系是由小圈子構成,多是親朋好友,且是現實中的關系。這種強關系的穩定性很高,即使不使用微信,依然通過其他方式聯系。另一種是基于某種利益需求臨時搭建的弱關系,這種關系越來越成為職業社交、工作范疇和營銷的工具,且范圍越來越大,它不依托情感來維系,只是為了滿足工作、社交或行銷的目的。
雖然網絡弱關系是人們獲得信息支持、社會資源、伙伴關系、補充給養真實社會關系的重要來源,但一旦沉溺于“符號虛擬人格”中,就混淆了真實角色和虛擬角色,容易迷失自我。
當微信中工作營銷的需求越來越多,弱關系的比例就會越大,人們會因這些“被迫要看”的信息而身心俱疲,產生失落焦慮的情緒。這種臨時搭建的弱關系降低了社會交往主體之間的滿足感和安全感,破壞了關系的維系基礎。
參考文獻
①什克洛夫斯基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10
②陳健、宋菲菲,《陌生化:社會學理論及其文本的運用策略》[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7(5)
③鮑德里亞:《仿真與擬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30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60
⑤阮新邦:《批判詮釋和知識重建》[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67
⑥Katz J E, Aspclen P.Anation of Stranger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7(12):81-86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