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翠
【摘要】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故后,各方媒體對事故進行了較為及時、全面的報道,有效地發揮了傳播信息的作用。然而,在新聞倫理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在災難報道中,媒體從業人員要遵守新聞倫理規范,既要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又要尊重受害者隱私,以人為本,避免對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
【關鍵詞】災難報道新聞倫理隱私人文關懷
災難性報道一直是社會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擁擠踩踏事件,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傷的悲劇。1月1日,《新京報》刊登了一篇遇難者的人物特寫報告,以“復旦20歲‘才女’外灘踩踏事故中遇難”為標題,大量引用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平臺方面的信息?!赌戏街苣穭t以“遇難者杜宜駿”為題,以人物為切入點從側面還原外灘踩踏事故發生的現場。當晚八點,網易新聞轉載了《新京報》的報道,并配上了遇難者的真實頭像。隨即復旦大學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相繼發布消息,呼吁媒體尊重逝者,保護亡者隱私。1月2日,一篇注明來源為“復旦易班”微信公共號的帖子《【呼吁】少點傷痛,多點尊重》得到廣泛關注,并得到包括“復旦大學校友會”微信公共號在內的多處轉發,該公開信對媒體關于復旦遇難女生的報道方式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四點對媒體倫理的看法:針對此次踩踏事件的報道具有偏向性;為新聞噱頭而大篇幅報道復旦女生;報道對遇難者親人造成了二次傷害;媒體通過泄露遇難者隱私來博取關注。1月3日,微信公共號“微觀者說”轉發了一位廣州媒體人的文章《媒體人就外灘踩踏事件致復旦學生公開信:別太矯情了》。這場關于“復旦遇難女生報道”的論戰引發了社會對災難報道中新聞倫理的討論。媒體在此次災難事件中的表現確有諸多值得思考之處。
一、報道中涉及的個人隱私問題
《新京報》在《復旦20歲“才女”外灘踩踏事故中遇難》一文中通過“云南籍大二學生杜宜駿”、“復旦大學燕曦漢服學會會長”、“1994年出生”、“2013年7月從云南師范大學附中畢業”、“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專業”等字眼,公布了其真實姓名,大篇幅引用了遇難者的私人資料。我國首位詳細論述隱私權的法學家張新寶博士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信息秘密和私人生活安寧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知悉、侵擾、搜集、利用以及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庇纱丝梢姡[私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和私人生活。即使是遇難的亡者也仍具有隱私,死者的隱私屬于死者生前的一種人格利益,同樣應當受到保護。因此即便災難事故中的受害者已逝,其私人信息仍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應當受到保護。遇難者和遇難者男友在社交網站上發布的信息,涉及個人信息和情感披露,屬于隱私的范疇,媒體在未經授權的的情況下使用私人信息,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害。
二、媒體能否直接轉載社交網站上的信息
新京報在新聞報道中直接引用了復旦女生在人人網上的狀態“當日17:07她還直接發狀態稱‘求明天中午上馬基的同學幫我帶個假條’”。除此,還引用了其男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紀念女友的全文。克萊·舍基在《未來是濕的》一書中的觀點認為,網絡上的信息的發布是公共的,但不面向公眾。遇難者及其男友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信息,并不等同于接受媒體的采訪,如果不經授權就直接轉載發表的內容也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此外,社交網站上的信息是在某一情境下的情緒和話語的表達,具有具體的情境和范圍限制,不能脫離語境分割信息的完整性,而且,社交網站上的信息并不全是準確無誤的,如果媒體不同當事人確認就直接使用社交網站上的個人信息,不核實消息的準確性,新聞的客觀性就得不到保證,這也是有悖于新聞規范的。
三、“公民知情權”能否成為新聞記者的擋箭牌
在《媒體人就外灘踩踏事件致復旦學生公開信:別太矯情了》一文中,作者以“新聞價值”和“公民知情權”為由,反駁復旦學生的批評。新聞報道的公共價值是判斷一篇報道優劣和是否具有價值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災難報道缺乏公共價值,就會變成悲情消費,新聞價值也會被削弱。公民的知情權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和權利”。①知情權是為了確保公眾了解社會相關信息。當公眾的知情權和個人的隱私權發生沖突時,只有涉及公共利益時,法律才優先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對個人利益進行必要的限制,媒體才可以對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進行適度披露。媒體在公布個人信息時,要考慮這些信息與公共價值和知情權是否有重大關聯,是否關乎公共利益。在對踩踏事故的報道中,媒體公布的復旦女生的諸如姓名、愛好、生源地等個人信息并沒有公共價值,沒有公共價值的報道就會異化為借新聞價值和公眾的知情權來滿足市場的情感消費的行為。媒體在報道災難性事件時,要立足于媒介的公共價值屬性,把報道的重點放在對災難事故發生原因的追問和監督問責上,而不應借新聞價值和公眾的知情權,挖掘個人隱私,追求新聞的眼球效應。而且,過度地報道還會讓受眾質疑報道的客觀性,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反而會損害受眾的知情權。
四、新聞報道對遇難者親屬造成了二次傷害
在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的報道中,一些媒體大量公布復旦女生的個人信息,將她的微博、人人網、貼吧、照片公布在網上。災難事件對新聞媒體來說是極佳的新聞素材,而對當事者及其家屬卻是巨大的打擊和悲痛。媒體對此次事故的某些報道角度會對遇難者家人造成二次傷害。媒體人對災難事件的采訪活動不應對生者造成侵擾悲痛,增加他們的痛苦,更不能為了增加報道的情感力量而忽視或不顧受害者家人的感受。新聞記者應當具有人文情懷,在報道災難事件時記者應當做到換位思考,遵循新聞的“最小傷害”原則,選擇合適的角度和正確的方式,避免對遇難者家屬造成再一次的傷害。
五、新聞報道是否踐行新聞專業主義信條
在《媒體人就外灘踩踏事件致復旦學生公開信:別太矯情了》一文中,作者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對記者就此次事故的報道進行闡釋。臺灣學者李瞻認為:新聞專業主義就是一個專門職業所遵守的行為及道德標準。②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元素體現在新聞職業倫理中。美國著名記者、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教授的吳惠連教授曾說:“我相信只有一種倫理……不要傷害別人,不要偷盜,不要說謊,尊敬他人……新聞倫理,其實就是將這些生活中的倫理應用到新聞報道的實踐中去。”③一則報道是否專業,既要看它的新聞價值,也要看它是否符合新聞倫理。媒體人在踐行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必須做到遵守新聞倫理,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以人為本。災難性事故發生后,有些媒體為了新聞的獨家性和可讀性,挖掘大量“細節”,增加了受害主體和家屬的悲痛,這類報道是不符合新聞倫理規范的。此類行為不僅沒有體現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還會引起受眾的不滿和反感。
六、新聞報道的煽情化與標簽化
在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的報道中,媒體利用受難者名校學生的標簽,對復旦遇難女生進行大肆報道,再加上青春、美貌、漢服倡導者等一系列吸引人注意力的要素,使報道極具煽情性。媒體將復旦遇難女生從眾多遇難者中脫離出來,擺在顯眼位置,使其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對其進行了著重報道??死5隆·克里斯蒂安等學者在其合著的《媒介公正:道德倫理問題真的不證自明嗎》一書中專門提到了“五個倫理學準則”,其中包括“只有當忽視一切社會差別時,正義才會出現”這一基本的倫理學準則。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1996年9月制定的《職業倫理規范》中也明確提出新聞記者應該:觀察人時不要被民族、性別年齡、宗教、種族、地理、性取向、是否殘障、外貌或社會地位這些因素制約住。媒體對復旦女生的偏向性報道表面上迎合了大眾的關注點,契合了受眾獵奇的心理,實際上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原則,不利于引導良好的輿論導向和媒體社會形象的塑造。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媒體應當公平、平等地對待災難中的每一個受害個體,對受害者的報道態度應當與個體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無關。
美國攝影師協會前會長威廉·桑德斯強調說:“你首先是人類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聞工作者?!雹苄侣動浾呤紫仁亲鳛橐粋€基本的社會人存在,其次才是一個記者。在災難事故中,記者首先要看到災難,其次才是新聞。在報道災難事件時,記者要尊重受害者隱私,不能為了追逐經濟效益和個人利益而侵犯公民的正當權利。美國學者邁耶斯說:我們過多地關注了新聞價值,而未關注道德價值。⑤新聞記者要想向社會傳播好的新聞并取得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就要尊重他人,敬畏生命,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心存同情是對媒體從業者的底線要求。新聞記者要理解危難時刻公眾特殊的情感和道德需求,在報道真相和尊重生命之間尋求平衡。在災難性報道中,新聞記者要以人為本,新聞報道要有人文關懷?!八麄兊男侣勑袨椋峙虏恢皇菓撌艿揭话闵鐣赖碌募s束,同時也應該受到更為嚴格的新聞職業道德的某種約束?!雹扌侣動浾卟粌H要遵守一般的社會倫理,還要嚴以律己,在遵守職業倫理的前提下開展新聞活動,努力具備學者喻國明所說的“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大徹大悟的智慧”的新聞人人格。
參考文獻
①翁國民、汪成紅,《論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34-40
②景剛,《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專業主義》[J].《當代傳播》,2004(4):86-87
③陳筱琳,《法制記者:走出倫理困境》[J].《視聽界》,2005(2):80
④古福,《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
⑤程素琴、謝婧,《災難報道中的新聞倫理》[J].《現代傳播》,2011(8):167-168
⑥楊保軍,《新聞道德結構要素及主客體關系模式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9(5):52-56、92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