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錦
清末鴉片戰爭把西醫學引入清朝,代表古老中國文明與價值的中醫學,無法適應當時的世界要求,逐漸喪失了地位、甚至自信。為了實現民族的獨立、復興,我國醫學體系開始發生劇烈變化,從中醫學為唯一的醫療手段的醫療體系,慢慢地提出廢除中醫、中西醫匯通、中西醫結合,逐漸蛻變為西醫學為主流,中醫學為輔的醫療體系。
中、西醫之爭百年已過,中醫學、西醫學孰是孰非,醫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說中醫學終于得到了世界的認同,有人說這是西醫學的成果,屠呦呦的獲獎感言將青蒿素說成“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而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某個醫學的,而是整個中國醫學界的成就,沒有中醫古籍《肘后備急方》對青蒿治瘧疾的記載,就沒有青蒿素的產生。同樣,沒有化學、物理提取等現代醫學的技術手段,也不可能有青蒿素的出現,歸根結底,這是中國醫學對世界人民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所謂中國醫學,不應該是單純中醫、或者西醫,應該是中國醫者運用包括中醫學、西醫學、各民族醫學、自然療法等理論及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綜合起來去救治患者的學問。回顧目前我國醫療現狀,中醫出現信任危機,西醫則是費用高、抗生素等藥物濫用以及醫患關系等諸多社會問題。我國是分別有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的。然而中醫藥市場缺乏規范監管,無需醫師的處方就能輕易買到中藥、中成藥,相反,西醫師有抗生素的處方權限,不能輕易開抗生素。在醫療生活中,無論是醫護人員、患者還是其家屬,多數人都認為:中醫治本、西醫治標;中醫療效慢、西醫療效快;中藥無副作用,西藥副作用大;中醫摸個脈、西醫打個針等等,這些都是偏見。其實,現在中醫院也像西醫院那樣打針、做手術,西醫院也變成了中醫院,賣中成藥,無論懂與不懂,大家都在談論中西醫結合。但,不管中醫、西醫,能救治患者的就是好的醫學,關鍵是如何去運用,何時去運用,中西醫結合的醫生在這里顯得至關重要。中醫、西醫如何能在一起,這需要一條紅線,這條紅線是需要既懂中醫,又懂西醫的人去決定,而不是患者說“我想吃中藥、我想打針”。
從古代以來,醫者在中國社會中地位極其低微,而現有社會對醫療的宣傳力度又極其微小,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醫療常識,缺乏對生命的關愛,流行“百度醫療”,習慣做自己的醫生,不信任醫生、醫院,諱疾忌醫,廣告、朋友、鄰居說哪種藥好,就去買哪種藥,小病拖成大病,終至無藥可救。中西醫之爭,實則利益之爭,最終的受害者是醫患雙方。“看病貴、看病難”這個偽命題始終存在,傷醫案頻發,醫患矛盾激化,而中醫學治療成本較低,恰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近50年來提出的“中西醫結合”并沒有明顯成效,而所謂的成效,只是中醫藥取得現代化的進展,引導的也是西方醫學的思路。“中西醫結合”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口號而言。作為一個曾在西醫院校和中醫院校學習,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的中西醫臨床一線醫生,個人認為中醫學與西醫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二者理論體系、方法論截然不同,難以糅合在一起,更談不上結合。但,這不代表二者不能同時應用,因為治病救人的目標是一致的。中醫與西醫,應糅而不合,二者可以混在一起,雖不能成為整體,但需要相互理解。一個人不可能擁有兩顆腦袋,但可以有兩種以上思維。中西醫結合是醫療體系、醫療資源以及人們對二者的觀念。中、西醫并重,中、西醫并用,適時而用,方為上策。
參考文獻:
[1] Comics in Australia-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EB/OL].[2015-01-16].http://en.wikipedia.org/wiki/
Comics_in_Australia.
[2] Pandora Archive-Preserving and Accessing Networked Documentary Resources of Australia[EB/OL].[2015-01-16].http://
pandora.nla.gov.au/tep/125562.
[3] Rare Children’s Books|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EB/OL].[2015-01-16].http://slv.vic.gov.au/our-collections/collection-str
engths/childrens-books/rare-childrens-books.
[4] Children's Book festival :family day 2014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EB/OL].[2015-01-16].http://slv.vic.gov.au/event/childrens-book-festival-family-day-2014.
[5] Our Dreaming(State Library of Queensland)[EB/OL].[2015-01-16].http://www.slq.qld.gov.au/whats-on/calendar/our-dreaming.
作者簡介:陳萌,女,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愛杰,男,東莞圖書館漫畫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