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珠
從小我就有一個教師夢,我也一直堅持著這個夢想,從高校走出,又回到了起點——小學,回到了這一片充滿回憶,充滿童真、歡快,書聲瑯瑯的校園,從學生轉而成為教師,樂在其中。和做學生時一樣,作為教師,我一樣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得清晰透徹,算理演繹得直接明了,學生聽得似乎也是輕輕松松、明明白白了,但是一遇到實際的問題,往往就是錯誤百出或是束手無策。即便是現在,在新課程標準的指揮棒下,各位教師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課堂上,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活動等,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氛圍融洽,而實際上,活躍其中的大多是一些優等生,其他的學生依舊是“陪客旁觀”的狀態,實際的教學現狀和效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
筆者以為,如果我們在教學之前,不能對課程標準有一個正確、完整的理解和認識,就會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1個都不能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
傳統的課堂教學制度,是假設全班的同學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都是一致情況下,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步、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這也就導致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一刀切”。想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要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知識基礎、家庭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致力于“填平補齊”,而且要在照顧絕大多數學生發展的基礎上,擠出多余的時間照顧學困生,開小灶,讓他們學有所得,完成基本要求“為學有余力的學優學生提高、拔尖”。
二、“在活動中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我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和創造。”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應僅僅是一個接受現成數學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和構建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知識都是教師在教授中很難教會學生的,需要學生在實踐的活動中逐漸領會的。這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參與其中的學習過程,才是有效的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展和發生過程,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就要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習,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到的,絕不替代,讓他們自己親手實踐。教學時,緊抓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背景,為學生獲取新知提供必要的經驗和預備知識;啟發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尋找新知的生長點,充分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情況,有效確定學習起點;比較新舊知識的不同,發現矛盾,通過認知上的沖突,促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新知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教學中,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成功的嘗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的生命在于應用”,教學應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應用可以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學以致用,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僅要讓學生構建知識,而且還應懂得知識的來源以及實際的應用途徑和方法,使學生能夠應用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方面,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利用數學課本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數學資源,尤其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和應用題等的學習,教師都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分析和整理,將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轉變成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和動力;另一方面,由于課本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很多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實例,都被摒棄在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效地處理好數學教材和生活實例,數學的學和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讓學生能進一步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內在的動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除了要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之外,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和需要等一并進入了課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應與學生以同伴的形式交往,使學生得到各項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全面發展。以上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感悟和反思,拋磚引玉,以期與其他同行商榷。
參考文獻:
[1]馬復.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宋世濤.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J].吉林教育,2013(05).