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語文學科不再是語言文字的訓練課。語文教學承擔著弘揚中華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責任。小學語文教師是承擔這個責任的初始者,是小學生開始接受中華文化的引路者。以“回歸生態,還原本色”為題,從語文生態課堂的構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思路,并以具體事例論證觀點。
關鍵詞:固陳模式;本色語文;人文思想
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知識,它更是中華文化最直接的載體。因此,語文教學也就承擔起了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根據新課標規定:小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可以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情感,發展健康個性,塑造健全人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展現語文的魅力,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達到引領學生自覺學習中華文化的習慣,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那么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達到這個目標呢?筆者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談談自己的見解。
以往教學模式遵循著一種固陳模式,就是教師教學,學生聽講,機械呆板,毫無生機,枯燥乏味。這種模式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了“澆灌”的教學模式,從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孩子們的思維。我在自己20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以及新課標指導思想的啟示下,提出構建語文生態課堂的模式。
語文生態課堂,就是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返璞歸真”,研究語文的本質規律,還語文教學的本真面目,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走上樸實、扎實、實事求是的軌道。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通過老師創造性的教學與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既定教學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堂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課堂,只有學生創新性地學習,老師創造性地教學,才是生態的課堂。教無定法,唯有“質樸、原始、本色”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才是新課程下小語課堂的生命溯流。
怎樣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呢?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呢?
一、洗盡鉛華呈素姿——真實
“真實”是語文課堂的“根”,是新課程的起點,也是語文的最終追求目標。一堂語文課,不是固定死板的教學。它是老師與學生互動融合的過程,是成人與兒童交流的過程,不能固化死板。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盡量從學生的思維出發構建課堂。如《最后一頭戰象》的教學中,我從孩子的思維出發,以孩子的情感為基點,用自己真摯的情感渲染課堂,以情引情,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一次次想象畫面背后的情感中,感受到一個忠于戰友、忠于民族、忠于祖國的英勇豪邁的戰象。引導學生將自我的體驗情感與文本融在一起,實現師生與嘎羧的情感交融,自主對話,讓充滿兒童本色的真情在課堂中徘徊。只有立足于孩子角度,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才能還原本真。這才是“洗盡鉛華呈素姿”的真課堂。
二、疏竹淡影氣自佳——簡潔
設計簡潔的語文才是新課程的真追求,將教學內容精簡化,營造出簡潔、明快的課堂環境。孩子的思維不是成人的思維,不是成人想象中的縝密細膩。從學生理解的層面到自我消化,教師只是做輔助性指導。如《金色的腳印》中,賴玲老師就是圍繞“兩個人物、四個句子、兩條線”展開教學,輔之深入、探討、品悟朗讀,想象說話等。此設計將教材梳理成立體式的架構,教學環節簡潔明晰,以發展、運用語言為主線,扣準重點詞句,以讀促情,達到以簡馭繁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暢所欲言,發表看法,其樂融融。這就是課堂教學的化繁為簡、事半功倍。
三、芙蓉水面品自高——樸實
教法樸實是生態課堂的最終目標,因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扎實、樸實。擯棄條條框框,就可以讓課堂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孩子就如一張白紙,其認知是原始純真的。課堂教學應基于這個認知層面,而不是成人的豐富閱歷之上。《伯牙絕弦》中,我圍繞“覓知音之喜,失知音之痛”這一情意,在詩意的語言中,讀準、讀順、悟讀、情讀、以讀促悟,層層遞進,步步挖掘,營造出一種大氣而樸實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友情的可貴及友情的真諦。
當然,構建生態課堂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作,其重中之重是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素養,及豐富的文化底蘊。“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自身要裝備豐富的素養。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人文智慧的結晶,是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它來源于人民,在傳承中主要的方式就是教授與熏陶。在現代社會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語文教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現實性和社會性,這才是本色,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本色語文,讓我們回歸生態,還原本色,構建“真實”“簡潔”“樸實”的課堂,讓學生真正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其學習興趣,學好語文,真正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中華文明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施小龍.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