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治
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工具。隨著新課程實驗教材的實施,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學中機械地“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課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這就要求老師既應以實驗教材為主要依據,也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那么,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對新課程實驗教材實施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教師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則是“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避免盲目改編浪費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時,我認為應該考慮到以下幾方面的結合。
一、與學生學習興趣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眾所周知,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驅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體驗。因此,教師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時,應該關注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也:“教材的創造應有助于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因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興趣,變傳統的“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
如,在教學加減法《小小圖書館》時,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圖改為實際借書情境。在課前組織部分學生當圖書館管理員,其余同學可以自由借走喜愛的圖書。上課時,學生根據管理員匯報借書的數目,非常感興趣地提出許多數學問題,并且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解決問題。特別在解決“自己喜愛的圖書還剩幾本?”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與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學除法的含義,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對枯燥。我進行嘗試,從連減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師:4個桔子裝1袋,12個桔子能夠裝幾袋?(學生動手分)用減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師:表示12里面有( )個4。生:12里面有(3)個4。師:3個桔子裝一袋,12個桔子能夠裝幾袋?用減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個3。師:2個桔子裝1袋,12個桔子能夠裝幾袋?用減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個2。師:這么寫很麻煩,有沒有簡便的列式方法?從而引出了除法。這樣的教學和乘法的引入相呼應,學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義。
二、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體現出本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實現呢?我認為教師要靈活、合理、科學地進行創造性加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進行探究性學習。
如,在教學“前后”時,對于課文中的動物賽車圖,我認為單獨讓學生深觀察后填寫并沒有什么探索價值,于是我把這部分改為小組合作學習,把各組小朋友的文具盒編上車號,通過“賽車”后,讓學生運用“前后”知識點進行觀察解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時 分 秒”認識秒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在鐘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針——秒針。接著通過看秒針走動、聽秒針走動的聲音、隨秒針走動的頻率數數或拍手等方式體驗“1秒”的實際意義。再同時觀察分針和秒針,體驗“分”與“秒”的關系。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如隨“眼保健操”的音樂節拍做,體驗1拍用的時間大約是1秒。在教學“在操場”時,當學生提完問題、列出算式后,我進一步挖掘教材中縱深資源,讓學生按順序梳理各算式,引導發現:當前一個加數多1(或少1),后一個加數少1(或多1),它們的得數不變的規律。
三、與學生的知識經驗相結合,使學生有效地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因此,教師考慮到各地方區域學生存在差異,任何教材都不能統一適應,與任何學生的現實生活實踐相比,都會存在一些不協調。這就要求教師應跳出“以本為本”的框框,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以學生熟悉、感興趣、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模式來取代。
如,在教學“前后”練習第3題“乘公交車”時,由于我校處于偏遠的山村,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沒坐過公交車,于是我把這組題改編為從“校門口到班級”的幾個路線點,使學生學習到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購物”時,基于我班學生對各面額人民幣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使用教材時則側重創造各種活動,讓學生體會人民幣的功能,正確地使用人民幣。如,“克和千克”中為了讓學生感知一些具體的重量,我設計了讓學生稱稱1個一角硬幣,并掂掂它的分量;還讓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零食,讓組內同學掂一掂,并猜猜它的重量;還讓學生拎拎一袋1000克的糖,來體驗1000克有多重,并對1克和1千克的實際重量進行區別。學生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初步建立了重量觀念,從中了解到生活中各種物體的實際重量。
四、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的今天,更加需要具有創造性的新型人才。因此,要求教師要真正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要努力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于是,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如,在教學“整理房間”練習第1題時,我把題目要求改為開放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提出不同的看法,開創“百花齊放”的課堂新局面。學生提出了12種以上的分類標準:“長短尾巴”“有無胡須”“是否尖嘴”“是否會飛”——這就能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而發散思維則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教學計算時,設計讓學生逆向思維去思考問題:如果得數是50,可能是什么情況?如,“長度比較”的教學重點就是比較的方法:一端對齊,看另一端,那如何能突出這一重點呢?設計的就是出示3支鉛筆,下半部分遮掉,只露上半部分,讓學生猜哪支鉛筆最長?這就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和猜想。當學生猜了紅色鉛筆最長,老師就塞點進去,通過不斷變化露出部分的長度,使學生產生疑問:到底哪支最長呢?這時,學生就提出要把紙拿掉,一看就知道了。可把紙拿掉,因為3支鉛筆放的位置是高高低低的,還是不能一眼看出哪支最長,然后學生就想到了把一端對齊的方法。
五、與課堂的生成性相結合,讓學生動態中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必須從屬于、服務于學生的需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就體現了教學應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在課前任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是教師人為的編寫,在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適當調整教學設計。
如,在教學“采松果”時,我本來安排學生觀察主題圖,但實際實施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都爭著說沒意思,于是我及時進行二度設計,順水推舟地把學生引入“老師有幾歲了”的問題情境,順利地完成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教學。
總之,“新課標”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必將促進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手段的更新。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尊重教材,不局限于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使用,以便切實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發揮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洪小芳.活用教材 大膽創新[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