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中國內地樓市今非昔比,整體供應過剩、人口紅利衰減、投資需求退場、居民資產配置“棄房追股”,昔日的“寵兒”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棄兒”。但是,驅動“新常態”的新動力沒那么容易到來,要素驅動還不得不倚賴。火熱了近20年的樓市,目前的體量已經達到歷史最高位。即便整個行業開始進入了長周期下行階段,但絕不能過快下滑。因為,無論對經濟轉型、地方財政,還是金融風險、老百姓資產收益、民生訴求,都可謂是“不能承受之重”。
在3·30樓市新政滿月之際,樓市減肥成功了嗎?
診脈:3·30,非等閑
分析之前,還是來認識一下3·30樓市新政的本來面目,這決定了未來還會出什么政策。大家千萬不能把3·30新政與過去樓市“10年9調”時期的調控“老調子”(水多了加面和面多了加水)等量齊觀。表面上來看,3·30樓市新政在降低營業稅、提升杠桿水平兩方面,與過去刺激樓市的政策并無二致,但本質上,去年以來的樓市政策是為了讓樓市在歷史高位上多呆一段時間,緩減其過快下滑對地方財政、銀行信貸、上下游產能、固定資產投資的沖擊,為經濟新的驅動力(如互聯網+、新型城鎮化)的培育提供寶貴的時間。
2013-2014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億-13億平方米,是5年前(2008年)的2倍、是10年前(2004年)的3倍。根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的研究,2014年72億平方米的房地產施工面積,即便按2013年的銷售規模,也夠賣6年,其中60億平方米的住宅(90%的沒有賣出去)可滿足1.5億居民的住房需求,這還沒有考慮已出讓未開工的土地。在城鎮家庭戶均住房擁有從2008年的0.8套/戶增長到2014年的1.1套/戶的情況下,“去庫存”壓力可想而知,3·30新政的首要目的就在此。
200斤的大胖子在短期內急劇減肥的話,一定會生大病,越胖的人越要慢慢減肥,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房地產也一樣,2014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占GDP的14.9%,約是美國、印度、臺灣地區房地產投資高峰時的3倍;房地產占我國總需求的25%,占GDP比重超1/3;社會融資的30%、固定資產投資的30%、地方財政收入的50%都在房地產。短短20年不到,房地產就達到如此肥胖的體形,到了該減肥的時候了(專業術語叫“去杠桿”)。但若急劇減肥的話,地方債務、金融風險、經濟增長等,哪樣都受不了。
在3·30新政之前,已經有了退出限購、松綁首套房認定(9·30新政)、公積金新政和一次降準、兩次降息。不僅過去10年構筑起的調控“馬其諾防線”全部退出,而且貨幣政策開始助力,但樓市似乎疲態難改。2015年一季度,全國商品住房銷售指標連續13個月下降,開發商到位資金同比下降2.9%,繼2009年以來第二次同比下降,意味著資金開始“拋棄”房地產。一季度的經濟指標,無論是差點兒滑出7%的GDP增速,還是基建25%的增速也沒有拖住下滑的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拖累”是重要原因。
尷尬:壯漢被打了強心針
毫無疑問,3·30新政意在消化庫存。但問題是,庫存基本上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2009年擴大內需以來,一線城市被認為泡沫隱現,二三四線城市城鎮化、招商引資和園區建設力度很大。于是,房地產市場規模化擴張的主力是廣大的二三四線城市,開發商紛紛進軍廣闊的二三四線城市。
但是,2013年跨過住房供求的總體平衡后,樓市需求卻主要集中在人口集聚的一線和少數二線重點城市,二三四線城市在產業、人口集聚方面被夸大了。于是,開發商也紛紛回歸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從而造成了供應的區域性過剩。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全國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全國新區規劃人口加總居然達到了驚人的34億。
從消化周期(待售面積/銷售面積)看,目前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基本上在12個月以內的“安全期”,而廣大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消化周期多數在24個月左右,消化周期在40個月的城市(如天津、沈陽、杭州)也有,甚至有些城市據說10年都消化不完庫存。筆者調研西南一個縣級市發現,在建的房地產開發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可以提供超過10萬套住房,而目前市區總人口才30萬出頭,消化現有住房的周期就超過15年。

許多城市交易廳排隊景象再次出現。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們想也能想得到,對已經回暖的一線和少數二線重點城市來說,新政無疑是火上澆油,與政策初衷有出入。事實上,受益于連續“降準降息”、2014年四季度的9·30新政,一線城市從2014年四季度就開始回升,樓市整體上升態勢已確立。剛剛過去的4月份,根據中原地產的監測,一線城市整體成交量回升45%左右,二線重點城市回升15%,而其他600多個二三四線城市,整體成交量下降10%以上。特別是,一線城市強勢回升好似無法阻擋,久違的日光盤在廣州、深圳屢屢上演,而房價上漲速度也在加快。
營業稅的降低刺激改善型需求入場,最先改善的就是學位房、價格洼地的房子,深圳和廣州的學位房價格2015年以來分別上漲30%和15%;單價20萬以上的二手房也被買家欣然接受,深圳部分熱銷的區域甚至無房可賣,用中介話來說“出一套,賣一套”;原來2萬-3萬之間的價格洼地出現了“跳漲”,比肩中心區的房價,因為剛需擔心買不到房,直接推動了外圍區域“豪宅化”傾向。目前,一線城市庫存消化周期都降到12個月以內,深圳的庫存甚至僅夠8個月賣。5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百城房價同環比繼續下跌,而同比跌幅(4.46%)繼續擴大,而十大城市則逆市回升1.1%。
但是,廣大的600多個其他城市則依舊慘淡。根據CRIC的監測,除少數二線重點城市回升外,由于2009-2013年供應過快增長,但需求力不從心,狂熱過后才看到誰在裸泳,整體二三線城市下滑10%以上。目前,24個重點監測的二三四線城市庫存同比增長兩成,平均消化周期18.7個月,而煙臺、沈陽、青島、徐州、中山和無錫等代表性城市的庫存消化周期分別高達43.4個月、39.8個月、25.4個月、24.2個月、24.5個月。
其次,新政更多地促進了二手住房交易回升,新房表現不明顯,“去庫存”效果不彰。目前,很多人認為,樓市長周期下行的趨勢很難改變,再加上股市長期火熱對資金的分流,即便怎么刺激,過去一經刺激需求便大規模入市的情景已成往事。從調研看,3·30新政更多地刺激了改善性住房需求和少量的投資需求。根據筆者的調研,改善性住房需求主要表現在對公共配套、縮短“職住”距離、保值性更強的住房改善。
但是,滿足這些改善訴求的房子,基本是城市中心區的二手住房。由于營業稅免征期“5改2”,二套房貸四成的政策落地不積極,一線和二線重點城市新房的市場表現遠遠不及二手住房。4月份,二手住房成交增長50%以上,近期“學位房熱”、租售比改善的中心區中小戶型(地鐵旁)住房價格瘋漲充分證明這一點。由于新房多數位于城市外圍,不僅公共配套不足,也無助于縮短“職住”的距離,保值前景也并不被看好,3·30新政刺激效果有限。
再次,開發商全面轉向“去在售庫存”,新開工、加快施工的積極性很低,拿地的積極性甚至降到了冰點。2015年一季度,開發投資增速連續13個月下降,且8.5%的增速為2010年以來首次下探至“個位數”;新開工下降18.4%,絕對量創2010年以來新低,而施工面積則同比增長6.8%,意味著開發商全面轉入“去在售庫存”,不僅繼續加杠桿(拿地)的積極性不高,推進在建速度的積極性也很低。3·30新政像過去一樣,刺激開發商增加杠桿的效果也有限。
期待:銀行還有愛嗎?
曾幾何時,房貸是“香餑餑”,各大銀行爭做房貸業務,以改善資產質量,但那是房價上漲的時期。但今非昔比,存款來源理財化、同業化、短期化,存貸款利差縮小、成本大幅度攀升,而房貸是“民生業務”,國家不允許房貸利率任意上升。再加上,目前60%的銀行貸款是以不動產為抵押的,未來抵押物價值下跌,最先損失的就是銀行。因此,相比動輒上浮20%-30%的企業貸款、消費貸款來說,房貸目前只能“靠后站”了。
2013-2014年,火得不得了的影子銀行成為銀行盈利的主力軍,彼時銀行已經流露出“拋棄”房貸這個舊愛的跡象;2015年以來,雖然影子銀行被國務院2014年10月下發的43號文(中國首份地方債務管理文件)“堵住”了,但由于股市火得不得了,銀行開始繞開監管,以傘形信托模式給股市配資。在這種情形下,房貸幾乎成了雞肋。
盡管3·30政策力度很大,超出了市場的預期,業內為此歡呼聲一片,但政策一味地刺激需求,即通過降首付、降月供、降成本,改善市場預期并激勵其入市。事實上,目前需求端面臨的最大約束就是,房貸領域的“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突出。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3月末,房地產貸款余額18.41萬億元,同比增19.4%,但購房貸款增速僅比去年末高0.1個百分點。
近日,融360調查報告顯示,全國524家銀行降低了二套房首付成數的僅164家,近七成銀行暫未執行新政。另外,銀行在執行力度上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其中北京落實新政的18家商業銀行中,僅3家降至四成,而蘇州執行新政的7家銀行,則全部將二套房首付由六成降至四成五,可謂均是有折扣的執行。目前,首套房貸利率目前在基準利率左右,而具有改善性質的二套房貸利率則在基準利率的1.1倍以上。這與去年以來國家一直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倡導銀行要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來說,銀行無異于潑冷水。
展望:繼續提杠桿、繼續降成本
工具箱里還有彈藥嗎?還有一項政策似乎被丟棄在“遺忘的角落”,那就是降低首套房貸的首付成數。既然投資需求已全面退場、剛需占主導,而改善型二套房貸的首付已經降至四成,首套房貸首付成數維持3成太不應該了。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凡是首次購房,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享受最低10%的首付比例,美國曾經出現過“0首付”的情形。
在“三個1億人”( 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未來購房的主力應該是城市“新移民”。這部分人群在城市安家落戶和實現購房的愿望強烈,但房價上漲了10年后,很難拿得出30%的首付款。因此,預計下一步樓市政策會進一步調整,政策重點或將是將首套住房購置的首付成數從三成降至兩成。
毫無疑問,降準降息的窗口已經打開。目前,貸款利率相比2014年初僅下降20-30個基點,相比2014年四季度甚至還有所上升。李克強總理在近期國務會議上指出,“企業凈利率在5%左右,而光貸款成本一項就超過6%”,這意味著繼續降息的窗口已經打開。在2008年次貸危機后、歐洲債務危機后,以及2014年日本“安倍經濟學”的貨幣政策框架內,為緩建樓市下滑對于消費、投資、銀行信貸緊縮的沖擊,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毫無例外地推出了“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政策,最大限度地刺激居民購房。

降息后房貸成本的下降對剛需而言是個利好。
剛性需求對房貸成本(利率和月供)很敏感,一筆本金100萬元、期限20年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增加14萬元。貸款利率對住房需求影響巨大,是決定房地產市場走勢的核心要素。2014年11月底和2015年3月的兩次降息,促成了樓市“暖冬”和“小陽春”的無縫對接。在需求偏弱和新房供應效率不高的情況下,再加上近期股市火熱大量分流資金,只有更低的利率才能刺激需求入市。因此,5月央行宣布又一次降息。
另外,國家最近對國家開發銀行注資,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其中有一項就是意在構建“按揭-MBS-國開行-市場”的按揭貸款二級市場,或通過央行對國開行PSL(抵押補充貸款),間接收購商業銀行房貸證券化資產(MBS),修復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改善銀行“惜貸”情緒,激勵銀行發放更多的低利率房貸,這或許是激勵需求入市、消化庫存更有效的手段。畢竟,在商業銀行在為已經連續13個季度攀升的不良資產率擔憂,而房價下跌將讓這種擔憂與日俱增的時候,銀行是沒有積極性放貸的,這也是2014年以來,即便國家三番五次喊話,要求商業銀行支持合理住房信貸需求時,銀行均不為所動的主要原因。因此,除非銀行的資產質量改善了,銀行才有動力增加新的貸款。因此,通過國開行盤活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刺激商業銀行支持低成本房貸業務,這或許是未來樓市政策的創新,也是最大的亮點。(作者供職于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