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近平出席莫斯科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中俄致敬歷史展望未來
5月8—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并訪問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導致俄與西方關系緊張,歐洲領導人幾乎全部缺席5月9日的紅場閱兵。習近平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出席觀禮。中俄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強調中俄要共同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兩國還簽署了有關“歐亞經濟聯盟”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聯合聲明,并簽署32項協議,價值250億美元。
在近期日美防衛同盟強化,中日齟齬不斷,美俄關系更在“冷戰邊緣”的背景下,中俄走近難免引起西方的猜疑和忌憚,甚至有評論稱“俄中軍事政治聯盟已經形成”。但中國從不諱言自己是“現行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更愿意做“維護者”,而不是破壞者。習近平此行目的旨在與俄羅斯等國家展現共同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的決心。中俄在此共識下,探討了加強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共同推動G20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等方面作用,并就解決伊朗、利比亞、阿富汗等問題,繼續共同努力維護東北亞地區和平、穩定,加強國際和地區安全達成共識。正如習近平所言,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
二、朝鮮試射潛射導彈武力獲突破,東北亞緊張局勢難緩
5月9日,朝鮮戰略潛艇成功進行了彈道導彈水下試射。朝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觀看了試射過程。朝緊接著舉行了為期三天的夜間海上炮擊訓練,繼而又在20日宣布核武小型化和多樣化。韓美日在此消息發出后紛紛做出反應,并于5月底在新加坡舉行亞洲安全峰會的韓美、韓美日國防部長會談,討論朝潛射彈道導彈問題。
朝潛射彈道導彈消息發出后,相關各國對其真實性紛紛進行分析,但無論試驗的是潛射彈道導彈與否,朝加大對韓示威力度、心理戰的目的已經達到。朝24日發聲明要求韓國撤銷因2010年“天安艦”號事件而制定的“5·24措施”,并且朝一系列行動選擇在24日之前,其間情緒關聯不小。但韓以朝未采取“負責措施”為由拒絕。同時“薩德”(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的推進可能也受到影響。美一直試圖在韓部署,但韓左派極力阻止,以避免刺激朝鮮。朝此次試驗恰恰加強了反方觀點。
28日上午,六方會談韓方團長、韓外交部朝鮮半島和平交涉本部長黃浚局啟程赴中國訪問,希尋求對策讓朝重返對話。美韓等國已不想再陷入“‘挑釁—協商—補償—挑釁’的惡性循環”,長久看,此種方式對朝也非良策。朝升級核武系統,或致東北亞地區陷入緊張局勢,終非世界之福。如何使朝核問題解決獲得突破,帶領東北亞走出安全困境,尚需各國齊心協力貢獻大智慧。
三、克里訪俄欲修復美俄關系,世界熱點問題管控俄羅斯不可或缺
5月12日,美國國務卿克里抵達索契,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俄外長拉夫羅夫,成為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美關系跌入冰點以來到訪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此前因烏克蘭危機美拒絕參加9日舉行的莫斯科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紅場閱兵活動,12日當天,克里同拉夫羅夫一道向索契的一處二戰蘇聯烈士墓獻花圈,算作彌補。對于此次克里的俄羅斯之行,西方媒體和俄媒體不約而同地解讀為“普京獲得了外交勝利與政治肯定”。
美歐對俄羅斯實施孤立、制裁,其實質是美歐通過北約和歐盟雙東擴擠壓俄戰略空間,以及俄的反制在烏激化。由于在能源、軍工等領域遭受多輪制裁,俄元氣大傷,面對奧巴馬遞來的橄欖枝,欣然接受;而眼看克里米亞回歸俄已成定局,制裁未達既定效果,反俄聯盟已現裂痕;加之地區亂局不斷,美國意識到無論敘利亞、伊核、朝核還是“伊斯蘭國”等問題自身都獨木難撐。奧巴馬在總統最后任期急于鑄就外交遺產,尤其看重擬于2015年6月底完成的伊朗核協議的簽訂。遂有克里此行。此外,美國更加不愿意看到因與俄羅斯的僵局曠日持久而使中俄走得太近。因烏危機北約已實現在烏軍事突破,然而烏危機能否轉圜,取決于美國對此安排的優先級。
四、莫迪訪華中印“復興之夢”對接,龍象共建新型大國關系
5月14—16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是莫迪作為印度總理首訪中國。14—15日,習近平主席在西安會見并接待了莫迪,作為2014年9月到訪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的回請。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家鄉接待外國領導人,創新和突破了中國通常的外交禮儀。莫迪到訪西安、北京、上海三地,活動涉及文化外交、經貿洽談和戰略協商,中印簽訂了二十多個合作協議,緩解了雙邊貿易不平衡,合作深度廣度空前。
莫迪此訪文化與人文因素成為引人關注的亮點。在訪問中,佛教、瑜伽、太極這些文化因素將中印兩個文明大國緊密相連,并藉此推動中印青年交流與文化互鑒。
中印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增長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對印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影響日益加大。中印是“龍象共舞”還是“龍象之爭”的討論引人關注。對此,莫迪在5月7日接受美國《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只要遵守國際規則、符合國際社會利益,任何國家都有權擴大自身在國際上的存在、作用和影響力,中國亦不例外。近十年來,印中兩國均致力于經濟合作,合理管控分歧爭端,表明印中關系已日臻成熟。中印均傳承千年的悠久歷史與文明,正努力實現各自“民族復興”之夢;如均能保持多元包容互利共贏的心態,合理管控分歧,理當能共創新型大國關系。
五、恩庫倫齊扎謀連任引軍事政變,布隆迪動蕩致人民流離失所
4月26日開始,因布隆迪總統恩庫倫齊扎謀求第三次連任,在布首都布瓊布拉市爆發大規??棺h并引發沖突。5月13日,布隆迪前情報局長尼永巴雷趁現任總統恩庫倫齊扎外出赴會之機發動政變。隨后兩天,支持政府的軍隊與政變者發生激戰。15日,恩重新掌握政權,尼永巴雷在逃。5月23日晚,布反對黨布隆迪爭取和平與發展聯盟主席澤迪·菲魯茲遇刺身亡。菲也是號召反對恩謀求連任的示威抗議組織者之一。反對派領袖們表示,菲的遇害令他們決定退出由聯合國斡旋的布政府和其他反對派之間的和平對話。布緊張局勢加劇。
布隆迪擬于6月26日舉行總統選舉。根據憲法,總統由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恩2005年由議會選舉出任總統,2010年通過公民普選獲得連任。2015年4月,恩所在執政黨保衛民主力量第三次推舉恩為總統候選人,引發其黨內、國內支持者與反對派的對立。非洲聯盟、歐洲聯盟和美國等均譴責恩謀求連任,認為此舉違憲。
布隆迪1962年獨立后一直政局動蕩不穩,2010年國內各派方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實現政治和解。在恩執政的十年中,布經濟發展緩慢,至今仍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民渴求新的領導人能為其生活帶來實質改善。因抗議恩庫倫齊扎謀求第三任期連任,布隆迪自4月26日爆發大規??棺h活動,政局再陷動蕩,目前已有超過25人在示威活動中身亡,超過十萬名布難民逃往坦桑尼亞、盧旺達等鄰國,身陷苦境。未來布大選能否按期舉行,恩能否連選連任,布局勢走向何方均引人關注。
六、安倍以“和平”之名行“黷武”之實,日獨行甚遠難“正?!?/p>
4月27日,美日正式修改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新“指針”允許日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日在向海外派兵問題上獲得突破。5月14日,日本政府又通過了與行使集體自衛權相關的一系列安保相關法案。頻頻以中國“威脅”為由,日本獲得美國倚重,武力解禁,但代價也頗巨,日本將為美軍提供全球性協助?!叭毡緦γ绹膹膶倩瘜⒗^續加深”。未來可以預見,安倍將會繼續為修改“和平憲法”和“入?!倍鴥A盡全力,最終希望回歸“正常國家”。在此過程中,美國的支持度不可盡知,但可以確定其絕不會為日本承擔美自己所不容的風險。
日本一直在以“和平”口號謀“戰爭能力”,希望走向政治和軍事大國,在國際社會也一直努力建立“大國”形象。5月21日,中國倡導的“亞投行”在新加坡舉行籌建會議,正在此時,安倍提出,與“亞開行”合作向亞洲基礎設施提供的總投資追加至1100億美元,恰好比中國向“亞投行”注資多出100億美元。宣布的時間和金額上的較勁兒很難不讓人將此舉與“抗衡中國”、“與中國展開主導權之爭”相聯系。但金元未必百試百靈。
4月29日,安倍在訪美期間發表的演講,以充斥著“狡猾語言游戲”的文字回避對侵略歷史的正式道歉。5月20日,日本各黨黨首圍繞法案激辯,安倍遭到猛烈批評。以西方人為主、超過450名的學者也簽署公開信,敦促其直面日本戰爭歷史。
安倍們洗白、否認、篡改歷史的行為造人唾棄,他們正帶領日本與“大國”和“正常國家”背道而馳。缺少“認同”的終究是無法“正?!薄?/p>
(執筆:徐海娜)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