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偉大時代,呼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3月15日,張德江委員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閉幕會講話中指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戰略思想和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統領和指導意義。我們要緊緊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謀劃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工作。
“四個全面”面向歷史、現實和未來、中國與世界、“五位一體”的大視野,系統性周密性制度性進行頂層設計的大格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加強改善黨的領導的大手筆,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一字以蔽之:“全”;“四個全面”的重要特征是問題導向,體現了真正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理論勇氣、無私無畏奉獻精神、抓鐵留痕務實作風,生動演繹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一字以蔽之:“實”。
“全”,主要是用聯系、發展、全面觀點,對立統一觀點,既拿放大鏡又拿望遠鏡,研究安排人大工作戰略布局和具體工作。
堅持歷史發展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既正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階段性特點,又主動作為;既立足國情,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堅持理論實踐互動,探求人大工作規律。
兼顧當前長遠,在“四個全面”、“五位一體”建設、國家治理體系中,明確人大戰略定位作用、中長期規劃、計劃,進而明確重點工作、具體工作定位要求;統籌相關因素,使重點工作、具體工作順利推進,并帶動相關工作。
從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關系中,從黨、人大、“一府兩院”互動中,推動人大工作。如,黨委不斷加強改善對人大的領導;加強黨建、法治建設,防止“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強化“一府兩院”接受人大監督意識、行為。“一府兩院”應不斷完善接受人大監督制度,明確接受監督清單等。只有“氛圍”好了,才能避免人大工作“一頭熱”,或因實效不強只好通過“增量”體現忙累的尷尬。人大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把“反正有黨的領導”、“已退居二線”、“民主是個漸進的過程”作為推卸責任借口,不能把“不添亂”、“政府太強勢”、“體制改革有待加強”等當作無所作為、當“老好人”理由。人大也要通過接受代表和選民監督“倒逼”出工作主動性,不能以“選民民主法治素養有待提高”為托詞,在接受監督舞臺上“猶抱琵琶半遮面”。當然,選民民主法治素養,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土壤,雖涵養“土壤”不會成為讓人驚艷的形象工程,但人大責無旁貸。不斷提高選民民主法治素養,選民監督的力量才能切實作用于人大,并傳遞到“一府兩院”身上;民情民意才能更好通過人大傳遞到黨委決策之中。同時,人大通過建立接受評議指標體系、針對人大工作問責制等,帶頭接受監督,就會從授受源頭上將權力納入法治軌道,并對“一府兩院”產生示范作用,使接受監督、監督工作真正到位。如此,就會形成良好政治生態。
打通立法、監督、討論決定重大事項、人事任免、代表、自身建設等工作之間“通道”。如,立法可給監督“喂料”:對在法條中“窩藏”部門利益的立法提案人,要加強監督。監督也要梳理需立法或討論決定重大事項解決的問題,為人事任免提供線索等。
每項工作組成部分要融為有機體。如,全面履行監督職責,就要在程序上打通“輕武器(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等)”和“重武器(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之間通道,讓輕重武器“切換”自如。
每個工作環節要“點面結合”。如,審議時,要善于從“五位一體”建設角度全面思考審視;把握住公平正義這一關鍵點,以“撬動”全部審議議題。再如,調研要做到“全面”,關鍵是要“打撈沉沒的聲音”,最好是體驗一下弱勢群體酸甜苦辣。
此外,要探索“互聯網+人大工作”,讓技術成為人大工作“生態系統”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不可比擬優越性。簡單說,人民“實質上有權”,在“人民公仆”面前有“主人翁”尊嚴,在精神物質上有獲得感,就是“優越性”重要特點。
“實”,實事求是,其基座是無私無畏。庸政懶政,是不是應該和不依法履職、沒有擔當、“有私”而“有畏”等劃等號呢?
“實”,無需多言,巧干+實干+苦干。最重要的,是實效。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