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林
斯里蘭卡是南亞發展中小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不完全相同。斯里蘭卡執政者信奉民主社會主義,采取了很多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措施。發展到今天,斯里蘭卡獨特的發展道路具備了較多社會主義因素。

斯里蘭卡民族獨立
過程中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
一、民族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攜手前行
斯里蘭卡自16世紀以來先后受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統治,l9世紀后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民族主義思想開始萌芽。英國統治者給斯里蘭卡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也催生了本土買辦資本和官僚資本,他們共同剝削民眾。“錫蘭資本家之苛刻和殘酷,并不亞于英國資本家”。[1]斯里蘭卡上層精英去英、美留學工作時,感受到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時代脈搏,也對馬克思主義者批判資本主義深有共鳴,回國后成為民族主義思想代言人和社會主義思想傳播者,其中包括斯里蘭卡獨立之父斯蒂芬·森納那亞克和獨立后領導人所羅門·班達拉奈克等。班達拉奈克20世紀30年代就表示,“我們主張的民族主義是建立在社會主義認識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是錫蘭人民文化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斯里蘭卡還誕生了一批左翼政黨。統治者建立的眾多茶葉、橡膠種植園及其配套加工業,以及二戰期間的橡膠制造業,造就了大批集中勞工和工人階層,與歐洲傳來的“工聯主義”一起催生了斯里蘭卡工人運動。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青年學生于1935年在斯里蘭卡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錫蘭平等社會黨,該黨1943年分裂為錫蘭共產黨和蘭卡平等社會黨兩派。錫蘭共產黨追隨蘇聯共產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多次分裂,今天的斯里蘭卡共產黨是其主體繼承者。蘭卡平等社會黨信奉托洛茨基主義,為第四國際成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有實踐意義的托派政黨,至今仍活躍于斯里蘭卡政壇。
二、民族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聯手爭取民族獨立
出于較為有利的內外因素,斯里蘭卡獨立進程相對順利,這也意味著斯里蘭卡繼承原有制度而非另起爐灶。從外部來說,英國為便于統治,在斯里蘭卡建立了代議民主制,在福利思想指導下初步建起公共醫療和教育體系,二戰后又順應殖民地獨立大勢,斯里蘭卡成為英聯邦一個自治領。從內部來說,斯里蘭卡主體民族僧伽羅族和居于少數地位的泰米爾族長期對立,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不時沖突,導致各派力量默認由相對溫和、代表資產階級和地主利益的森納那亞克來領導獨立運動。森納那亞克成立統一國民黨,將僧伽羅大會黨、錫蘭泰米爾大會黨和穆斯林聯盟等代表不同族群利益的政黨攏在麾下,贏得首次大選。森納那亞克不主張實行社會主義,但允許左翼政黨存在。班達拉奈克為了壯大民族獨立力量,自愿將所創立的僧伽羅大會黨并入統一國民黨。平等社會黨和錫共等左翼政黨認為斯里蘭卡首先需要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然后再通過議會斗爭實現社會主義,所以決定參選,以實際行動支持了獨立運動。斯里蘭卡民族主義政黨和左翼政黨均為斯里蘭卡民族獨立做出了貢獻。
三、斯里蘭卡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思想有較大接納度
斯里蘭卡受到殖民者基督教壓制的傳統佛教,在19世紀中葉出現持續百年之久的復興浪潮,與社會主義思想在斯里蘭卡的傳播恰好交疊。同作為被壓迫者的信仰,兩者批評矛頭所指幾乎一致。佛教徒和社會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和佛教思想進行比附,稱“社會主義對僧侶來講不新鮮”,認為佛教與共產主義的共同點遠遠超過與資本主義的共同點。[2]班達拉奈克等政治家也試圖將佛教與社會主義有機結合,提出“佛教民主社會主義”的概念。佛教與社會主義思想相互借重以擴大各自影響,給斯里蘭卡發展留下特殊印記。
斯里蘭卡獨立以來
的社會主義實踐
一、班達拉奈克夫婦對斯里蘭卡社會主義實踐貢獻良多
班達拉奈克夫婦對斯獨立后發展方向和道路影響巨大。在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大發展背景下,班達拉奈克不滿統一國民黨保守而退出該黨及其政府,宣布“我本人主張社會主義,確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決斯里蘭卡的問題”,并于1952年創建自由黨,稱要把自由從以自由為私產的人手中奪過來,“讓人民普遍享有自由”。[3]自由黨將自身定位為中左翼政黨,班達拉奈克之妻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認為,班達拉奈克主張的社會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4]
班達拉奈克1956年競選時宣稱自己是“民主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主張在斯里蘭卡全面實施包括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和食品補貼在內的社會福利政策,在競選綱領中提出,“在工農業計劃經濟基礎上增加國家財力,這個計劃涉及到大企業國有化”。[5]班達拉奈克勝選出任總理后即著手土地改革,規定私人占有土地最高限額,將土地分給無地農民耕種,但未及推行其他政策,1959年就被極端分子殺害。班達拉奈克夫人繼任自由黨領袖,也繼承了班達拉奈克的思想和遺志,在其后的執政歲月中不遺余力地加以踐行。
班達拉奈克夫人領導的自由黨聯合政府在1959—1965年、1970—1977年兩個任期先后推行多項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措施。在第一任期,將英、美控制的石油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國有化,創辦錫蘭人民銀行;對大部分進口商品增加或開征進口稅;擴大免費醫療教育覆蓋范圍;將所有基督教會學校收歸國有;在外交領域倡導“反帝”和不結盟路線,收回英軍在錫蘭的海、空軍基地。受到英、美要挾時,班達拉奈克夫人表示,“錫蘭不準備為了取得援助而聽命于資本主義國家”。[6]在第二任期,廢除獨立前制定的索爾伯里憲法,將國名從錫蘭改為斯里蘭卡,使斯里蘭卡從自治領變為共和國;進一步推動土地改革,將私人土地超出限額部分收歸國有;將外國人擁有的種植園和最有影響的媒體國有化。
上述政策很大程度上符合斯里蘭卡廣大人民的期待,其實施迅速改變了斯里蘭卡殖民地經濟結構,發展了民族經濟,縮小了貧富差距,促進了社會公正。
二、自由黨與統一國民黨的相互競爭豐富了社會主義因素
斯里蘭卡獨立67年來,自由黨和統一國民黨交替執政,自由黨執政33年,統一國民黨執政34年。自由黨中間偏左,統一國民黨中間偏右,都聲稱以自由、平等、公正為價值追求,基本上都屬社會民主黨范疇。統一國民黨最初是由親西方的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組成的右翼政黨,正是在自由黨及其社會主義政策挑戰下,逐漸轉變為走中間道路并吸收眾多中小企業主和知識分子組成較廣的中右政黨。該黨1958年宣布以實現民主社會主義為綱,堅持教育和醫療的公立性質。[7]1977年再次上臺后,領導人賈亞瓦德納強調繼續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政策,將議會內閣制改為總統制,1978年修憲將國名改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統一國民黨將一些國有企業重新私有化,減少補貼與福利支出。斯里蘭卡經濟增強了活力,1977—1994年年均增長5%以上,但貧富差距也有所擴大。
進入90年代,受全球化浪潮影響,自由黨和統一國民黨政策主張出現趨同。1994年,班達拉奈克夫人之女庫瑪拉通加領導自由黨再次上臺,同意降低國有經濟比重,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其后斯各屆政府均實行混合經濟模式。2005年,拉賈帕克薩接替庫馬拉通加擔任自由黨領袖后,平行推動國有、私營經濟發展,提出“馬欣達愿景”規劃,確保國家對能源、交通等要害部門掌控,完善免費醫療、教育和食品補貼制度,為抵消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負面影響,大力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引資發展基礎設施。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機令支持斯里蘭卡民族分裂勢力的西方國家自顧不暇之際,拉賈帕克薩集中力量消滅“泰米爾伊拉姆猛虎組織”,結束長達近30年的內戰,維系了國家統一。拉賈帕克薩執政十年間,斯里蘭卡經濟年均增速超過6.5%,國家實力明顯增強,貧困率從15.2%下降到7.6%,社會公平程度提升。
三、左翼政黨對斯里蘭卡政治發展產生持久影響
左翼政黨和班達拉奈克夫婦思想上都傾向社會主義,平等社會黨和共產黨等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同自由黨合作。1956年,三黨結盟競選并共同組建政府。1970年三黨再次組成“聯合陣線”參選,平等社會黨獲得18個議席,成為僅次于自由黨和統一國民黨的第三大黨,其領導人德·席爾瓦出任政府憲法事務部長并主持修訂憲法,另一領導人佩雷拉擔任財長。自1994年至今的歷次選舉中,上述三黨均保持著某種形式的合作。
更為激進的左翼組織“人民解放陣線”也影響了斯里蘭卡政治發展。20世紀60年代中期,受革命者切·格瓦拉等影響,斯里蘭卡左翼激進分子提出開展武裝斗爭,成立“人民解放陣線”,并于1971年4月發動暴動。班達拉奈克夫人政府在國際社會支持下平息了暴動,為平復社會激進情緒,推行了第二次土改等更多有利于社會公平的措施,還給予人民解放陣線合法地位。20世紀80年代末,人民解放陣線遭到統一國民黨政府殘酷打壓,但頑強存活下來,2004年參選成為斯里蘭卡第三大黨并入閣。今天人民解放陣線雖已退出政府,但仍對斯里蘭卡政治發展保持著一定影響。
斯里蘭卡各左翼政黨認識到,自身不能也無力主導國家發展方向,另起爐灶則有被邊緣化危險,最終都決定走議會斗爭道路,并通過與中左政黨建立統一戰線來贏得選舉、進入政府,盡量將自身影響最大化。
斯里蘭卡獨特發展
道路的前景與展望
斯里蘭卡獨立后沿襲了殖民者強加的資本主義制度,但不忘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共同的價值取向,積極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等目標,采取諸多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措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斯里蘭卡政治經濟穩定、社會相對公平、人民福利較好,這在發展中國家中并不多見。斯里蘭卡當前人均年收入約3300美元,居南亞國家前列,成人識字率93%,人均壽命75歲,均為南亞第一。[8]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3年《世界發展指數報告》,斯里蘭卡人類發展指數為0.750,在187個國家中排名第73位,不僅領先于同一地區的馬爾代夫(第103位)和印度(第135位),也好過泰國(第89位)和菲律賓(第117位)。[9]斯里蘭卡并行不悖地發展經濟和保障人民福利的做法,有獨到之處。
斯里蘭卡無力改變資本主義制度,但執政者長期堅持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政治體制和外交路線。斯為鞏固獨立與維護主權而數次修憲;為反對民族分裂不惜訴諸武力;名義上實行三權分立,實際將司法置于議會監督之下;外交上堅持不結盟傳統,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時不向強權低頭。
斯里蘭卡有較多社會主義因素,具備更進一步發展的良好條件,但在當今資強社弱的國際環境下,短期內還難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然而,斯里蘭卡若能利用好當前亞洲各國互利合作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則可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好發展前景,其追求的目標也更有實現的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一局)
(責任編輯:張凱)
————————
[1] 盧多維克著,四川大學外語系譯:《錫蘭現代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頁。
[2] 郭家宏:《斯里蘭卡——發展與民族對抗的困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頁。
[3] 轉引自穆倫塞維拉蒂:《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科倫坡:漢莎出版有限公司,第124頁。
[4] 楊翠柏主編:《南亞政治發展與憲政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10年版,第429頁、431頁。
[5] 同[1],第429頁。
[6] 轉引自張位均、鄭瑞祥:《斯里蘭卡獨立后的40年歷程》,載《南亞研究》,1988年第2期。
[7] 王家瑞主編:《當代國外政黨概覽》,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頁。
[8]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594/.(上網時間:2015年5月22日)
[9] http://www.renkou.org.cn/policy/2014/618.html.(上網時間: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