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12月15日
當世界各國在巴黎氣候大會承諾減排時,北京卻被厚厚的霧霾籠罩。承諾與現實之間看似相互矛盾,現在全球氣候協議將是有助于中國發展的一種推動。
在中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氣候大會時,環境政策只是外交政策的一小部分,但從2008年開始到2012年,政府開始逐步向公眾每日發布污染數據,而且最新公布的“十三五”規劃中,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國家發展重要目標。
關于碳排放等環境問題,中國在宏觀層面正發生著變化。經濟層面,今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凸顯,改革步入深水區;政治層面,水污染和空氣污染議題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公共議題,每次環境事件都能引起公眾的關注;國際外交層面,中國對自己的承諾越來越重視,它關乎到國家信用。來自經濟、政治和國際三方的壓力,促使中國在環境議題上必須有所作為,而非僅僅承諾。
環境的改善并非如此容易,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能源采購腐敗等問題都成為環境改革的難題,一些地方政府、國企對新環境政策的抵制更加增大的改革難度。針對一系列的困難,執政者已有一套推行環境改革的方法,如環境與政績考核掛扣、擬定征收碳排放稅、對破壞環境事件中的官員進行問責等,都對國內環境改善有促進作用。
《財富》12月3日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年輕一代如何投資?《財富》給出了3點忠告:第一,切忌過度消費。年輕一代應該采取“替代性投資策略”。第二,危機之中孕育機會。在經歷了股市動蕩中仍能穩定的股票,是真正的優質股。第三,技術是例外。股市中很多股票都會隨著經濟整體狀況的起落而波動,但是科技股卻是例外。在分析科技股時,更應該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和采用更加科學的方法。
《自然》12月3日
科學家長期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因素進行分析。認為,目前海洋氣溫變化因素會對此產生重要影響。但有部分研究者對全世界81個生態區的淺礁魚和無脊椎動物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分析顯示,對現有珊瑚群落,當海洋表面溫度與它們體感溫度一致時,他們的生態就較為脆弱,海洋群落常常被那些喜歡比海洋平均局部溫度更熱或更冷的物種支配。科學家根據這種溫度偏差,能夠預測出某一海洋物種將來會不會滅絕。根據研究者結論發現,生活在海洋平均表面溫度在24°C 地方的海洋群落,其生態系統最為脆弱,其滅絕率最高。
《旗幟周刊》12月14日
盡管唐納德·特朗普常常發表偏激言論,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共和黨競選總統的熱門候選人。批評家往往忽視了使特朗普如此受歡迎的根本原因:總統候選人提名機制。曾經共和黨的提名程序很受人尊敬,但如今人們已經持懷疑態度,這樣就使得像特朗普這樣的煽動家獲得如此高的支持。政治競選規則意味著很多,規則的改變也會使得權力的分配產生巨大差異,正因為1970年后美國的競選規則的改變,曾經權力分配更多依靠政府和當地組織的認可這樣的規則都得到了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公眾的直接認可,但他們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專業判斷選出最好的候選人。
《天下》12月8日
《天下》預測2016年度亞洲經濟情況:臺灣經濟從冷凍庫微升到冷藏庫,會比2015年稍好,但深受區域經貿邊緣化之苦;大陸經濟成長繼續放緩,反貪腐從官員將繼續轉向國企系統和金融等機構單位;歐洲從經濟懸崖邊復蘇,美國持續看好,亞洲的經濟亮點是印度、菲律賓和越南。為何對印度經濟前景看好?原因是,莫迪要改革的決心很明顯,是做“印度的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