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婷
提出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是人大代表參與管理地方國家事務、監督地方國家機關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國家機關體察民情、集中民智、惠及民生的重要途徑,認真辦理每一件代表建議更是各級政府不可推卸的法定職責。
年初,張德江委員長在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的報告時指出,要“改進代表建議辦理機制,推動承辦單位加強與代表的直接溝通和聯系,注重改進工作、完善政策、解決問題。”
辦理代表建議的目標是“解決問題”,可實際上,仍有代表建議“有名無實”,辦理期間轟轟烈烈,“雷聲大雨點小”,辦到后來不了了之。這種“落差”往往體現在:一是提出方和承辦方“這頭熱那頭冷”。很多代表滿懷履職熱情提出建議,希望借此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可承辦單位后不是百般推諉就是消極“忽悠”的現象仍未消除;二是辦理代表建議“年前熱年后冷”。有的部門為追求年底“解決率”,屢屢上門走訪代表,一旦得到代表“理解”,完成年度“目標”后便杳無音信、再無推進,導致代表“被滿意”,代表建議“有上文沒下文”。三是分辦重難點問題“口頭熱行動冷”。面對一些基層提出的重、難點件,有的委辦局口頭上表示重視,實際上敷衍塞責,能推就推,最終導致“誰提出誰承辦”,基層提出的建議又被分回基層,問題得不到解決,代表意見很大,基層也有抱怨。
如何消除代表感受與答復結果之間的“落差”?如何使代表建議“落地有聲”,贏得代表信任和選民滿意?筆者認為,人大在督辦過程中要牢牢抓住提出、分辦和跟蹤這三個重要環節。
做好“功課”,提高代表建議的“含金量”。要提高代表建議的質量,就必須從閉會期間代表小組活動入手,把握住代表建議提出的全過程。一要深入開展聯系和調研,把好醞釀關。只有代表深入基層,親臨現場,搞清楚來龍去脈和選民的真正訴求,才能醞釀好符合實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代表建議。二要加強指導和培訓,把好撰寫關。通過代表小組對代表撰寫建議初稿進行審核,及時對語焉不詳、情況不實、訴求不明、一事多議等情況提出修改意見。三要堅持代表組合議,把好分流關。對部分代表建議采取代表小組合議,對超出代表所屬區域職權的建議,可及時分流,交由上一級人大代表提出。
搭建“平臺”,增強建議分辦的“合理性”。長期以來,代表建議的分辦一直是“老大難”,代表有意見、各單位有“情緒”的情況并不鮮見。人大要充分發揮溝通橋梁的作用,協助政府完善分辦機制,提高分辦質量。一方面,要搭建溝通的平臺。要及時了解代表建議的分辦情況,跨前一步提早介入,督促政府在分辦期間與代表勤聯系,多溝通,了解代表對分辦的真實訴求,建立互敬和互信的良性循環,做到分辦工作“人來人往”,提升分辦效果;另一方面,要搭建個案的合議平臺。對于分辦爭議,涉及多部門的個別代表建議,協助政府開展合議,搭建提出建議的代表和所涉及的委辦局面對面討論和協調的平臺,增強分辦的合理性、科學性。
跟蹤“問效”,確保辦理工作的“可持續性”。針對不少代表提出的“解決未落實,計劃無節點,留下不參考”的辦理癥結,必須堅持“回頭看”,并且形成有效的跟蹤督辦機制。首先,要堅持走訪監督機制。人大在日常的走訪督辦過程中,要持續關注“未落實”件,主要是往年被列為“正在解決”“計劃解決”代表建議的進展情況,逐步形成人大跟蹤走訪和政府定期匯報的制度化、常態化。其次,要建立重點督辦機制。一些“年年提,年年拖”的歷史遺留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如果由人大和政府的領導牽頭進行重點督辦,并形成機制,可以集中有效地解決一批“老大難”問題。再次,完善網上公開機制。代表建議的提出、分辦情況,辦理進展情況,跟蹤處理情況等信息要實現網上公開,確保及時更新,隨時隨地接受代表和選民的監督,防止代表建議變成“一筆糊涂賬”,使代表建議真正“落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