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愛玲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的具體內容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一是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在內的質量型增長,二是包括教育、醫療、社保等在內的民生建設。
為期4天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于10月26~29日在北京召開。在公開議程中,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議“十三五”規劃。在閉幕的當天,按照常規,會議發布了引人矚目的公報。
按照近20年來逐步形成的慣例,每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在5年任期內一般召開7次全體會議。從1995年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開始,審議通過“五年計劃”(從“十一五”開始稱為“五年規劃”) 這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就成為五中全會的主要議題。
在此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五年規劃的討論稿向全會作說明。這是近25年來首次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向全會作五年規劃的討論稿說明。
由于具體的規劃文本尚未公布,從已經公布的公報可以看出,雖然“十三五”仍然強調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性,以及明確提出到2020要達到的經濟指標,但整個公報的具體內容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一是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在內的質量型增長,二是包括教育、醫療、社保等在內的民生建設。
指向“有質量地增長”
中國經濟要達到的方向相當明確,即產業結構更高端,消費和投資更為平衡,只是具體路徑如何前行,實施起來仍會各有偏重。
這一點也從五中全會公報中體現了出來,它雖然提出了明確的增長目標,但沒有強調“穩增長”,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更著重質量和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稱這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并要求“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
與兩年前三中全會的改革藍圖相比,同為系統性的重大經濟社會政策文本,五年規劃會側重“發展”,雖然,在當前的中國,改革本身很多時候也被認為促進中長期發展的一種手段。
由于涉及面甚廣,且經過了廣泛的前期調研和編寫過程,此次“十三五”規劃的大體內容早前已廣為社會所知,其主要框架即是5月份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首次提出的,包括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生態文明、農業現代化、改革體制機制、協調發展、民生和扶貧在內的十大目標任務。
此次五中全會備受關注的重大背景是,經過多年政府和社會合作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帶來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基本工業品大量過剩,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因為成本的大幅提高,作為“世界工廠”為全球生產基本工業品的外部競爭越來越強。同時,近幾年靠房地產支撐的格局也已經難以為繼,除了一線城市還有一定的增長外,隨著大量房地產項目的建成,地產再也無法支撐經濟的更大發展。
而對于國內市場而言,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用品已經得到初步滿足的情況下,每逢假日涌向境外的購物人群,以及澳洲和德國的奶粉代購潮,反映了國內產品和消費升級的需要。
增速放緩的“經濟新常態”階段,政策如何助力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而在“十三五”規劃涵蓋的是2016~2020的時間段,按照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確立的目標,中國需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衡量標準之一,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完成“兩個翻番”的硬性經濟發展目標,據初步測算,中國的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可以實現預定目標。
可以看出,其中內含著“穩增長”和“促改革”這一對近幾年來一直持續的關系。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布,中國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為6.9%,多年來第一次下降到7%以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今后5年能否保證在健康發展的情況下實現中國經濟的“兩個翻番”,備受關注。
公報中提出,要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這顯然與此前正在推進的“京津冀一體”和長江經濟帶的促進政策一脈相承,這些近兩年來重點推進的重大政策,尤其是大規模的京津冀軌道系統的建設,能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預計將成為中國經濟接下來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抓手,也將是“十三五”規劃中的重大政策支撐點。
但對質量的保證可能要更大寄望于民營經濟的創新和對外國際市場競爭所能取得的成績。這也是“促改革”的重要原因。在2013年四中全會發布的經濟改革計劃之后,中國的重大經濟改革近兩年一直在逐步推進,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和國企改革等重中之重的改革,由于牽一發而動全身,仍將是接下來的重要看點。
而在進一步保證對外開放的承諾下,“一帶一路”的對外經濟拓展政策,既可向外輸出產能,也可大力推進像高鐵這樣具有更大競爭力的新型產品,還包括對外進行更高層次的經濟合作,比如與歐美等簽署投資協定等。
總體來看,對經濟升級的期望貫徹在整個公報文本之中。
社會政策發力
從此次發布的公報可以看出,除了具有很大延續性的經濟政策外,規劃中的社會性政策有了不少實質性進展。
最引人注目的, 即是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推行一胎化政策以來,中國生育政策的巨大變化。除擴大了民眾的生育自主權外,這被認為是應對即將面臨的老齡化社會的重大舉措。由于生育人口急劇減少,和居民普通年齡的普遍提高,老齡化被認為中國經濟和社會接下來幾十年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實施全面二孩,顯然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的人口結構,而且由于人口的增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據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介紹,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長期看,到2050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增加3000萬左右,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預期。
公報中對教育、醫療、養老和扶貧等各方面均列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政策內容。
對于為了更好地孩子教育和空氣質量而紛紛移民的中產階級而言,環境的改善和教育質量的提高顯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報中在教育方面,在要求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還提到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并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從曾經的“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到如今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意味著中國的整體人口素質將得到巨大提升。
在醫療社保這些重大的基礎社會保障網絡中,公報中提到的“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均是影響深遠,而又是中國目前階段迫切需要完成的。
社保和養老金是市場經濟下社會安全的重大保障,而大病則是目前許多家庭因病致貧的重要原因。中國人熱衷積蓄,不愛消費,為女子教育、養老和醫療作儲備一向被認為重要原因。這些基本的保障措施能否使得中國民眾更放心地消費,更少儲蓄,尚待觀察。但是,這些社會保障網絡的建成至少將極大地促進社會的安定。

而在扶貧這一中國功效顯著的領域,公報更是明確提出:到“十三五”結束,中國要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并提出了“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社會政策的發力,不僅是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消費動力,更重要的是落實共建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是中國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發展新境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