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點燃了中西醫之爭的浪潮,不禁讓我想起百年之前中西醫存廢之爭。當時,中醫被扣上導致中國衰退的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帽子,被激進派全盤否定,其中不乏大家—魯迅、梁啟超,或存、或廢是中國能否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弱國思想引起的文化自卑,用科學取代傳統則是一條重要的出路。經過近百年的科學考驗,中西醫存廢之爭逐漸演變為中西醫之爭,這是中國文明崛起的先跡,如何在爭論的熱浪中繼往開來而不是再次陷入極端,更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思考,需要實踐的。
—陳賢芝(讀第24期《文化與文明視野里的中西醫沖突》)
一個年輕公務員的官場心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時代機關公務員的普遍境遇。世俗觀念下公務員自身價值的實現只有一個標準:職位的高低。職位越高,自身價值的實現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畢竟能走上金字塔上層的人少之又少。剛進機關的年輕人心懷美好,對未來充滿希望,步入中年后卻因為體制編制的原因而止步于某個職位,不免歲月蹉跎。一些勇敢之人,想打破現狀另尋發展,但又怕世俗的眼光,或是害怕失敗,也或是對自身的官場未來還抱有一絲希望吧。
—會游泳的魚(讀第24期《一個年輕公務員的官場心態》)
確實,死亡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圍繞此進行的生命教育與醫學科普在我國長期處于缺失或空白的困境,這是導致很多隱患糾紛甚至上升到“殺醫”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公眾對醫學常識的認識與了解嚴重缺乏,但如無政策層面的支持,單憑醫療機構想要破解困局,其難度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類似廣州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基地這種在政府主導下,由專業醫療機構發起的組織融合了政策支持、專業技術的優勢,同時又有與患者廣泛接觸和溝通的渠道和資源,打通了“醫”與“患”的壁壘,可謂是一次開創性的嘗試。有理由期待其取得預期效果,并能被廣泛借鑒。
—天天天藍(讀第24期《姜虹:建立醫患共同體需要人文精神》)
人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但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人生中人和事,我們就會感到幸福了。幸福就這么簡單,它是可以用心態來控制的。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在我們眼里的是壞事、倒霉事,但是經我們積極心態轉化就會變成好事,因為它可以鍛煉自己的毅力,培養意志,抗挫折的能力。經歷了這些事,就會讓我們成熟起來,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我們就會感到幸福。
—鄭來福( 讀24期《幸福可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