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辰
【摘要】TED源于美國的一個強調“技術、娛樂與設計”的知識傳播平臺,在2006年因其獨特的傳播模式與觀念共享的創(chuàng)辦理念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介紹TED模式的緣起與特點,并且運用國內三個鮮明又獨特的自媒體案例,分析我國自媒體對于TED模式的借鑒及其對我國自媒體發(fā)展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TED模式自媒體借鑒啟示
一、TED模式簡述與特點
TED模式起源于美國的一家非營利機構,自1984年誕生起,TED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邀請不同領域的杰出人才分享他們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經驗,將其所倡導的“技術( 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三個重要理念在TED講臺上展現(xiàn)出來。
一開始,TED模式僅限于一個講壇,將來自各個領域的人才邀請至這個講壇上,與其分享他們的思想與經歷。而后,TED的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安德森將其拍攝成視頻,并且上傳至網絡,將TED模式擴展成為“線下講壇、線上視頻”的方式。這種特殊的知識社群方式迅速在互聯(lián)網上傳播開來,引起很大的反響。
近些年來,TED更是舉辦了各類創(chuàng)新線下活動,如TED Pricec價值TED)、TEDFellows(知識青年)、TEDCommunity(TED社區(qū))等,發(fā)展并充實了它的傳播模式,并且迅速聚合了一批與之宗旨一致的追隨者——“用思想的力量改變世界。”
TED模式的特點,與其獨特的創(chuàng)建方式、傳播方式有著緊密的關系,而這些特點,正是TED之所以風靡的重要原因。
1、精英風格為其確立品牌定位
TED自創(chuàng)始至今一直強調其“用思想的力量來改變世界”的宗旨,邀請的各類名人也無一不彰顯出“精英主義”意味。曾經出現(xiàn)在TED講臺上的有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知名企業(yè)家比爾·蓋茨、美國作家威爾遜、物理學家尼爾·圖洛克、深海探險家西爾維婭·額爾麗等知名公眾人物。
這些公眾人物作為“輿論領袖”當然有非常強的公眾號召力,他們在TED講臺上的出現(xiàn),不僅為自己貼上了“知識精英”的標簽,更是將TED這個平臺的精英風格確立起來。此外,TED通過網上中清+門票預售的方式,從眾多申請者中挑選觀眾,也為自己平臺精英化的確立起到了一定的強化作用。
2、知識社群的營建豐富了受眾層次
除了較為固定的制作模式外,TED還開發(fā)了許多線下活動,其中TEDx即為其中一個較有影響力的項目。它主要是讓更多的TED粉絲聚集在一起,自發(fā)組織與TED風格類似的活動,截止2014年,全球已有多場TEDx在不同的國家和城市舉辦,雖然其質量良莠不齊,但是TED卻通過這樣的方式鞏固并拓展了自己的知識社群,讓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并且開啟了新型的活動傳播方式。
3、互聯(lián)網的多種傳播方式為其打通渠道
如前文所述,TED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不斷演變發(fā)展稱為今天“線下講壇、線上視頻”的模式。TED創(chuàng)始人安德森將每年一次的大會拍攝成視頻,免費上傳網絡供眾多網友免費分享其內容,除此之外,自2006年,TED的每場演講也被上傳至網絡供很多公共平臺分享。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傳播快捷有效,除了發(fā)揮m“輿論領袖”的傳播力,更借助于各種社交網絡進行了多層級傳播,疊加的傳播模式為TED開通了新的傳播渠道,讓其影響力逐日增長。
二、TED在我國自媒體中的運用與借鑒
TED的成功讓更多人關注到了這一特殊模式的可復制性與可運用性,目前在我國,除了對TED節(jié)日的引用外,也m現(xiàn)了不少自媒體開始對其模式進行借鑒,并且開發(fā)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發(fā)展之路。
1、一席:借助TED品牌營造模式打造獨有平臺定位
目前國內具有獨創(chuàng)風格的自媒體節(jié)日“一席”便借鑒了TED的模式,通過現(xiàn)場演講和網絡視頻結合的傳播模式,分享知識、信息和觀點。它平均每個月舉辦一場現(xiàn)場活動,目前活動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與臺北,其倡導“鼓勵分享見解、體驗和對未來的想象。”
雖然在模式上復制了TED的傳播方式,但是讓“一席”迅速得到受眾認可的是其對于嘉賓的定位。目前在一席官網上,共有219場主題演講,所邀請的嘉賓并非眾所周知的公眾人物或明星,而是在其領域有著獨特視角和優(yōu)秀作品的“風格人士”,包括2014年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導演周浩、海市蜃樓計劃發(fā)起者臺灣藝術家姚瑞中、獨立科學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張旭、學者止庵、音樂人馬頔等。這些“風格人士”迅速為一席確立了較為獨特且獨立的定位,將一席變成了知識與文藝青年所關注的另一個特殊的公共空間。
一席對于TED品牌營造的借鑒是極為成功的,自其2012年創(chuàng)立以來,一席在優(yōu)酷上的播放數(shù)達到了7771.5萬次,并迅速凝聚起了眾多粉絲,成為中國當下較受關注的觀點類傳播平臺。
2、怪杰:借助TED社群互動開創(chuàng)新型節(jié)目模式
國內另一家與TED模式非常類似的自媒體平臺“怪杰”,雖然在形式上與TED以及“一席”擁有非常相似的節(jié)目模式——都是通過線下小劇場的講述與線上視頻的上傳——衍生而來。但是“怪杰”卻借鑒了TED另一大特點,即社群互動,開創(chuàng)了較為新鮮的節(jié)目模式。
“怪杰”倡導的是打造“與興趣、方法和10000小時練習”相關的生活玩家平臺,其定位就決定了參與“怪杰”的選手并非精英,而是在自己領域內投入超過10000個小時的“草根達人”。但它卻著眼對社群的開發(fā)與挖掘,創(chuàng)造出不同于TED和“一席”的全新節(jié)目模式:先有各類怪杰選手在線下小劇場展示自己的技能,并由現(xiàn)場觀眾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現(xiàn)場觀眾投票通過的怪杰選手將有機會錄制視頻節(jié)目,這次是由網絡用戶投票;網絡用戶投票通過的怪杰選手又將接受新人的挑戰(zhàn)——最后,選出的1到2位怪杰選手將有機會錄制大規(guī)模傳播的視頻節(jié)日,并且形成獨立的個人品牌。
正因為“怪杰”對自身并非作為“精英平臺”的定位,其節(jié)目模式可以運用社群粉絲推進節(jié)目,而其社群的創(chuàng)建除了用劇場聚集現(xiàn)場觀眾、視頻聚集網絡觀眾,更通過一系列新媒體如微博微信,凝聚了大批的活躍用戶。
目前這個倡導“知識生活玩家”的平臺已累計播出 36期節(jié)目,并且在優(yōu)酷視頻上的點擊量達到了234.4萬次,官方微博也擁有近萬名粉絲。除此之外,怪杰還開拓了“怪豆(即怪杰用戶)社區(qū)”等多種用戶互動渠道,讓受眾以反饋的方式對節(jié)目進程起到了關鍵作用。
3、柴靜《穹預之下》:借助TED模式全面發(fā)揮自媒體優(yōu)勢
在2015年年初,由柴靜出資并擔當制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輿論熱潮,除了其選題的精準與柴靜個人品牌的影響力外,TED的傳播模式再一次被廣大受眾所熟知。
柴靜自制紀錄片《穹頂之下》便是借助了TED的傳播模式,將公共關注的環(huán)境議題,通過多種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出來,由此取得了相當高的關注,該紀錄片在首發(fā)當日便取得了過百萬的點擊,并且在短短幾日之內積累了近4000萬的播放次數(shù)。
對于TED模式的借鑒中,柴靜以自媒體的方式出發(fā),并且運用了多種媒介組合的表現(xiàn)手法:個人視角的現(xiàn)場敘述、紀錄片的知識傳播、新聞采訪遞進、自制動畫的強調,這一切都展現(xiàn)在TED式的舞臺上,而后被拍攝成視頻,上傳至互聯(lián)網。在視頻節(jié)日上傳后,又運用了多個社交網站的交疊式轉發(fā),讓該節(jié)目被迅速傳播,取得了廣泛的關注。
三、TED模式對于我國自媒體的啟示
TED其實很早就在美國出現(xiàn),但被引人中國并得到各種自媒體的運用與借鑒卻是近些年的事。所以其獨特的傳播模式給我們帶來的不少啟示。
首先,搭建針對特定受眾的平臺是基礎。TED模式的成功,歸功于其對于平臺風格的精確定位,打造了一個知識精英群聚的傳播平臺,樹立了集科技、娛樂、創(chuàng)新與文化于一體的創(chuàng)新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立,也是因為創(chuàng)辦者對于當前社會階層的流動與變革所有的清晰認識。再著眼于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中層階層的崛起與知識社群的形成,對于各類強調文化與娛樂的媒介平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而搭建一個針對特定受眾的平臺,是自媒體運營的首要因素。
其次,促進傳播者與受眾的有效互動是關鍵。不管是美國TED中TEDx的成功創(chuàng)建,還是中國自媒體節(jié)目“怪杰”對于社群用戶決定節(jié)目流程的創(chuàng)新思維,無疑都顯示了精英文化與草根受眾之間的有效互動,是自媒體存活的決定性因素。要打造一個平等、自由并且資源貢獻的網絡社區(qū),如何激發(fā)用戶與傳播者、用戶之間的互動與推廣,其實是自媒體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最后,運用互聯(lián)網的多種傳播方式是重點。互聯(lián)網時代中,傳播方式多元化已成為常態(tài),如何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傳播方法有效利用,成為了自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在TED模式中,將文字轉化成為口述,圖片和視頻也能得到展示與播放,所以,有效地運用互聯(lián)網的多種傳播方式,并且將之合理地組合,這是自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TED模式提出的一種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